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

 黑龙江波涛 2020-07-01


摘要:

跳槽这件事情其实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历史。跳槽的原因有很多,无外乎两大类型:一是自身因素;二是外部因素。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跳槽一词并非现代所创,明清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就已经存在)

战国时期应该是中国古代跳槽最为频繁的时期。无数的人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不停地换地方宣传,国君能接受就留下来,不能接受立马就拍拍屁股换下一个地方。当然也有被逼迫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就被迫跳槽到赵国待了十年。

当然那个时代的人口流动和现在根本没法比,除去交通因素,剩下的自然就是信息流通的因素。你能不能得到准确的一手信息对于跳槽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到了楚汉战争期间,出现了一位堪称“跳槽达人”的大神,他就是后来的西汉宰相,在刘邦身边贡献无数“毒计”的陈平。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毒”士陈平剧照)

第一次求职

在秦朝灭掉六国之后,原先的六国遗民们可以说还是很有故土情怀的。就比如陈胜、吴广是原先楚国人,所以在起兵之后打起了「张楚」的旗号;而在陈胜起兵之后,六国的贵族们也纷纷起兵,最终由一场农民起义演变成了六国复辟运动。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战国七雄)

可以说原先的故国概念深深的刻进了普通民众的骨子里,这种情况直到汉朝建立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统」的概念。

而陈平原先是魏国人,所以在魏王咎复辟魏国之后,陈平毫不犹豫地跟着一群年轻人加入了魏王咎的手下。陈平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所以也算是一肚子的学问,而且也有很大的志向。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魏王咎画像)

《史记》中的在描写大人物们的时候总会写一两句他们在年轻时候说得豪言壮语。像刘邦的「大丈夫生当如是」;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而陈平则是在给乡亲们分肉的时候说过「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这说明陈平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宏图大志,所以在魏国好不容易复辟之后,陈平觉得自己一肚子的鬼点子有了用武之地。但是,陈平一个贫苦人家出来的孩子,没有靠山,没有人脉,他这样出主意自然就引起了别人的不满。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陈平画像)

凭什么就你天天在大王跟前晃悠啊?现代的职场中也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嫉妒心在作怪。而且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那是一个凭着一句话就能把你杀掉的年代。

所以陈平见到这种情况之后就果断溜走了。再不走说不定小命都难保。第一次求职失败的陈平回到家乡,缓和缓和自己的心情,顺便观察天下大势,为自己下一次求职做好准备。

没过了过长时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无上勇力一战成名,各路起兵的诸侯都纷纷依靠在他的周围。这个时候的项羽有一种天下主宰的气势,正是这种气势让陈平觉得自己这一次遇到了一个可以为之奉献毕生所学的人。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巨鹿之战示意图)

见势不对立马跳槽

项羽这个人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性,他有时候果断干练,有时候却犹犹豫豫;有时候十分仁义,有时候却又刻薄寡恩。

说到底,他骨子里的自我认知还是一个六国贵族,在他的眼里,这些像刘邦、张耳之类靠着秦末乱局崛起的人物,根本就不被他放在眼里。用今天的话来讲这叫一种「优越感」。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何润东饰演的项羽)

对待陈平也是这样。在你能用的时候我用你,在你不能用的时候我毫不留情丢弃你。像项羽这样的人不会是一个好老板。即使这样,陈平第二次求职比第一次还是有了进步。这一次的跳槽让他被封为「信武君」,获得了带兵打仗的机会。

陈平跳槽到项羽这里的时候恰巧是项羽自己的人生巅峰。很快他就入关中,与刘邦鸿门宴,之后大封十八路诸侯,自封西楚霸王。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刘邦就会平定三秦,向东进军。首当其冲的便是殷王司马卬的地盘。

司马卬见刘邦来了直接望风投降,一点抵抗都没有做。项羽忍不了这种背叛,所以派陈平去平定司马卬的叛乱。战事很顺利,得胜归来的陈平也被大加赏赐。但是没过多久刘邦还是亲自率兵攻陷了司马卬的地盘。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司马卬的地盘)

面对司马卬这种左右反复横跳的情况,项羽已经是恼羞成怒。身为领导的他自然要寻找责任,找人背锅。结果这个锅就扣到了前往平定司马卬叛乱的陈平身上。

陈平相当无辜,自己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但是面对这种强势的领导再多的辩解也没有用。所以他就找了个机会,连夜跳槽到了刘邦那边。

不得不说陈平的跳槽本事是一流的。在项羽强势的时候跳槽到项羽那里,在刘邦逐渐兴盛的时候又跳槽到刘邦那里。

这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精准」。如此精准的跳槽恐怕在历史上屈指可数。在前一任领导那里打出了自己的名气,然后在面临威胁的情况下精准跳槽到了正在慢慢崛起的领导那里。自己不但会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才华也会得到充分地展示。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陈平剧照)

跳槽生涯的巅峰

在说到陈平跳槽到刘邦那里之前,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的一个小细节。

其实陈平和刘邦很早就见过面,早到什么时候呢?应该是在陈平跳槽到项羽那里不久之后,在著名的鸿门宴上。刘邦在樊哙解围之后用「尿遁」逃走,项羽见刘邦这么长时间都不回来,所以让陈平去找刘邦。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鸿门宴)

在这里阴谋论一下,或许陈平在这个时候已经看出项羽必定不可能夺取天下,所以他在这里向有可能夺取天下的刘邦卖了个人情,让刘邦顺利逃走。当然,这只是个阴谋论,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不过依陈平的聪明才智的的确确有可能会干出这样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陈平就是在还没有离开老东家的时候就在新东家那里刷了一波好感,以让自己将来能够站的更稳。

刘邦这个领导和项羽简直就是一对反义词。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人或事情都是来者不拒。周勃和灌婴等老同志见刘邦这么信任这个新来的陈平,就进谗言说是这个人不行,跳槽都跳了好几次,人品肯定有问题。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刘邦和他的骨干们)

要是换成项羽的话会怎么做?自己贵族的面子比天都大,不能容许别人有一丝折损,所以陈平这个人品有问题的人肯定会被咔嚓。但是刘邦这个领导却是问询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和陈平本人商谈。陈平对刘邦说:你用我是用我的才华,又不是用我的人品。你要觉得不合适我现在就走人。

从此之后刘邦对陈平更加信赖,而陈平的跳槽生涯也到达了顶峰。在刘邦的手上,陈平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六出奇计」无一不是对整个楚汉战局和西汉初年政局起到决定性的计策。

声望、财富在这个时期陈平应有尽有。可以说是整个跳槽生涯的巅峰时期。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楚汉历史被忽视的谋士陈平)

最终的跳槽

不过在汉朝的外姓诸侯王们基本被平定的时候,刘邦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个时候的陈平又开始盘算着下一次的跳槽。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刘邦的异姓王分封)

但是这次可不能随随便便的跳槽了,现在已经是刘家的天下,他身上也被打上了刘邦的标签,有实力造反的人也被平定了。他急需找到下一个能够让他安身立命的领导,而投靠这样的领导,就需要一个投名状。

正巧那个时候吕后已经是西汉初年不可忽视的一股政治力量,樊哙这个吕后的妹夫,手握兵权在外征战,让刘邦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就命令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

但是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快不行了,只要刘邦一去世,掌握大权的必定会是吕后。这个时候陈平去杀吕后的妹夫,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还怎么让陈平愉快地跳槽?

陈平也明白这点,自己要跳槽换老板,樊哙就必须不能杀。所以他只是将樊哙绑起来,慢慢往回走。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之后扔下樊哙,一个人快马加鞭赶到了宫中。然后哭着和吕后说了这件事情。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电视剧中的吕后)

就这样,陈平又一次完成了完美的跳槽。在刘邦衰落之后马上又跳槽到了强势的吕后一边。

而且陈平深知在什么领导手底下做什么样的事情。就比如刘邦那是打天下,所以陈平当参谋,出计策。而到了吕后这里不需要他去当参谋了,他也就悄悄地不去出这个风头。甚至在吕后想要封诸吕为王的时候,陈平还是第一个同意的。

到了养老的年纪还出什么风头,那不是找死吗?就因为陈平听话,吕后还将他封为右丞相。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吕雉剧照)

但是女人执政在那个年代终究是不合适的,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吕后一死,吕家必定会有一场灾难。陈平这个精明的专业跳槽者能不清楚吗?所以在平定诸吕之乱中,陈平又担任起了主谋,就是为了给将来的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别让自己晚节不保。

当然,这个时候的领导选择权捏在他们这几个功臣的手中,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他们选择了汉文帝刘恒做皇帝。原因无非就那么几点:刘恒的母亲不受刘邦宠爱,家族也不是很强势;而刘恒本人也看起来很和善,容易受到他们摆弄。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电视剧中的汉文帝)

但是当他们选择的这个领导上台之后,陈平就感觉到不对劲,这仿佛不是那么容易摆弄的领导。所以他又耍起了自己的小心眼,装病将诛灭吕氏的功劳推给周勃,同时拼命在汉文帝面前刷好感度。

就这样,周勃被陈平坑进了监狱,而陈平得到了善终。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周勃剧照)

结语

其实纵观陈平的跳槽生涯,先是跟了魏王咎,后跳到项羽大营,又跳到刘邦旗下,再跳到吕雉手下,最后又善终于汉文帝手里。除了前期的身不由己让他因祸得福之外,后面的几次都是陈平审时度势之后的结果。

即使是这样,跳槽的途中也充满了危险。不过陈平的每一次跳槽都能完美地利用完整个领导的强势期来完成自己的目的。

不得不说,陈平可能真的是历史第一跳槽达人。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前言:

言及陈平,致使大多数人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所知者也不过认为其人是汉高祖刘邦帐下的一策谋之士罢了。而楚汉相争之际,却是无人不知晓张良频出妙策以安高祖基业,少作他闻。

客观的来说,陈平之智计却丝毫不亚于张良,二者同为谋策之士,在际遇因会上是全然不同的,所作之谋、所用之策可谓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否则既有张良相佐,高祖刘邦为何还重用其人在帐下听策?

而陈平自是深知明悉这一点,才完完全全的走出了一条与张良同途殊归的道路,成为安汉兴刘排名一流的功臣。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陈平古像)

宰肉者,亦可宰执天下也

作为每一个历史人物青史留名的次要因素——人物典故(历史典故),往往成为后世读者直接了解其人形象的首要因素,也成为了代表其人的一个标签。陈平同样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典故,一个是社庙祭宰,一个是盗嫂昧金。

这显然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事经历,可恰恰融趋于陈平一人身上,反映了其人与张良天差地别的因缘际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者,祭祀宗庙也;戎者,军阵戎马也。

而社庙祭宰则是民间较小规模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祭祀的对象为当地所迷信的神鬼诸灵,以祭杀牲畜来告慰存于天地间的鬼神,保佑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社庙祭宰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然而主持祭祀的人必为当地地位最为崇高者,陈平虽未具主持祭祀的资格,却轮到了其人“宰社”。通俗点说就是将祭祀所用的一块肉,宰割分配。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陈平分肉”。

宰社的资格也不是轻而易举谁想来就可以来的,陈平当时能够获此良机,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娶了一个好媳妇。此女为当地富户张负之孙女,由于五次出嫁丈夫皆提前离世,时人皆望风而逃。

也不知道是因为命硬还是因为其他的什么,这可愁坏了张负大老爷,自家在当地也算是一方豪强,怎么连个姑娘都嫁不出去了呢?这时候,陈平出场了。在一次乡人丧事上,张负遇到了陈平,二人一位是饱学之士、一位是财大气粗之户,可谓是一见如故,张负顺势造访了陈平的家,遂决定将孙女嫁给此子。

若换做一般的读书人,听此意愿定然会认为是张负其人包藏祸心,想要加害于己。可陈平却欣然同意了,因为他迫切的需要一个契机来扭转自己当下的境遇。

《史记》所载: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戚夫人剧照)

陈平当时正处于秦末时期,平民唯一获得晋升的通道乃是大秦的军功爵制。可陈平自身一个柔弱的读书人,连耕地都不愿涉足,岂能愿付诸血勇而图进爵功,况且当时的六国都被统一了,还有何军功可以血拼?所以张负抛出的橄榄枝,陈平毫不犹豫的接下来了。

史载:“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

人生际遇由此发生转变,这才有了后来的宰社之机。

社庙祭宰对于陈平而言,是其人第一次参与乡社大事决议。

史载:“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以现如今的眼光来看,不过是将一块肉分割均匀罢了,确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若是联系当下情况,才能彰显出陈平对于契机的把握尤为深切。祭宰分肉可不是单单的将一块肉分给诸位,其代表的也是一定的荣誉与权力,由此分配均匀者实属深有用意,否则乡中父老也不会交口称其善。

公平公正虽为每一个人都企得,可真正的公正却是来之不易的,陈平有心做到此,实有所图。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志虑宏大的陈平剧照)

事魏楚之间而归汉所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道:“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

这句话的意思虽为表扬陈平分肉做到了公平,可却表达的更深一层的含义,于是接下来的这句话才是真正的关键。

陈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对于陈平来说,若有朝一日能够宰执天下,亦如今日宰执祭肉一般。其雄心、壮志、大略由此可见一斑,也难怪富户张负愿意将孙女嫁给当时贫穷如洗的陈平了,岂不正是因为看中了陈平的心中的韬略以及其人的禀赋。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在陈平心目当中,实则是不甘于受限田隅之中的,乃至于乡社之间也不能够困束其人,这便决定了陈平真正的舞台,在整个天下。

很快,机会便来了。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汉王刘邦与三大功臣)

辍耕于田野之间的陈胜甫一发出:“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愿景,大秦苛政的统治便摇摇欲坠了,可镇压六国的秦始皇终究的逃不过天命的束缚,而为争求自身利益的六国余人、寒苦民士,前赴后继的加入了推翻暴秦统治的洪流当中。

陈平果断离家而去,带领乡邻同志者来到了魏国。此时的魏国是陈胜麾下的将军周市平定魏地之后,立魏咎为王,领制魏国。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魏王咎画像)

可陈平屡屡上策魏咎不达成效,反被人言语中伤,遂果断离去。而后便是项羽攻略到黄河一域,陈平再度前往楚军麾下效力,这一次倒是相较侍立庸主魏咎境况改善许多,项羽将其任命为信武君,前往殷地平灭叛乱,陈平也不负期望的凯旋归来。

可伴随着汉王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后,殷王反而从项羽的麾下倒戈向了汉营,这一举动使得项羽怒发冲冠,怒愤之间便欲斩杀平定殷地的将领发泄。

横遭此祸的陈平也是醉了,殷王降汉又不是我让他去投降的,这火怎么能牵连到我身上?于是赶忙拔马西向,投奔汉王去了。并且在汉营中也有陈平的好友魏无知担任官职,经过魏无知的引荐,刘邦直接将投奔而来的陈平授命为都尉,与之前在项羽营中的职位相同,甚至令陈平随行参乘、典护军。也就是伴随其人一同乘车,监管诸军。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霸王项羽剧照)

奇策险计,在乎一身本心

可这下一来,追随刘邦的元从不干了,开始纷纷挖起了陈平的黑料。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说白了就是陈平除了长得好看,未必有什么真才华。况且这这是一个开胃菜罢了,猛料还在后面呢。

“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盗嫂昧金的典故由此而来。盗,是指以不正当的手段营生,在此处实指其人与嫂有染。这事迹既无明显的史料记载,可也不排除诸将污蔑的可能,况且陈平与其嫂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如何“盗”之?但接下来的说的倒也属于事实,先后事魏、楚、汉,如今典任护军一职位,却收受诸将贿赂的钱财,给到多的就大大褒奖,给的少的就恶语相加。

此人明显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啊!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刘邦剧照)

刘邦一听蒙了,赶紧召来魏无知,问起缘由。所幸陈平此时背楚归汉了,否则以项羽的脾气,来由都不问就立斩了。

魏无知也不替陈平辩解,反道:

“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

这摆明了就是说,能力与品行您到底要哪一个?刘邦心中的疑窦消逝了大半,可还是招来陈平本人问其根由,以探心迹是否。陈平早已想好了答案,只待回答:

“魏咎不能用人、项羽不能信任,致使而归大王麾下效力,但只身前来无钱物资用,遂受贿办公事。大王您若需要我的钱财,那么我留下,如果需要钱财,那么请允许我告辞。”

经此一陈,陈平再加封其职为护军中尉,专责全体将领。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陈平剧照)

楚汉相持期间,汉军被困于荥阳而无能于楚军争锋。刘邦日夜不能寐,陈平献计反间,以四万金分贿楚军中将士,隔阂项羽和麾下钟离眜诸将的信任,再进一步的排挤出楚军当中唯一的智囊人物,范增。

后以纪信伪似刘邦模样,以两千女子出荥阳东门,结果楚军集体力量皆向东门转移,士卒军阵大乱,刘邦趁机西逃,得以脱身。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用陈平计,以纪信为幌,刘邦金蝉脱壳)

汉祚建立后,使人诬告韩信谋反,军中主将皆踊跃进言,欲与韩信决一死战。陈平看出了刘邦的忧虑,献奇计使高祖会猎云梦泽,果如其人所料,韩信只身相见,被刘邦派一武士兵不刃血的拿下。

后刘邦被围困于白登山,陈平以重金贿赂匈奴单于妻室,得以走脱。乃至于刘邦晚年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叛乱过程中,陈平次次随驾、频频出策而得奇效。当是时,张良已在汉祚建立之后,便不再参与国事了。

张良出正谋、以奇策而为高祖刘邦所用,但陈平恰恰不同的地方在于,其人好用险计阴策。当然这里的险、阴并非指的是策谋的不堪之处,而是专指遭此计谋打击的人,往往横遭险覆。

计谋不在张良之下,处事强于萧何之上,被低估的“毒”智囊:陈平

(张良剧照)

尤其是在人预想不到之处,善洞悉其弱点痛打。这才是陈平独具一格的风采,究其缘由在于其人从乱世底层攀援而上,不比张良本就为韩国贵族,三代为相邦之世家。陈平更为洞悉人的世事性情,往往计出诡谋,于人不可捉摸之处。

也正是因此,陈平能够在为数不多的元从汉臣当中走到宰执天下的丞相一职,其人生来未必有善始,却凭借自己一步步的努力,走到了汉祚的高峰。即便是在吕后执政期间、疯狂打压异己,陈平也能够风平浪静的度过这一险期,与绛侯周勃联手平灭诸吕,迎立汉文帝。

可就连周勃都因文帝所猜忌倒下了,陈平仍旧善终,在《史记》当中荣获世家之称,岂非真智谋也?

险计安出助汉兴,功垂世家幸结果,相佐有汉三代君,奇策险计安汉祚。

作者说:有人彪炳史册、功垂万年;有人寂寂无名、黔首缩衣;有人为恶多端,遗臭万年。在浩瀚如烟、闳中肆外的史籍中上演着精彩纷呈的世事百态。愚秉不才之诚,于学海之中了然历史之一貌,顿生慨然欣怀之意,涉足于史既为兴趣,也为述求真见。望与诸君共有读史知智之心,愚陈述一己之见,与众共商国史之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