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歌诀详解——温胆汤

 明光中草药堂 2020-07-01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上扰。
【歌诀总括】
在二陈汤的组成上再加竹茹与枳实则为温胆汤,具有化痰宁神的功用。
【歌诀详解】
温胆汤的“温”有温和、调和的意思,本方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气郁滞是由情志不遂而引起,气机郁滞,气郁则生痰,痰阻中焦则胆胃不和,胆胃之气上逆。胆胃这两者在这个证候形成当中往往是相互影响的,胆气郁滞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胆怯易惊,胆为邪扰,痰浊上逆,往往心中容易惊恐,睡觉容易惊醒;胆郁之后气郁生痰,痰气郁滞化热,痰热扰乱心神,也常见心烦不眠。所以本方经常用来治疗痰热型失眠。胆胃不和的临床表现则常见呕恶、呃逆,都是胃气上逆所致。另外,本方还可以治疗由痰热引起的“癫痫”等。
由于本方涉及胆和胃两方面,所以主治证看起来比较复杂,有情志方面的胆怯易惊
心烦不眠,有痰气上逆、胆胃不和引起的头眩心悸、呕恶、呃逆以及癫痫这一类。本方证的舌苔白腻、脉弦滑,苔白腻是说明痰量较多;脉弦滑既说明有痰湿为患,又有肝胆气机郁滞。针对以上病证,本方从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入手。
方中竹茹清而不寒,可以除虚烦,同时能和胃祛痰止呕逆;配以枳实下气宽中,破坚积,两者相合能更好地除痰,痰涎得除则胆气得升。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止呕,生姜配合半夏有助于和胃降逆、化痰,生姜还能消除半夏的一些毒性。陈皮理气化湿,和半夏相配体现了“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的原理,是治痰的一个常用的配伍组合。茯苓健脾,治疗生痰之源,同时渗湿能助半夏的燥湿,增加化痰的力量,茯苓还擅长平冲降逆,和竹茹、枳实配合有助于降痰气。生姜、大枣可以调和脾胃,甘草可调和药性。整方体现了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作用。
【应用点睛】
本方用于胆经虚热或痰热上扰所致之虚烦不得眠、惊悸、胸闷、口苦、呕吐等症,也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本方证的“心烦不寐”是一个反应精神改变的症状。本方所治的痰证与前面二陈汤证不同,这里主要是无形之痰为患。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大类。有形之痰往往是以因肺气上逆而咳嗽且咳出排泄物为主;无形之痰则是没有明显的分泌物,主要反映在证候上。我们这里所提到的胆郁痰扰引起胆怯易惊、心烦不眠以及呕恶呃逆、头眩心悸、癫痫这些都是属于无形之痰为主的病证。温胆汤的临床应用报道非常多,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怪病,“怪病多痰”,充分体现了本方治疗无形之痰这个特点。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各60g)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3首同名温胆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全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但仍沿袭温胆汤。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功用方向亦随之转为以清胆和胃为主。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附方】
十味温胆汤(《世医得效方》)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三两(各90g)白茯苓去皮,一两半(4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一两(各30g)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一两(各309)粉草五钱(15g)上锉散,每服四钱(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功用:益气养血,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十味温胆汤即由本方减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
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9:“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2.方论选录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