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克臣:答北京电台主持人芳华女士|名家访谈

 文学天空 2020-07-01

原创声明: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学天空,侵权必究。

名家访谈:

王克臣:答北京电台主持人芳华女士|名家访谈

摄影:张学文

主持人:我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芳华,在今天的“老年之友”节目里,给大家介绍顺义区农民作家王克臣。他今年77岁,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集和长篇小说《风雨故园》《寒凝大地》8部。小说集《心曲》曾在北京市第三届国际图书博览会及上海书市展出;《风雨故园》获全国“长篇小说金奖”,《寒凝大地》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学作品金奖。2007年,作者荣获“首届全国百姓金口碑”奖。2008年,被授予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

王克臣先生,您总是说到自己的乡土情怀,从乡下走到城市里来升学。那时候您多大?高考不顺利,当时您的心态好吗?甘心吗?

王克臣:

我1956年从顺义望泉寺村,考进北京48中学,那时候我十五岁。我喜欢文学,初中一年级时,北京市少年宫举办读书比赛,我参赛的征文《“可爱的中国”读后感》,获得一等奖。从此,就更加热爱文学。1959年,保送本校高中。当时,不知天高地厚,曾经信誓旦旦地说:“从迈进48中校门那天开始,就瞄准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将来当作家。”1962年高考,名落孙山。别的同学,没有考上大学,抱着门框哭。我虽然也很难受,但是,我心怀当作家的梦想。我看过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书里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看两腿泥!”毅然回乡。

主持人:您在农村生活过几年?您作为顺义人,您心中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王克臣:1962年,因为没有考上大学,回到了家乡。那时候的家乡,生活很困难。对于我来说,刚刚离开学校的学生来说,就更加艰苦。从拉墒打砘子薅苗耪地开始,一样一样地学习农活,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庄稼小伙。第二年,入伍,当了五年空军雷达兵,复员后,依然回到家乡当农民。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文学感兴趣?

王克臣:实际上,我开始喜欢文学很简单。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墨子救宋》的历史小故事,从此,喜欢读书;六年级的时候,老师把我的一篇作文,当作范文给同学们读,还叫我誊抄清楚,贴到壁报上。自此,喜欢写作。

主持人:您最喜欢的文艺作品是什么?对您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您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王克臣:北京48中,有个图书室,那里有许多好书。《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被开垦的处女地》,我都十分喜欢。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这本书很薄,它教给我,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像保尔那样坚强。书中有句格言,使我永生难忘。“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几句话,指导了我的一生。还有一本书,我也很喜欢,就是《安徒生童话》。这本书里,有一篇《丑小鸭》,使我几十年不忘。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是只天鹅蛋,即使生在驴槽里,在鸡窝里孵化成丑小鸭,迟早也要变成美丽的白天鹅,飞上蓝天。

中国古典文学,我最喜欢《红楼梦》和《水浒传》 。《红楼梦》是托朋友买的,我用画报纸包了一层书皮,在画报纸外面又包了一层牛皮纸。由于总翻,结果,两层书皮都磨断了。古时候,曾有“韦编三绝”,我这里也创造了个成语:“书皮两断”。《水浒传》是用旧报纸跟采购站换的,前不见开头,后不见结尾,就是这样一本破烂不堪的旧书,我却依然以宝爱之。

在现代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鲁迅。在我家的土炕头、窗台上、书桌里,到处都有鲁迅的书。另外,浩然、刘绍棠、赵树理、柳青、孙犁、徐迟、周立波和刘白羽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当代作家。

主持人:您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写什么的?第一篇没有发表的小说,又是什么时候,还记得吗?

王克臣:从1968年复员,一门心思要走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之路。我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一面读书写作。给报纸写消息、通讯、读者来信,也写散文、民歌、小评论,陆陆续续发表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有一封读者来信,发表在《人民日报》第一版上,还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我是在夯实了文字基础之后,才开始小说创作的。

1981年8月,我在劳动之余,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南瓜王》,写王锁成种南瓜的历程。自我感觉良好,工工整整地誊抄清楚,寄给《中国通俗文艺》。不久,就接到通知。那位编辑老师叫杨亚冬,通知我《南瓜王》将发表在第10期。从那天起,天天想,夜夜盼。终于,有一天,《中国通俗文艺》寄来了样刊。这本杂志在发表《南瓜王》的同时,还做了3幅精美的插图。我当时就像范进中举一样 ,真想大声地叫喊:“发表了,发表了!”让全村的父老乡亲都知道。

《南瓜王》是我踏上文学之路的里程碑。我又把《柳絮杨花》这篇小说,改了又改,投寄给《北京日报(郊区版)》,不久,就接到“喜鹊”副刊编辑王保春老师的电话。他告诉我:《柳絮杨花》将在《北京日报(郊区版)》“喜鹊”副刊上连载。我听到这个消息,一有空闲,就跑到报刊亭,乐此不疲。

继《柳絮杨花》之后,《北京日报(郊区版)》“喜鹊”副刊,又连载了《柳绿桃红》。接着,我的小小说、散文、随笔、文艺短评,不断刊登在这家报纸的副刊上。我是从《北京日报(郊区版)》喜鹊窝里放飞的丑小鸭。《北京日报(郊区版)》,使我终生难忘。

几十年来,《北京文学》《小说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全国80多家报刊,发表我的文学作品。陆续出版短篇小说集《心曲》《生活》,散文集《心灵的春水》《春华秋实》,杂文集《迅风杂文》,随笔集《播撒文学的种子》,报告文学集《潮白河儿女》,一大推文学作品集。

当然,文学之路漫漫其修远,曲里拐弯,坎坎坷坷,并不好走。作家柳青说:文学就像爬大山。我深信: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不怕艰难,越过幽幽深谷,必将迎来一片斑驳的日光。

主持人:您的作品有一个特点,为家乡的英雄模范人物立传,您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这么说过。您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英雄?什么样的人,可以叫做模范?

王克臣:我们家乡,有一个志愿军战士董世贵,15岁参军,在解放太原和石家庄的战斗中,两次立功;在抗美援朝中,两次立功。在我看来,董世贵就是英雄。在抗美援朝时期,高桂珍替志愿军战士家属代耕,帮志愿军家属看病,为抗美援朝捐献。在我看来,高桂珍就是模范。董世贵和高桂珍,与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张思德、雷锋一样,都是人民英雄,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主持人:《风雨故园》和《寒凝大地》两本书是什么时候创作出来的?这个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

王克臣: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我已年逾花甲,决计要写一部反映家乡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风雨故园》。我这样想了,便这样做了。从2005年5月28日动笔,到2006年1月17日截稿,经历235天。总共2885页稿纸,厚厚一摞。

《风雨故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经顺义电台历时半年多的“小说连续广播”,陆陆续续接到熟悉与陌生朋友的电话,鼓励我再写一部反映潮白河东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我知道我自己,对于年逾七旬的我来说,再写一部长篇小说,无异于“挑战不可能”。不过,为了满足家乡读者的愿望,老骥伏枥,踌躇满志,接受了这一次人生挑战。于是,我又一次坐在电脑桌前,从2014年5月16日,到2015年1月29日,历经258个日日夜夜,以潮白河东的焦庄户、山里辛庄、尹家府等一些村庄的抗战为题材,创作了54万字的长篇小说《寒凝大地》。这样,有了姊妹卷《风雨故园》和《寒凝大地》,就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整个顺义的抗战历史。为志愿军英雄董世贵和全国支前模范高桂珍立传,再写一部《朱墨春山》,成了我的一件心事。于是,从2016年12月26日,到2017年8月2日,终于完成了这部43万字的长篇小说。

主持人:您一直生活在顺义家乡吗?

王克臣:我一直生活在顺义,我家就在潮白河岸上住,是顺义这块沃土养育了我,我是潮白河的儿子。

主持人:您的履历显示,1992年,经浩然、刘绍棠介绍加入北京作家协会;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您除了文学,有没有一份可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家里人对您的文学事业和文学理想支持吗?能不能讲讲这些文学圈儿里的故事?

王克臣:1990年,我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心曲》。这是顺义有史以来第一本文学作品集。我从出版社寄来的4本样书中,拿出两本。一本寄给浩然,一本寄给刘绍棠。1992年,刘绍棠与浩然联名介绍我加入北京作家协会。圆了我自幼做起的作家梦。

家里人对我的文学事业很支持。比如说,在我创作长篇小说《风雨故园》时,那个时候,还用笔写作。每写出一章,我的儿子在电脑上输入一章,再打印。我在打印纸上一遍一遍地修改。全书60多万字,儿子不厌其烦。老伴儿承担起一切家务,使我有精力、有时间进行创作。

主持人: 您曾经组织广大文学爱好者举办各种学习班,这个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

王克臣:提起这个话题,内容太多了。我只能简单地说一说。2000年退休,祥云药业聘请我做宣传工作。创办《祥云博览》,在这本月刊里,专门设立一个“文化园地”,培养工人业余作者。后来,联合几家中学,成立起大方文艺社,创办《大方文艺》,从青年学生中培养文学爱好者;2006年,在家乡望泉寺村,创建望泉寺文学社,除了编辑杂志,还开展各种文学活动,引导农民读书写作。经过将近10年的培训,有不少农民业余作者,不仅能在《北京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小说界》《北京作家》《京郊日报》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还有的加入了北京市写作学会,被选为顺义作家协会理事,日渐形成了一支农民创作队伍。被鲁迅文学院何镇邦教授称为“文学第一村”。

主持人:对于后来的文学青年,您有什么祝福或者寄语吗?包括最近,原来的文学青年韩寒也在反思应试教育,说自己当年的退学是错误的,哪怕最后看起来成功的,这并不能改变当时做出了错误决定的事实。也想请您对文学、对教育、对生活发表一些评论。

王克臣:我感觉,好像昨天还骑在奶奶腿上听神话故事,和妈妈脸对脸“拉大锯,扯大锯”,攥着爸爸手指头去赶集,和小朋友一块儿捉迷藏、丢手绢,一下子就长大了。仿佛昨天还趴在桌子上写,写着写着,就写到了六十六,不死掉块肉。我就是从六十六,写到七十七,用去整整十年,写出了《风雨故园》《寒凝大地》与《朱墨春山》,每部36章,总共108章,合计150万字。像铁矿石投入时代的烘炉,凝铸成“和平与战争”三部曲,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献给亲爱的祖国。

最后,我想对青年朋友们说,天地转,光阴迫。多少事,从来急。上承经典,下接地气。扎根人民 ,扎根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讴歌人民英雄,弘扬脊梁风骨。坚忍,认真,韧长,不留恋于往昔,不止步于今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赶快做,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以小跑度过每一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主持人:谢谢!谢谢您王克臣先生!

王克臣:答北京电台主持人芳华女士|名家访谈

注:《风雨故园》《寒凝大地》《朱墨春山》“和平与战争”三部曲的书名,全部来源于鲁迅先生的旧体诗:

《风雨故园》-------

自题小像(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寒凝大地》--------

无 题(1932年)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躁暮鸦。

《朱墨春山》---------

赠画师(1933年)

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

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根据2018年1月24日(腊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友”主持人芳华现场采访录音整理】

王克臣:答北京电台主持人芳华女士|名家访谈

作家简介:

王克臣:答北京电台主持人芳华女士|名家访谈

作家王克臣老师近照

王克臣,北京市人。相继出版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集和长篇小说《风雨故园》《寒凝大地》8部。小说集《心曲》曾在北京市第三届国际图书博览会及上海书市展出、《风雨故园》获全国“长篇小说金奖”、北京市“苍生杯”特等奖、顺义区首届文学作品一等奖;《寒凝大地》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文学作品金奖、“第一届浩然文学奖”。2007年,作者荣获首届“全国百姓金口碑”奖;2008年,被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 1992年加入北京作协,2007年加入中国作协。

王克臣:答北京电台主持人芳华女士|名家访谈

审稿:张学文

摄影:张学文

王克臣:答北京电台主持人芳华女士|名家访谈

文学天空作品回顾:

王克臣:我的人生坐标|散文

王克臣:潮白河交响诗(组章)|散文

王克臣:樱桃|小小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