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万民工参加“引漳入安”,108人因修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日头条

 建安视觉 2022-08-31 发布于河南

2022-08-31 23:42·建安视觉

如果有这样的工作机会,让你自己带干粮、行李和劳动工具,但是不给你一分钱的劳务报酬,在工作中还有可能臂断肢残,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你会干吗?估计有网友嘲笑,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这样的工作或许只有傻子才会去做!

在上世纪的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就有一群这样的“傻子”,他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甚至为工程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安阳县十万民工参加“引漳入安”——跃进渠工程建设,十万民工舍生忘死、战天斗地,凿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

跃进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西部山区(原属安阳县),1958年兴建,1972年总干渠通水,1977年三条干渠全线通水。跃进渠渠首设计引水能力15立方米每秒,灌区灌溉面积30.5万亩,属全国大型灌区之一。

跃进渠工程,这是一个人间奇迹,一座英雄丰碑。在太行山东侧,一条大渠奔腾跳跃,盘旋于千山万壑之间滋润着乡村与城镇、山野与田园,这就是安阳县人民为改变西部山区干旱缺水的生存状态,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以十万民工之力,苦干十几载修筑而成的人工天河“跃进渠”。

太行山区的村子里有两大奇观,人名、村名带水字的多。人名,水泉、水生、水根、海洋,地名,东井、古井、好井、泉门等。村子不大,庙宇多,多数村子都有龙王庙。安阳县原有24个乡镇,其中西部山丘地区11个乡镇严重缺水,有50多个村庄人畜吃水极为困难。千百年来,这里的群众只能“靠天吃饭”,饱受“水贵如油”的煎熬。

“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结婚人死了。”这是历史上山里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过去,安阳县西部山区干旱灾害频发,人们靠天吃饭,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平时,村民们要耗费半天时间翻山越岭,徒步几里、几十里去打水,纷争械斗、跌伤摔亡时有发生。一盘散沙的民众望着山下的漳河水空流,在苦难中煎熬的人们,一直在等待新的历史机遇……

1954年6月,安阳县第一届农民代表马吉梅提出了“引漳河水、灌安阳田”的建议,引起与会代表的共鸣,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漳河从安阳县西北边界流过,汛期可达数千个流量,常给安阳县东部地区造成水患。

要引漳入安,解决山丘地区缺水的问题,必须从县境外的漳河上游引水,劈开峰峦叠嶂的太行山,工程浩大而艰巨,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绝非易事。一声令下,万众响应。安阳县十万民工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浩浩荡荡地云集到太行山深处、漳河右岸,顶着凛冽的寒风,挖窑洞、搭草棚,安营扎寨。尽管当时物资匮乏、生活艰苦、任务繁重,但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干劲十足。

跃进渠经历“三上两下”的艰难历程,全县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苦战20多年,开山劈岭,凿洞架桥,千辛万苦终于修成了跃进渠,至1977年11月三条干渠全线通水,总长840公里,解决了西部乡镇的灌溉和十几万人的吃水难题。十万民工风餐露宿、抛血洒汗,共凿穿了320座山峰,跨越600多条山涧,打通149条隧洞,建造桥、闸、涵、渡槽等846座。跃进工程建设过程中,有500多人为修渠臂断肢残,108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安阳县人民用血汗开凿了这条人造天河,创造了不朽的神话!(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