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滴禾下土(绿海清风)

 xyf夏瑜斐 2020-07-01

提示 !

欢迎您荐稿并赐稿!

汗滴禾下土

绿海清风

我是农民的子弟,当年通过辛苦读书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后来毕业分配回到了家乡父母的身边,有了农业劳动的机会,体验了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县里工作的很多人在老家都有些土地耕种,单位每年农忙的时节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请假回家几天,帮家里收收庄稼啥的,不用扣你工资的。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父母都已经快六十岁了,大哥分家另过了,二哥在别在城市工作。妹妹在做什么,我一点印象没有了,反正是没有她参加地里干活的记忆,地里的活都是我和父母在做。
我们家有当时生产队分的人口地一亩多一些,含山坡地和河滩地,后来逐年在减少。最远的一块有三四分大,离家有两里地,很长的一段距离还不通农用架子车。每年我发怵的就是收割那块地里的麦子了,天不亮母亲就喊我起床了,我吃早饭的时候他们就先下地了。我匆匆赶往地里的时候他们已经干了一会活了,他们常年参加劳动,耐力比我好,我割一会麦子就累了,要座下歇一会,喝点水,抽支烟。太阳慢慢的升起,气温也在升高,干一会活汗水就顺着脸颊流下,衣服都湿透沾在身上了。脸上,衣服上面都是脏兮兮的,裸露的手臂被麦芒刺的都是道道,一阵阵刺痛发痒。哪时候记得好像也没有矿泉水,就是家里水杯带一些茶叶水,干活到后期是又饿又渴的。麦子割完后,母亲就回家做饭了,父亲把散落的麦子一个个捆在一起。我一个个背起送到大路边的农用架子车上,路途比较远,还不能停歇,任由汗水顺着脸往脖子里面流。好不容易车子装好已经精疲力尽了,还要坚持把车子拉回家去;我在前面拉,父亲在后面推着,一步一步,艰难的往家里赶。到村口的时候先买一瓶汽水喝了,缓解那种干渴,那种感觉真的是久旱逢甘霖的。
回到村里先要忍着饥饿把车子上的麦子卸了,在提前做好的场院里垛好,看天气情况是不是盖雨布。回到家中,匆匆洗过以后,母亲一般都做好了饭,一大碗面汤,一大碗鸡蛋,黄瓜蒜水凉面条,我觉得是最好吃的美味了。吃过饭回自己的屋子趟下,一会就睡着了,醒来还要去地里干活的。哪时候心里的感觉,夏天的日子,不需要电扇,空调,只要在树荫下坐着,自己屋子里躺着就是最享福的日子。把地里的麦子一车车拉回来跺在一起,余下就是脱粒了。哪时候是生产队的脱粒机,一家一家轮着用的,白天黑夜不停,轮到你家不管是啥时候都要赶紧使用,下家就在旁边等着用的。打麦的事情不是我和父母能完成的,一般是大哥,大嫂,大姐,姐夫都要过来帮忙的,年年都是如此。一般是父亲和大姐一起把捆好的麦子从麦垛上一个个扯下,送到脱粒机前,大哥往脱粒机里送;母亲和大嫂把脱掉的麦子往袋子里装,我把脱粒机出来的麦草往远处挑,姐夫再把它垛成一个小山一样的。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尘土飞扬,机器的噪音,汗水不停的流,中间每个人都不能歇息的,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脱粒完成了,我把麦子拉回家去,麦收的事情就基本完成了。晾晒的事情一般都是父亲在做,晒麦的间隙把玉米种上就行了。秋种相对简单一些,一般都是我和父亲在做,用锄头地里刨个坑,种子丢进去盖好就行了,起码没有那么脏,也没有那么累了。地块都小,一晌种一块就回家了。
后来父母年迈了,家里的地就不种了,给大哥家种了,我和父母也是偶尔去帮帮忙啥的。十几年前大哥家的地也不种了,都种上树了,我也彻底摆脱了农业劳动。村里很多的年轻人不知道割麦是一种啥样的感觉,中年人也多数去外地打工了,村里地基本都是六十多岁的人在经营着。只有他们那一代人懂得饥饿是一种啥滋味,知道土地的金贵,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离不弃。我们家以前河滩地还有一块稻田,每年都会种些稻子,我也是参与了每一道劳动的工序。插秧的时候,泥地里忍受着蚂蝗的叮咬;有时候晚上往田里灌水,蚊子往脸上扑的。脱粒也是机械和人工并做的,知道一粒米都来自不易。我现在很珍惜粮食,家里馒头,剩余的一点米饭都不舍得扔弃。在心里哪不是一个钱的概念,是当初劳动的体验是我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我记忆里很小在村里上学回家的时候,都会抱怨母亲不会弄些馍馍,不知道体会家里是真的没有粮食。这种记忆可能是留在了母亲的心里,后来母亲来我市里住的时候,别的事情不管,就提醒我家里随时要有些馍馍。可能也是提醒我儿子放学回家就饿了,要有些吃的东西准备着。父母一带人经历了人生的饥寒交迫,能吃饱喝足在他们心里就是最大的幸福,对日子也没有特别大的期望。房子和车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家里有粮食,一家人不饿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一生的生活理念根深蒂固,勤俭持家,爱惜粮食,劳动创造财富,和乡邻和睦相处。

上次回老家去看了叔叔,婶婶,他们刚从地里收完麦子回来,一脸的疲惫。都是快七十的人了,地里的活有些力不从心的。孩子们都大了,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意,每年都会抽几天时间回家帮他们干些活,粮食卖的钱不一定够路费和生意损失等开支的。叔叔每年粮食都存县里粮库了,平时俩人也吃不了多少,估计现在也是很大一个数字了。劝说多次不让他们种那些地了,他们不舍得丢弃,觉得年纪大了,别的事情干不了,种些地存些粮食也是对子女是一点贡献。叔叔家的孩子很小就来城市里闯荡了,对土地和粮食都没有太多的感情,弟弟以前说过一句话,庄稼一晃就熟了,也不说长个三年五年的。姑姑活着的时候因为这句话老骂我们,说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土地的金贵,粮食的重要。我们走出了家乡,远离了那片土地,但留下了很多的记忆。是饥饿,劳累,汗水让我们体会了农民的艰辛,体会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的默默奉献。他们衣着普通,相貌一般,土里土气,却用辛勤的劳动养育了我们这些城里人,给我们提供了粮食和蔬菜。我们在心里应该敬重那些对土地依恋的人,我们需要靠土地长出的东西才能活着。

作者简介:王全民,河南豫西洛宁人,网名绿海清风。闲暇的时光里,喜欢用文字,图片记录日子的琐碎,心路历程,希望更多人分享。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主编秒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