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腾驰//《西干渠》

 马腾驰 2020-07-01
作家马腾驰先生散文佳作第二十篇——《西干渠》

造福关中平原的水利枢纽——宝鸡峡

作家马腾驰先生散文佳作第二十篇——《西干渠》

马腾驰先生手书

西 干 渠(散文)

· 马腾驰

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总干渠在坛子坊分水闸分水后,往下,分成东西两条干渠。西干渠,从坛子坊开始,自西南而东北蜿蜒十八多公里,流入礼泉县北的泥河沟。

西干渠,是紧挨着老家大张寨村西流过的。马家西队与陈家西队的人出北城门口,先要从大渠上的桥上走过,才能去地里干活。村里人把西干渠不叫西干渠,而是简称为大渠,或者一个字:渠。

宝鸡峡,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期开始设计与修建,1971年建成通水。修渠时,五、六岁的我,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那时规定,本地渠道,由其它地方的民工来修建,本地的民工去别的工地修渠干活。老家大张寨的青壮年劳力,拉着架子车,带着镢头、铁锨、铺盖卷与吃饭的碗筷,轮流去宝鸡工地干活,一干就是几个月。

记得那一年的冬上,斜对门按辈份我应叫了他爷的,家里没有洋瓷碗,去宝鸡工地时带的是大粗瓷碗。天特别冷,工地上的大锅饭紧赶慢赶就凉了,不热不凉的玉米糁盛到他的粗瓷碗里,碗还没暖热,饭已冰凉冰凉。同在工地上干活的其它村里人看不下去了,怜悯而同情地对他说:“叫人从家里捎来一个洋瓷碗吧,这么冷的天,天天出这么大的力,饭舀到粗瓷碗里连手都暖不热,吃着这冰饭怎么行?”他喝着碗里的凉玉米糁,半天无言语,而后嗫嚅着说:“家里没有洋瓷碗!”这话传回了村里,那时,每家的日子都过得艰难,钱紧缺得厉害,买一个洋瓷碗不是轻松的一句话,不是说想买就能买了的。那位在宝鸡工地,我该叫他父亲为老爷的老人长叹了一口气,语气低沉地说:“唉!叫娃在工地上受罪了,一个洋瓷碗,买不起就是买不起,有啥办法呀!”引起趷蹴在一起的众乡邻,一片的唏嘘哀叹声。

修大张寨村西这一段干渠的是礼泉建陵公社的民工,其中有一部分人,就住在我们家前门的房子里。他们盘了锅灶,有一位大家叫了他老郭的中年男子,高高的个子,脸黑黑的,头上任何时候都往后绑着个白毛巾,他专门负责给干活的人们做饭。吃饭人多,他每天忙得团团转,上顿饭刚吃完,就急忙开始准备下顿的饭。当他一大锅的白蒸馍蒸出锅时,三岁多,长年吃玉米面锅塌塌的大弟弟,眼馋地站在一边看,好心的老郭偷偷拿一个馍,塞给他,悄声说:“快拿着,回你里屋吃去!”大弟弟拿着馍跑回里屋,祖父母看着拿回白蒸馍的孙子,说了老郭人是多么多么地好,面对连玉米面都快要断顿了的困苦日子,不免要长叹短嘘一阵子。

记得有一次,住在我们家那些干活的民工收工回来,在院子里吃饭时,其中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就说了:“这是给底下平原上的人做好事,宝鸡峡修好了,给咱北山上能浇上地不?浇不上!一分地也浇不上!咱这是为人民服务,为他们这儿的人民服务呢!”过了多年,咸阳渭河以南的秦都区,曾在宝鸡峡工地当过民工的人也说:“修宝鸡峡,把水都聚在了宝鸡,给上边的人办了好事,却让咱这儿的渭河没水了,对咱这儿有啥益处?一点益处也没有么!”这是不同地方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对修宝鸡峡水利工程的不同看法。

那时,没有现在的挖掘机与装载机等等先进的大型机械,宝鸡峡,全凭最原始的劳动工具架子车、镢头、铁锨,靠人海战术,靠不怕苦、不怕累,互相协作,任务到人,拚了命也要上的无私奉献精神,修成了宝鸡峡引渭工程。在整个工程修建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许多的英雄集体与英雄人物,其中传回大张寨的故事就很多很多,那些故事,足以写出大部头的,让人感奋、让人泪下,让人永生难忘的厚厚的大书来。

1971年,宝鸡峡建成通水,记得通水那天,大张寨老老少少的人们像过重大节日似的,早早就站在西干渠岸边,等着渠水过来,小小的我,也高兴地挤在大人堆里看热闹。人们猜想着、议论着,有了引来的渭河水浇地,一亩地可以多打多少粮食?并笑着说,往后,白蒸馍凉面就能尽饱吃了!所有的人,都是满心地欢喜,满脸地笑容。“快看!快看!水来了,水过来了!”不知等了多长时间,人群中,突然有人喊出了声,他指着远处的渠给大伙儿看,大家远远地往大渠上边望去,只见一层薄薄的水流,一会儿,就顺着水泥衬砌的渠底急速地流了过来,通过渠岸边站立人群的脚下,向东北方向流去。渠里的水位,不断地上升着,看着“哗哗哗”而下的渠水,家住巷子西挡头皂角树下、八十多岁的木匠老爷眼里有了泪,喃喃地说:“谁能想到,竟然能把渭河的水,从宝鸡引到咱这儿来了,共产党真是活神闹世事,真是活神闹世事哩!”

作家马腾驰先生散文佳作第二十篇——《西干渠》

——滋养灌区人民的宝鸡峡西干渠水

渭北旱原有了水,深厚而肥沃的黄土地就会长出更好的庄稼,就会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缺粮少穿的大问题。一村子的人欣喜若狂、欣喜若癫,很多时候,没事了的他们,都要站在渠边,欢喜地看着那渠水,他们视渠水若生命,视渠水若亲人。

大渠水通了,村子里的马家东队、陈家东队、应家东队,还有商家东队的土地,都在渠的东边,地势低,可以自流灌溉。马家西队与其它几个西队的土地,大部分都在渠以西,地势高,不能自流灌溉,要借用上游乾县境内西干渠上白杨寨抽水站的水,通过较远的毛渠引来浇地,尽管不方便,费用大了些,但毕竟能浇上了水啊,千年的旱地,终于变成了水浇地,这是人老多辈想都不敢想的一个奇迹!是一件欢天喜地,叫人心花怒放了的天大的喜事呀!

有了大渠有了水,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与玉米,产量翻了三倍多。也是因为有了水,队里在渠西边的壕里种了一小块菜地,茄子、辣子、西红柿、黄瓜与豆角等蔬菜吃都吃不退,天天给各家分,分到各家的菜吃不完,还会拿去送亲戚。老家人不说这是水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咱这是真真正正吃上了水的利!”大渠刚通水那几年,整个村子的人们,都沉浸在未曾有过的欢庆喜乐之中。

日子, 一天天往前过着,西干渠通水灌溉已四十多年了,在受益灌溉的同时,这渠里,光大张寨一个村子,就有老老少少几十个人不慎跌落渠中丧命。村里人每每说起谁谁谁,还有谁谁谁,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因了什么原因跌入渠中淹死的,所有的细节与过程,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说起这些事时,他们的心情、他们的话语,是一种复杂无奈而又难以叙说难以名状的痛。多年以来,村子的大人们时时刻刻、十二分地操心着孩子们的安全,一会儿不见了孩子,都会惊慌失措地满村子去找,他们嘴里说的几乎是同样的一句话:“城门外有大渠,不见了娃,咋能不叫人着急?咋能不叫人操心!”因了一个个惨痛的事件,前几年开始,宝鸡峡管理部门在干渠靠村的渠边与交通路口等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加设防护栏杆,以减少此类悲剧发生。

每次回老家大张寨,我都要走出村子,去西干渠上转转,往上游,往下游,静静地看看那大渠。大渠有水,渠水会呼啦啦急促奔流而过。大渠无水,渠底裸落而出,空寂而静默无语。站在渠岸边的我,不由得就有了很多的回忆与很多的感慨。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润泽了咸阳、宝鸡两市13个县,包括我的故乡礼泉在内的170万亩土地。它诸多的好,诸多的益处是说不完的!这一条盘旋奔腾在渭北平原上惠利了众多百姓的水龙,它是有功的,是有大功的!但愿大渠沿岸的乡亲们在受益受惠了宝鸡峡的同时,注意,时刻注意安全,再不要发生水伤人的事件!

西干渠,这条从老家村边流过,已陪伴了老家人近半个世纪且要长久陪伴下去的西干渠呀!

2018年11月30日于驰风轩

作家马腾驰先生散文佳作第二十篇——《西干渠》

作者简介: 马腾驰,陕西礼泉县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散文《背馍》,网上十天时间,点击阅读量超过百万余人次,其后,各类网络平台迅速跟进大量转发,读者人数难以统计。拥有四亿用户,“最大的有声图书馆一一喜马拉雅FM听书社”以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版诵读了该作品。网上其它单位制作的《背馍》音频作品版本众多,听众甚广。

其后,散文《母亲做的棉窝窝》《我的老父亲》《土布包袱》《姨亲》《那些年,我们过年的滋味》《烧娃》《下锅菜》《锅塌塌》《豆腐脑吔》《坐席》《交公粮》《打铁花》《感念玉米》《背娃》与《背粮》等作品在网上亦受热切关注,创阅读量新高。

作者的散文集《背馍记》即将出版,该书由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马腾驰和他的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