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与'宫室之制'

 昵称Zpzg8fzu 2020-07-02

前言:'礼'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色。

周灭商立'礼法'以牧守黎民,自此'礼'就成为了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华夏文化的独特内涵。

古代对于'礼'的体现无处不在,无论是祭祀、求学、丧葬、嫁娶,都有'礼数'在其中。于此同时,对'礼'的体现还在服饰、衣着、日常行为之中。

所谓衣、食、住、行都有'礼'在其中,而古代的房屋之中,也是'礼'的重要体现。无论是普通民宅还是高门大院,再到官宦府邸或是皇林殿宇都有礼法建制和规格建制在其中。

北京故宫

对于房屋的规格建制,城池区域规划都清楚体现出了古人对于秩序、伦理、道德的理解。

古人的房屋与我们现在住的钢筋水泥大楼不同,它既是栖身的住所,也是潜移默化中教化民众的工具。

那么,我国古代宫室房屋之中,到底蕴含了怎样的'礼法'呢?

一、'宫室之制'

(1)礼与'宫室之制'的关系

'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儒学思想的基石。在我国的古代社会更是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标尺。

'礼'的本质在于划分出各种阶级,并且对各色人等做出区分。不同的人遵守不同的礼法,以'礼法'构建封建统治的金字塔。

当然,'礼'的作用不仅仅是'分等级,明贵贱'。它也是人们相处交往之间的行为规范,对于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群体历来说,'礼'还是他们所有的行为准则和自我要求。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礼'也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

因此,以'礼'而确定的制度便是'礼制'。以'礼'而成的法令则是'礼法'。

从我国西周开始,'礼制'得到了确立并且覆盖各个方面。这其中,象征统治地位的宫殿建筑,成为了表现以'礼'而立的伦理制度的外在形态表现形式,也确定了以'礼'为中心的'宫室之制'。

'宫室之制'也体现了以'礼'为本的宗法等级制度!

(2)何为'宫室之制'

什么是'宫室之制'呢?

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中是存在着建筑礼制化的,而蕴含'礼制'的制式化宫殿建筑便是'宫室之制'。

我国古代宫室建筑

简单的说,就是在建筑数量、规模、等级形式程式上去表述以宗法伦理为中心的思想,从而以系统的建筑等级达到表达'礼'的建筑制度。

古代的房屋是不能随便建造的,我们偶会在古代的影视剧中听见一个词'僭越之罪'。这个词说的就是房屋修建的超过了标准,按照古代历法'僭越'是要接受刑法的。如果'僭越'的是王宫贵族,则直接可以以谋反论处。

其中,体现的就是以'宫室之制'来确定'礼法',再由此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还使得建筑物成为了'礼制'的体现。

(3) '宫室之制'的表现形式

既然'宫室之制'是阶级划分的体现,那'宫室之制'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房屋上对阶级做出区分。

'礼'来区分阶级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以'名物、度数'。即在日常和祭祀中所使用的场所、衣饰、祭器大小上、数量的多少上、和华贵程度上来区分身份。

像北京紫禁城里祭天的地方叫天坛,老百姓也祭天,百姓祭天的地方能叫天坛吗?或者拿周朝来说,周天子祭天时穿的衣服叫做'衮服'。百姓也祭天,穿的衣服能叫'衮服'吗?

很显然普通百姓不能这么做,真这么做了那就是'僭越之罪'会杀头的!

北京天坛

第二种,则是以行为动作来体现出阶级之间的差别,这种方式便是我们熟知的'礼仪'

'宫室之制'中,只能采用第一种方式,即'礼物'

打眼一看'礼物',送给别人的礼物和'宫室之制'中礼的表现形式有什么关系吗?

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呢?

字一样,意思不一样。这里所说的'礼物'不是送朋友或者送女朋友、男朋友的礼物。'礼物'礼制之下,用来体现礼的'名物、度数'叫做'礼物'。

'礼仪'则作为'礼物'之下的衍生物,两者相辅相成却又融洽无比。自从周朝开始,宫殿建筑就以'礼物'为基础,然后一直延续到我国最后一个王朝。

二、礼制表现

既然'宫室之制'是以'礼物'为基础,那么自然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其中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定义,而是存在着许多等级方面的差别。

正如'礼物'所代表的'名物、度数'一样,上层阶级会以身份的不同来确定房屋建制的不同。其中包括了形式、规模、色彩、用料、工艺、细节装饰上做出的严格区分。

(1)数理

'数''量'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大的分量,甚至上升到了宇宙观与神学思想和自然哲学之中!

斗拱

体现'礼制'的房屋建制之中,'数'与'量'也是'礼'完美表现符号。以'礼'的角度来解读我国古代的房屋建制,'数'、'量'都是有特定的伦理与礼制内涵的,也是判定房屋建筑等级的标准。

比如在我国古代的'数量'文化中,'九'为阳数之极,因此'九'之上便是'天道'。古代文化中'九'也与帝王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帝王是'人间之上,天道之下'的第一人,所以才有我们所熟知的'九五至尊'之说。

依据'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礼也'的标准。古人依靠'九、七、五、三、一'的顺序来制定标准。

在古代建筑中'数、量'标准随处可见,比如以寝室来说。天子除正寝之外,最多可以拥有五寝。而天子之下的诸侯只能有三寝,在之后的大夫只能有一寝,平民则无额外寝室。这便是古代建筑之中'数'与'量'的最基本体现。

在宗庙之上,也有'数'和'量'的划分。

祭祀先祖是我国一直有的传统,所以供奉祖先牌位的宗庙极为重要。在宗庙之上,天子无疑继续拥有最高权限。

《礼记·工制》中记载道:'天子七庙,乃三昭三穆太祖一庙而立七'。到了诸侯就以二递减成了'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太祖一庙而立五',到了大夫在以二递减成为'一昭一穆太祖一庙而立三',到了士则在递减为只有一庙。

至于平头百姓是没有资格立宗祠祖庙的,只能在坟前进行祭祀,先祖牌位只能供奉于家中。

诸如此类的'数'、'量'之分,在我国建筑中还有很多,这里不在一一列举。总之这里只想简单的说明我国古代建筑之中以'数'、'量'做出的'礼制'变化。

(2)规模

除了以'数''量'来体现建筑之中的'礼',古代建筑之中'礼'的体现还在'规模'之中。

现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故宫'紫禁城'

建筑之中以'规模'来体现'礼制'的方向在于'多'与'大'。

'大'在于阶级之间使用的物品,和居住的住所的规模和规格不同。《礼记·礼器》之中有云:'不管是宫殿规模,器皿用具的尺寸,死后棺椁的薄厚,坟墓封土的大小,都能够区分尊贵之别'。

比如死后的棺椁,天子乃七层,诸侯五层,大夫三层,士复两层,庶人有棺无椁。在这之中不仅有'数'和'量'的变化,还有'大'的变化在其中。身份越尊贵的人,他的棺椁也必然越大!

再看'多'。

'多'一般体现在建筑规模之上,以明太庙来举例。明太庙建于永乐十八年,其占地有两百多亩,建筑以三重结构分为前殿、正殿、和寝殿三部分。三重结构中又分'九'间屋室以为'极数'。

外又有墙两重,在深度和宽度上又以9:5的比例做'九五之尊'之意。整个建筑群严格的按照了'礼制'规格建造,还是'礼制'之中的最高规格,无处不体现着'礼制'建筑中'数'、'量'、'多'、'大'的形制和规模,也无处不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三、装饰

我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大'只是'礼制'体现的基础,这种'礼'的表现是含蓄的,也很难被普通人所知晓的。它虽然彰显了皇家权威,但想要体现'礼制',用建筑来划分人的三六九等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古代建筑装饰

除了在数量与规模上,宫室建筑需要用更为直接的方式来体现自身差异性。以此为目的,'装饰''布局'就成为了最好的表现手法。以《礼记·民堂记》的记载,在宫殿建筑装饰上面,精细和繁琐的装饰只能用于天子皇庙,其它阶级都是不能够采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正卿臧文仲在宗祠祖庙上,使用了超过规格的纹路装饰。孔子以不遵守礼法提出了严厉批评,所以可以看出建筑之中的'礼制'早已深入人心。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没有永恒的王朝。但礼制与礼法却不受朝代更迭而得到传承,反而在后人不断的传递中得到了发展。

到了明朝之时,对于宫殿的装饰已经有相当细致的规定与要求。比如在建筑的彩绘中'和玺彩绘'的等级无疑是最高的,建筑的柱子全部被漆成红色,在上面以龙凤作为彩绘图案内容,在其它位置以金粉勾画。

在建筑的彩绘装饰中,也有一整套的等级制度。前面已经说了'和玺彩绘'等级最高,顺延而下的分别是代表帝王的'金龙和玺',然后代表吉祥的'龙凤和玺',与比'和玺彩绘'低一个等级的'旋子彩绘'

和玺彩绘

至于民间屋脊,只能采用'苏式彩绘'来做装饰。

另外在房屋的斗拱、梁柱、栏板等方面,宫殿建筑也无比精细。然后依旧采用'减二之法'朝下递减。

四、布局

皇帝是古代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宫殿作为皇帝的居所,以及彰显权利的地位与建筑。其中蕴含了'礼制'并不奇怪,这并不能概括'礼'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

所以要看'礼'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就要去解读最基础的民居。

然而普通民居之中也是有'礼制'存在的,这种'礼制'不是所由阶级统治者强行划分的建筑制度。

皇帝是一国之中最重要的人,为了体现他的不同,所以在所有朝代的国都之中 ,皇帝的居所都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心位置。

这里说的中心位置,不是说皇宫在一个城市的中心,这个'中心'所指的是'中轴线'。这种布局方式也被称为'中轴对称式布局'

中轴对称式布局

而这种'中轴对称式布局'在民间房屋建造之中极为重要,纵观我国古代民居,其结构其实都是对称的。房屋的主体房屋也必然在建筑的中轴线之上,其次的四周才是次要建筑。

其中体现的便是'礼'之中的'中为尊'礼制概念。

总结:礼是我国古代流传的重要思想,它左右了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的未来。而房屋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宫室之制'则是为房屋定下的'礼法'

'宫室之制'将等级制度,伦理教化都融入在了建筑之中。是礼法之中'明礼仪' '别贵贱'的体现。

它起源于西周,在数千年的传承中不断得到完善,最终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之中的独特符号。可以说,我国的每一座古建筑之中都遵循了'宫室之制'的'礼制',每一座古建筑也都是'礼制'的体现。

在数千年的发展与积累之中,'礼'与建筑已经得到了完美融合。这种独特韵味是居住在钢筋水泥大楼里无法体会的,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重要区别。

参考资料:

《仪礼释宫》

《十三经注疏》

《吕氏春秋》

《礼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