分享

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杂货店伙计 2017-03-14
 

北宋名臣范仲淹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有着“三起三落”的经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每次被贬都受到朝野人士点赞,因此也有人称他为“三光”名臣。三次被贬、三次点赞,恰恰折射了范仲淹高尚的家国情怀,这或许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髓所在。

一、第一次被贬:君此行,极为光耀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39岁范仲淹在丁忧期满,经晏殊举荐,被召回朝廷担任荣阁校理一职。这个职位,品级虽然不高,但地位特殊,经常与皇帝接触,直接为皇帝服务,相当于现在的领导秘书。

 

第二年朝局有一些新的变化,仁宗皇帝虽然登基6年,但朝中大权仍然掌在刘太后的手里,大到军政大事,小到皇家琐事,都得由刘太后说了算。用刘太后的话说,仁宗皇帝还是一个孩子,军国大事还是要她说了算。不仅如此,刘太后还摆老资格,还要求仁宗皇帝率领百官会庆殿搞一个“birthday”,公开为他祝寿。

 

宋仁宗(剧照)

 

本来就对太后干政做法不满的范仲淹,再也忍不住了,便上书委婉劝说,意思是仁宗皇帝给您老人家祝寿,尽人子的孝道,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需要在皇家内部举行一下就行了,何必要让仁宗皇帝率领百官公开祝贺?这样做有损皇帝的尊严不说,也不符合惯例呀!刘太后看到后,觉得范仲淹一个小小的官,没有什么影响力,也没当回事。

 

谁知新年刚过,范仲淹一改委婉的口气,又上了一道猛书《乞太后还政奏》,意思是太后呀太后呀,您还是把政权交给仁宗皇帝吧,他都二十一岁的人了,能够扛起江山社稷。更何况下您老人家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退下来享几年清福,有什么不好呢?(岂若保庆寿于长乐,卷收大权,还上真主,以享天下之养?)

 

这道奏书呈上后,既给刘太后下了最后通牒,也把当初举荐他的晏殊给吓着了。他把范仲淹召开说,“范仲淹呀,范仲淹呀,太后不还政,皇帝都不急,干嘛你着急…….你得替我想想,当初我好心举荐你,你怎么能连累我呢?”

 

刘太后(剧照)

 

尽管范仲淹在内心很感激和尊重晏殊,但在这件事情上却寸步不让,回家后立即洋洋洒洒写了四千余字的雄文《上资政晏侍郎书》,直言“如求少言少过自全之士,则滔滔乎天下皆是,何必某之举也?”说现在装聋作哑的人,天下多得是,您何必举荐我?暗示既然您举荐了我,我就该做出不负职责的事来。说得晏殊顿口无言,只能静等朝廷处理结果。

 

尽管仁宗皇帝也希望太后还政,也有范仲淹等官员支持,但也好意思公开说,朝廷对此没有任何反应。范仲淹一看,自己人微言轻,说话没人听,请太后还政一事没戏了,伤感之余打报告要求下放到地方去做官。没想到这份报告批得出奇的快,让他河中府任通判一职。

 

范仲淹离京赴任这一天,同事们在城外为他饯行,看到他根本没有把贬官当一回事,大家不无调侃地说:“君此行,极为光耀。”

 

二、第二次被贬:君此行,愈觉光耀

 

范仲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在河中府任上干得风生水起,一方面完成本职工作,研究社会治理问题,另一方面又把研究结果报告给仁宗皇帝,建议怎么治理地方等等。由于内心感激范仲淹的支持,等刘太后一去,仁宗皇帝立即把他调到中央,委以左司谏一职,主要从事教育、举荐、考核等工作。

 

从这个职位看,仁宗皇帝对范仲淹充满了欣赏和信任,希望能够培养成朝廷重臣,为他排忧解难。谁知范仲淹并不按照仁宗皇帝的思路走,而是按自己的理想走,结果卷入“废后风波”,再次被赶出了朝廷。

 

事情是这样的。

 

宋仁宗与郭皇后(剧照)

 

仁宗皇帝的媳妇郭氏,由于是母亲刘太后指定的,彼此之间没有感情基础。身为皇帝不能离婚,按照制度得还得封郭氏为太后。母亲刘太后死后,仁宗皇帝渐渐冷落郭太后,专宠杨美人和尚美人,对郭太后不闻不闻。

 

郭太后也挺泼辣的,与尚美人和杨美人争风吃醋,追上去要打尚美人的耳光。仁宗皇帝怎么舍得自己宠爱的美人被耳光呢,挺身一挡,结果这一耳光打在仁宗脸上,顺势还把抓了两条血痕。仁宗皇帝怎么受得了这个气,想到自己长期被刘太后控制,不由得就发了狠,要废掉郭太后。

 

废后,古来就是朝廷大事,当诏书发布时,文武百官非常震惊,纷纷表达对此事的不满。经商量,决定集体求见仁宗皇帝,劝告收后回诏书,维护郭太后的地位,同时也维护后宫的安宁,不要因此影响治国。商量的人群中,自然少不了范仲淹。

 

但是,仁宗皇帝不出面,让大臣吕夷简接待,希望能够说服大伙不要在为废后一事计较了。范仲淹等人不依不饶,既然今天见不着,不妨明天再来,一定要劝说仁宗皇帝收回诏书,略有不达目标不放手的气势。

 

北宋都城遗址

 

次日凌晨,范仲淹又去上朝,他的妻子李氏牵衣相劝,叫他不要惹出事端,招来不测之祸。心意已决的范仲淹头也不回,毅然来到待漏院,打算据理力争。谁知刚走到待漏院,等来的不是仁宗皇帝召见,而是一个调任诏书,让他远赴睦州做知州。

 

范仲淹第二次遭贬,还是有人到城外送行,并举酒相贺说:“君此行,愈觉光耀。”据说场面相当感人,有的感叹,有的惋惜,有的为之落泪。但是,范仲淹仍然没有当一回来,带着家小,轻松上路赴任了。

 

三、第三次被贬:君此行,愈觉光耀

 

到了浙江,范仲淹提出“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的整治方案,得到朝廷的批准后,立即动工。他事必亲躬,从严督导,在任两年,从未懈怠,如期完成了治理工程,使素有粮仓之誉的太湖地区免除了水涝灾害,仅苏州一郡,年产稻米就多达700万石。

 

卓越的政绩让范仲淹再次赢来转机,他第三次被调回,担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等职。期间,支持仁宗皇帝废后的吕夷简已经担任宰相,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朝臣敢怒不敢言。欧阳修就给范仲淹写信,希望他能为民请命,遏制吕夷简的恶行。事实上,在欧阳修写信之前,范仲淹已经开始行动了,写了多篇奏章专门制造舆论。

 

吕夷简

 

吕夷简是个官场老手,怎能不对范仲淹产生警觉,便把范仲淹安排到开封府任知府,其心有两个打算,一是让范仲淹限入事务中,不找盯着他;另一方面让人范仲淹得罪权贵,陷入舆论的孤立,然后再找机会打击他。

 

谁知范仲淹的工作能力太强了,只用几个月时间,就把这个被认为治安混乱的都城搞得“肃然称治”。老百姓口头还流传着一首歌,“朝廷无忧有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让吕夷简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范仲淹并没有放松与吕夷简的斗争,他更加讲究策略,汲取前任王曾的教训,专门绘制了“百官图”,把升迁官员的姓名、职位、时间以及晋升前的职务一一标明,指那个是正常升迁,那个是用钱买官,那些是吕夷简的亲信等等,简直是铁证如山,无可辩驳。

 

欧阳修

 

在中国历史上,君子历来斗不过小人。面对铁证如山的“百官图”,善于伪装的吕夷简非但不认罪,反而诬蔑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进而还把范仲淹的支持者公布为“朋党”。穿越历史,不难想象欧阳修后来要专门写《朋党论》,或许也是在这里受到启发吧。

 

当皇帝的,最害怕大臣结党营私,对皇权构成威胁,这次命运仍然没有眷顾范仲淹,他又一次被赶出朝廷,贬为饶州任知州。照例是送别,虽受到吕夷简的威胁,但还是有人载酒前来,为之饯行,并高声呼道:“君此行,尤为光耀。”历经政治磨难的范仲淹,听后大笑,说道:“仲淹前后巳是三光了。”这虽是自嘲,却充满了豪情。

 

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赢得方寸历史

 

尽管范仲淹豪情万丈,他的老朋友梅尧臣一直担心他的处境,便作“作《灵乌赋》以寄”,恳切地劝他闭上乌鸦嘴,免得再惹祸端。范仲淹则铿锵作答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气得老朋友也没有办法,尊重感动任他去!

 

这就是范仲淹!一个不会曲折的范仲淹!他那“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的老脾气,至死不改。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成就,历史终于给了范仲淹一展雄才的机会。

 

北宋地图

 

正当他宦海浮沉,辗转江南之际,西北的党项族人迅速崛起,挑起了侵宋战争。这年秋天,52岁的范仲淹起到前线,写下了“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名篇,最终打败西夏人。

 

几年后,“庆历新政”序幕拉开,主角便是范仲淹。“庆历新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范仲淹治国理政的集中体现,更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岳阳楼记

 

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腾子京的邀请,写了一篇《岳阳楼记》,其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或许是对“三光”最深沉的回答。

 

快一千年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中国多少知识分子的座右铭,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澎湃,这或许是范仲淹用自己的“失败”为中国人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