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波次起兵结果被各个击破,略说黄巾军是怎样被东汉消灭的

 铁血老枪 2020-07-01

轰轰烈烈的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以“周穷救急、平均财富”为号召,以善道教化百姓,辅以治病救人,来反抗东汉朝廷末年的腐朽统治,可以说具有很高的正当性。然而起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被剿灭,成为汉末群雄的垫脚石。传统观点往往将其归于义军的战斗力低下和缺乏组织,而本文中,笔者将就地缘角度来解读其中根源。

义军的劣势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张角本人是冀州巨鹿人,起义的总指挥部设立在河北南部。然而起义主要却发生在河南地区。

太平道信众号称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另外就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黄巾余部郭泰等于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东郡等地来看,太平道势力在并州(山西地区)也有分布。

如果真能在如此广泛的区域内全面开花,东汉朝廷是很难招架的。但众所周知,起义因为叛徒唐周的告密,是提前发动的,这就导致了准备上的不充分。因此在武器、盔甲和各种军事物资上就筹备不足,难以和官军抗衡。

青州、徐州的黄巾军,是在黄巾起义主波覆灭后才爆发,而荆州(除南阳之外)、扬州始终没有大规模的黄巾活动。冀州西部的太行山脉后来兴起了战斗力惊人的黑山军,如果黄巾起义准备充分,应当能获得这一批优质兵源。

我们需要注意到,河南的黄巾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与河南地区(主要是兖、豫二州)一马平川的平坦地形有很大的关系。在这种大平原地区,信息传播速度高,人员容易集结,所以黄巾大起义在河南地区广泛爆发,而在青州、幽州、并州这种多山的地区,则并没有明显的活动。

山地出产更加果劲善战的兵源,同时山中的铜铁矿脉也可用于打造武器盔甲等装备。后来黑山军与袁绍缠斗多年也未被彻底消灭,青州黄巾也击杀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并一度打败曹操,足以说明这些出自山区的义军战斗力要强于光和七年(184年)起义的黄巾大军。但青州和太行山区在黄巾大起义时并没有明显活动,因此张角所率领的主要都是来自平原地区的义军。

幽州也极可说道,因为这里不但多山,又是边区,与胡地相接,民风更加果劲,还是著名的产马地。如果黄巾起义能够得到幽州信徒的广泛支援,那么必然不会仅坚持半年多就告覆灭。

不过,此前幽州由名臣刘虞担任幽州牧数年,治理尚可,阶级矛盾相对较轻;而又有名将公孙瓒镇守,太平道信众可能不敢轻动,这是一个方面。但我们由出身幽州涿郡的刘备在黄巾之乱中立功来看,幽州是有黄巾军活动的,但规模较小。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作为边地的幽州长期遭受鲜卑、乌桓等胡人的侵扰,人民对胡人同仇敌忾,民族矛盾会掩盖阶级矛盾。

东汉王朝的战略

我们从地缘角度解读了张角发动起义时军队战斗力不高的原因,而东汉王朝能够快速镇压起义,也是深刻理解地缘并使用了正确战略的结果。

东汉后期的羌乱和鲜卑侵扰,虽然对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损耗,但也使得东汉常备军的战斗力得到保持,是东汉王朝能够成功镇压起义的武力保障。皇甫嵩、卢植、朱俊等将领也都具备较高的军事才能,同时,东汉王朝又广泛利用各地豪强世族的力量,征发义兵对抗各地的黄巾军。

扎根地方的义兵对于散布各地的黄巾有着很大的牵制作用,但由于义兵首领如曹操、刘备、孙坚等人纷纷成为后来的诸侯,义兵的作用其实是被夸大了。后来讨董的各路诸侯当中,绝大部分在黄巾之乱中还看不到身影,而曹操、刘备的义兵在平定黄巾之后即被朝廷解散,足以证明义兵作用应当有限,而且导致东汉王朝对地方失控的关键还是董卓之乱而非黄巾起义。

就镇压黄巾的大战略上,东汉王朝以外戚何进作为大将军镇守首都洛阳,遥控全局并率领左右羽林军作为后继部队,并调兵守护洛阳周围的八关,防止黄巾起义渗入京畿地区,确保了指挥中心的稳定。

第一阶段的战区划分

在外部,东汉朝廷明确了黄巾义军主要以河南、河北两个地区活动,其指挥部位于冀州,但河南义军规模远大于河北的形势,因此对平叛军进行了明确的战区划分。

卢植率北军五校的精锐部队从孟津渡过黄河北上,会合冀州本地官军进攻张角三兄弟指挥的黄巾军本部。而皇甫嵩、朱俊率领步骑四万进攻颍川黄巾,以对抗河南黄巾。需要注意的是,颍川西临洛阳,北接黄河,既是平叛军东出虎牢关之后作战的第一线,同时又可以与黄河以北的卢植部互相呼应。

显然,由于东汉王朝这样的布置,卢植所部由南向北攻打冀州黄巾,朱俊、皇甫嵩所部由西向东攻打颍川黄巾军,两军夹河而峙,就彻底切断了河南河北黄巾军之间的联系。传统观点认为黄巾起义无统一调度,各自为战,这恐怕并非出于张角等人缺乏军事素养的缘故,而是一开始指挥中心和大部分的黄巾军队就被切割开来导致的。

显然,如果一开始皇甫嵩、朱俊选择从洛阳南出伊阙,攻打南阳的黄巾军,河南河北的黄巾就很可能取得联系,黄巾起义将不会短时间遭到镇压。

但南阳郡作为人口数百万的大郡,其黄巾规模声势也不容小觑,既然河南的平叛军首先攻击颍川黄巾,那么南阳郡方向东汉朝廷必有所应对。

对于南阳方向,东汉王朝是令本地部队在南阳郡南部设防与黄巾军周旋,避免黄巾之乱向荆州深处如襄阳等地乃至整个南方扩散。考虑到孙坚北上时曾招募淮泗之兵,东汉王朝很可能在广大的南方召集兵力支援了南阳郡南部的官军,这样就成功地将黄巾军的活动控制在河南范围内。

第二阶段的战区划分

在平定颍川、汝南的黄巾军之后,皇甫嵩、朱俊又进行了分兵,皇甫嵩北上到兖州东郡(黄河以南山东河南交界处濮阳一带)镇压卜已率领的东郡黄巾,朱俊则南下攻打赵弘率领的南阳黄巾,这是第二次战区划分,又将整个河南的黄巾军以西北-东南向的斜线切割成两半。

此前卢植、董卓相继压制冀州黄巾,虽然获得胜利,但在黄巾军依托城塞分层次抗击,不轻易进行野战的战略下未获得决定性进展,这应当也与离冀州较近的东郡黄巾在侧翼骚扰官军有关系。等到184年8月皇甫嵩成功地镇压了东郡黄巾,从东南方向北上,就对冀州黄巾产生三面合围的形势,张氏兄弟也在皇甫嵩的镇压下相继覆灭。

而朱俊自东面西进用兵南阳,和在南阳郡南面活动的官军同样对义军形成三面包围,瓮中捉鳖的形势,虽然南阳黄巾抵抗极为艰苦卓绝,亦在当年11月彻底覆灭。

小结

黄巾起义被东汉王朝平定的同月,西凉之地就爆发了羌人北宫伯玉的叛乱,豪强韩遂、马腾等人相继加入,声势不下于黄巾起义,则如果黄巾起义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结果尚未可知。

由此我们认为,黄巾起义的快速失败,不可简单地归于义军战斗力低下或者组织混乱,既要看到起义遭到告密而提前发动的偶然性,又要看到东汉王朝在镇压起义时使用了较为高明的战略,充分利用地缘形势,因此起义被快速镇压。

参考资料: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徐难于《论黄巾起义宗教色彩和规模巨大的成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