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翀鹤与林骚

 栎阳钓晚 2020-07-01

泉州通淮关帝庙大门对联也是出自林翀鹤之手!

文/林英明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泉州城传颂着一段兄弟“同怀同榜登科”的佳话。说的是城区北门执节铺(今执节巷)人林翀鹤、林骚兄弟两人相携赴考,同榜登科,乡梓传作美谈。至今北门林家故居仍有一副对联:“文能安邦同捷南宫两兄弟,句有惊天独誉北廓一少年”纪之盛事。两兄弟出生于书法世家,其父林霁(字月樵)为秀才,当过衙门师爷,也为书法高手,一手颜、柳体字饶有风骨,现存洛阳桥蔡襄祠内的四块石刻诗碑,即其所书。故兄弟俩在其尊人熏陶教育下,二兄林翀鹤以书名,其弟林骚以诗名同彰显于泉州及闽南一带。弘一法师入闽后对林翀鹤的书法颇为赞赏,曾说“斯人若居通都大邑,则书名大振矣。”视之为闽省书家第一流人物。

林翀鹤(公元1863年—1932年),字祐安,号一朴山人,泉州城区北门执节铺(今执节巷)人。林翀鹤生在晚清,正逢多事之秋,此时的清廷积弊已久,国势日渐衰微,但科举取士之制未废,仍为读书人登科做官的唯一途径。林翀鹤也不例外,自幼在其父教诲下,嚼墨吮毫,焚膏继晷,十年寒窗勤苦读,一路考去,经童生考秀才,又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参与甲辰科士会试成进士。

科举时代,所谓“育才养士”,方法之一是设立书院讲学授课。泉州书院林立,尤以清源书院为著,级别也最高,由泉州知府掌管。据陈泗东先生在《清代未科泉州的举人进士遗闻录》忆述:林翀鹤即治学于清源书院,他宦途不顺,早年进秀才,年已四十多。后来在一次清源书院学生反对满人知府不学无术的“哄堂”(闹学潮)事件中,他身任斋长(班长),追究带头责任,被知府申报学台把他“开革”(开除学籍)了。以后重新再考,一步一步考上,已时隔多年,白发初生。林骚是林翀鹤的第四胞弟,兄弟同榜,那年他刚30岁,同考的吴增36岁。

十年后甲辰(公元1904年)会试,由于庚子之变,北京贡院受到八国联军破坏尚未修复,会试改在河南开封贡院举行。林翀鹤、林骚兄弟与吴增(桂生)、陈砥修(仲瑾)四人结伴而行(政府资助路费),由海路走上海,改江船上武昌,再搭乘新建成的京汉铁路达开封。一路上携一面黄布旗子,上书“公车赴试”,乘车船可得到优待甚至免费。四人本来就家境贫寒,偏偏在其下榻客栈遇盗,衣物被窃一空。情急之下,他们便到所在地祥符县衙击鼓报案。知县查明被盗者为赴试的福建举子,未敢声扬,恐上司追究有碍乌纱帽,所以,一面派衙役查捕盗贼,一面折合纹银先予赔偿。四人也就结案不再追究。

清代会试以三场为制,每场三日。林翀鹤等人进京三场考毕,均自认为成绩不佳中试无望,而距放榜之日尚有一个月时间,为节省费用,他们只得提前踏上回乡之路。抵泉后才获悉林氏兄弟与吴增三人均中试,已来不及参加殿试,但清朝政府仍承认他们为进士。

清代科举取士,不仅文章要好,书法也极其重要,特别是会试之卷,字必须“饱满光圆”,若点画有小庇者(为字不照“监本”书写,或减少笔画者,名曰“破体”)即遭摈弃。故书法优劣往往决定前后名次。林翀鹤等四人提前返泉,认为成绩不佳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书法。四人中,除林翀鹤外,其他三人的书法皆难臻大雅,都想好好练三年字再应试,谁知旋废科举,引为憾事。

林翀鹤行书

从现存林翀鹤的书法墨迹来看,林翀鹤既遵父教习,早岁习颜似在必然,但后来更倾心于董其昌,深受董氏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征的书风影响,更注意矜饬细整的功夫。他尤擅中小楷及行书,用笔或圆转藏锋,或稍露锋芒,点画轻重互倚,虚实相生,既不失浮挑,又庄重峻厚。往年市区观东巷石室居所刻他写的墓志铭,笔画腴细分明,于韶秀中见端穆,堪称隽雅。他所写《重修承天寺碑记》,

林翀鹤行书“养拙江湖”

林翀鹤“云海相望”

在其石刻小楷中,是最刻意之作,笔画匀整,长横无中瘦之态,精饬过于诸志铭,别具代表性。行书及对联,亦规整端庄,流利自然,难在秀而不落于纤媚,瘦而不落于踬弱,出于董而不尽似董。其小楷尤精,无刻意做作之势。大凡林书大字不及小字,陈允敦教授《泉州名匾录》一书载其书写的就有“泉茂饼店”、“昌隆参行”、“聚德钱庄”、“层园”等匾,惜多数已毁。层园尚存有其所撰“层城填华屋,园柳变鸣禽”一联。刻在承天寺内放生池壁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可能是现存的林翀鹤所书榜书的最大者。另放生池有林騷书“极乐天”三字,收放自然,秀韵天成,据云也是林翀鹤代书。又,其60岁(公元1922年)所书,今嵌在大城隍后同莲寺边墙上石刻“洞灵庵”三字,笔力圆健,结体自如古朴,大有出尘之态,格之高标,又秀出于常见之字矣。

林翀鹤为人忠厚,勤谨俭朴,纯读书人本色。进秀才后曾在泉州梅石书院设馆教学。辛亥革命后,泉州地方不靖,被绅商市民推为保安会长,深孚众望。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被聘为明新小学堂名誉校长。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他任泉州中学堂(今泉州五中)校长。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任泉州启明女校国学专修院(址在今许厝埕)院长。同年,集侨资创立泉洛汽车公司,任经理。

他一生以文墨为伴,但从不卖字。时人墓志碑铭多出其手笔,海外华侨争求墨迹,得其片纸,珍若拱璧。上海一书画商曾派人求购,愿酬以重金润笔。林翀鹤不为所动,他以为“书画变成商品则媚俗矣”。至今,其墨迹仍见诸碑刻、联匾、宣楮、屏风等,好书者倘有片纸只字,皆秘而藏珍,引为乐事。

1932年,林翀鹤病逝于泉州,时年69岁。林翀鹤在清末民初的泉州文人中,可谓以书法名世而允为翘楚者,可惜其生历朝代更替变乱之时,生不适时亦甚,又偏处东南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不然,以其进身和书法成就,理应有更广大的影响。

林骚(公元1874年-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生于同治十三年。父林霁,县廪生,素好书法,去世时林骚未满两岁。林骚于光绪卅年(公元1904年)中进士,授镇江知县。因无意仕途,告假归里,致力吟咏,为一代诗人。著有《半邨诗集》。

林骚天赋聪慧,稍长,从二兄翀鹤塾馆读书。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以第一名秀才进泉州府学,试卷得“句有惊天”的批语。光绪二十八年中举人,光绪三十年与林翀鹤同科中榜,官府赠“同怀同榜登科”匾额,传为佳话。

林骚登上仕途后,授镇江县知事任内,耳闻目睹官场腐败,遂再无意官途,退居乡里。据云,他早年书法不工,学习其兄书体,中进士后有人求字,多请其兄代笔。后发奋练习书法。虽过而立之年,仍每天坚持练字,如同学生用米字格纸临摹碑帖,日必三十张,达三年之久从不间断,其学书精神可谓坚韧不拔、志气可嘉。在他现遗存的书作和诗稿墨迹中,就能觉察出,他后来书体渐变其兄风格,转为浑成流畅,自成一格。虽不及乃兄,亦别饶高古挺秀之境。

林骚为近代泉州著名诗人,主持泉州温陵弢社多年,一生诗作4000多首,计19卷,其中不少是反映忧国忧民的诗篇。1945年,自选700余首编为《半邨诗集》付印,在自序中写道:“比岁兵灾寇祸,狐啸鱼赪……百忧如擣,乃竭余微躯与诗相周旋。”

林骚自奉俭约,平素布衣粗食。抗日战争期间,粮价贵昂,林骚自领妻子种植地瓜(番薯)、蔬菜,其《种地瓜》篇道:“嗷嗷哀雁苦何如?此日妻子也荷锄。只为米珠难共活,不栽花竹种番薯。”

林骚写作诗文极为严谨,生活虽然清苦,却从不以诗文作商品媚众牟利。他认为:“文字之贵,不在堆金砌玉、文过饰非,而是实事求是、褒贬得宜。”

1912年,林骚任明新小学校长。以后他执教昭昧国学后被推任泉州公路局局长,国学改办中学未几退隐家居。泉州解放后,他被推选为泉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参政议政。1953年,林骚逝世,享年80岁。

林骚行书“春来已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