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法举隅(7)

 虹72 2020-07-02

转自:pyjf628的博客

词法举隅(7)--目录+文本<301-332>

《词法举隅》三零一、“情景交炼”  

《词法举隅》三零二、“情韵兼胜”  

《词法举隅》三零三、水到渠成  

《词法举隅》三零四、就近取譬,触物兴感  

《词法举隅》三零五、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词法举隅》三零六、出格而不出格  

《词法举隅》三零七、“倒叙法”三  

《词法举隅》三零八、三条线索交织  

《词法举隅》三零九、双关巧合  

《词法举隅》三一零、设色  

《词法举隅》三一一、借此写彼  

《词法举隅》三一二、融化前人成句  

《词法举隅》三一三、以“物语”传己情  

《词法举隅》三一四、反用古典  

《词法举隅》三一五、腐草化萤  

《词法举隅》三一六、双起双承  

《词法举隅》三一七、秾密深隐  

《词法举隅》三一八、虚而若实,化实为虚  

《词法举隅》三一九、“如常山之蛇,善救首尾”  

《词法举隅》三二十、以健笔写柔情  

《词法举隅》三二一、“荡开去”的手法  

《词法举隅》三二二、连续比喻法

——————————————————————————————————————

《词法举隅》三零一、“情景交炼”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这是一首怀人词,在艺术上是很精美的。他写离情并不直说,而是融情于景,以景衬情,也就是说,把景物融化入感情之中,使景物更鲜明而具有生命力,把感情附托在景物上,使感情更为含蓄深邃。张炎说:“离情当如此作,全在情景交炼,得言外意。”(《词源》卷下)“情景交炼”四字,很能说出此词的艺术特点。词中无论是叙写当前或追忆过去,都是用鲜明幽美的意象,如“危亭”、“芳草”、“柳外青骢”、“水边红袂”、“夜月一帘”、“春风十里”、“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飞花弄晚”、“残雨笼晴”、“黄鹂又啼数声”等等,而“青骢”、“红袂”、“素弦”、“翠绡”、“黄鹂”等,都是用颜色的字面,更增加彩色之美,使人仿佛看到一幅一幅的画图,在幽美的景色中饱含凄楚之情。

《词法举隅》三零二、“情韵兼胜”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这是一首写伤离怀旧的词,意境乃从宋玉的《九辩》化出。这首词从景语开始,以景语结束,在层层铺叙、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感情,但又委婉深至,不显得发露,构成了“情韵兼胜”的风格。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满庭芳》(山抹微云、晓色云开)两首、《江城子》(西城杨柳弄轻柔)、《踏莎行》(雾失楼台)、《千秋岁》(水边沙外)等,都是这种写法,都是景中透情,气脉贯串,显示出他的婉约词风,而被人们广泛传诵,历久不衰。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所指的就是这一类作品。

《词法举隅》三零三、水到渠成  

秦观《江城子》(西域杨柳弄春柔):“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首句“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这“泪”字是词中一个关键字。上片末句“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在写“泪”之后写到“水”,似不经意,其实已为下片煞拍的设喻作了伏笔。下片“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流”唱和了一次,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已水到渠成。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一登楼”是一个适当的诱因,这就逼出最后的妙喻:“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泪、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读者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的,水到渠成,自然而具特色。

《词法举隅》三零四、就近取譬,触物兴感  

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娥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这首词写一位独处高楼的女子深长的离愁。“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篆香,盘香,将香做成篆文,准十二时辰,凡一百刻,可燃一昼夜。(《香谱》)上述两句是说要想了解她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盘香的形状恰如人的回肠百转,这里就近取譬,触物兴感,借物喻情,显得自然浑成,不露痕迹。“断尽”二字着意,突出了女主人公柔肠寸断,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情状态。这两句在哀怨伤感中寓有沉痛激愤之情。

《词法举隅》三零五、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蓬莱,本是海中仙岛,东汉人习惯用来指在洛阳的国家图书馆——东观。秦观曾在汴京的秘阁供职。秘阁则是宋代的国家图书馆,所以也可称为蓬莱。故“蓬莱旧事”也可指在京城的一段生活而言。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早年饮誉词坛,但仕途坎坷,经常处于逆境,“谩赢得”,或有身世之感。伤离别、悲身世,两者正是结合在一起的。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此词侧重写情场失意,而把官场失意只是依稀仿佛地包括其中。“高城望断”,自觉“伤情”,未必没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所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意思在内。正如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说此词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二、

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说明词人所待之人,迟迟不来。这一句是从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出,表面上似写怨情,而所怨之人又宛似女性,然细按全篇,却又不似。朦胧暧昧,费人揣摩,这正是少游词的细微之处,即清人周济所云“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说得通俗一点,便是将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起来。因此读来不觉枯燥乏味,而是深感蕴藉含蓄,耐人涵咏。

《词法举隅》三零六、出格而不出格  

秦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此词最后笔锋一转,写词人赏鉴了画像后的感受:“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面对如此美艳绝俗的人物,如此高妙传神的画笔,观赏之后还有什么“堪恨处”呢?——说是画中人“无情”。其意谓画上美人,虽是极妍尽态,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吧。看来词人有点想入非非了。但看了好画,赞叹之余,发此异想,人情中往往有之。这样想,这样写,便是出格而不出格。紧接着,词人以拗折之笔挽转一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少口气儿”的美人图,“无情也动人”。将画像的化工之妙,艺术之精,一语说尽。

《词法举隅》三零七、“倒叙法”三  

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这是一首春日游赏抒怀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分今昔两层写,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倒叙法。从起笔直到“花困蓬瀛”,都是写往日光景,景物明艳,晴光迎人,表现得酣畅淋漓,并用此反衬今日的落漠情怀。“豆蔻梢头”以下数句,以一落千丈之势转折而下,叩人心弦。其中物态人情,俱写得精微细致。

《词法举隅》三零八、三条线索交织  

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这首词从结构上分析,可以说有三条线索交织构成。第一条是时间线索,以清晨雨过天晴开始,到黄昏的疏烟淡日结束,中间于描写景物之中点出酒空花困的午时情怀。第二条是游历所经的线索,从古台到横桥,从朱门到芜城凭栏,将一日游赏展现给读者。第三条是情感线索,从清晨出发时的逸兴满怀,到中午时分的意阑无绪,再到日暮时分独下芜城的寂寞无聊,将词人游赏因所见所闻而产生的情绪变化展现给读者。由于词人熔裁得体,使三条线索浑然融为一体,不仅没有造成滞碍之嫌,反而使词风更趋婉约,词情也更有风致了。

《词法举隅》三零九、双关巧合  

秦观《南歌子》(玉漏迢迢尽):“玉漏迢迢尽,银潢淡淡横。梦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此词结尾一句,乃夜色将褪尽之时,天空中之景,一钩残月,周围映带二三残星。这是一幅精致的画面,本为残月,更兼天色渐明,显然月亮已经失去了光辉,而二三晓空中残星,更是忽明忽暗,在有无之间,虽然意象明晰,但所造成的气氛,却极为清冷,有凄切之感,正是行人别离之时的心理写照。此句不仅写景极妙,而且历代词论家还往往认为那“一钩残月带三星”,正是描绘“心”字的形状,并因而与秦观所眷恋之营妓陶心儿的名字相联系,《词则·闲情集》卷一称“(结句)双关巧合,再过则伤雅矣。”充分肯定其双关之巧,写景之美。

《词法举隅》三一零、设色  

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这首词上片是一幅工笔重彩的梳妆图。这里运用了一连串的颜色:“香墨”——墨色、“燕脂”——紫红色、“揉蓝”——蓝色、“杏黄”——浅黄色、“檀”——赭红色等,将画面渲染得浓丽鲜艳。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种颜色是运用简单的元色字来替代的,比如“燕脂”与“檀”色都近红,而有偏紫偏朱的不同,辨色就更具体鲜明。善于运用设色,不但显出文采,而且写出梳妆者的精心着意,一个盛妆佳人如在目前。

《词法举隅》三一一、借此写彼  

米芾《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千古涟漪清绝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米芾这两句写月出,不象前人那样直接了当,表面看来是写“三山”随月轮而至,似以写“三山”为主。月未出时“三山”暗,月出则“三山”明,好象顷刻之间来到眼底。这实际上还是写月,“三山”只是作为月的被动物出现的,貌似“三山”至,实即月轮出。这是一种借此写彼的笔法。这两句不仅充满了神话色彩,而且写得神采飞动,“顷刻”一词,写月轮出海,凌厉之至,神气倍生。

《词法举隅》三一二、融化前人成句  

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这首词每一句都是从前人诗句变化而来。从头至尾其出处依次为:“疏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秋思》);“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作》;“赌棋招敌手,沽酒自扶头”(姚合《答友人招游》);“自然唯与睡相宜”(欧阳修《蕲蕈》);“曾书蕉时寄新题”(方干《送郑台处士归绛岩》)。作者或是略改数字,或是化骈为散,或是颠倒次序,或是一反其意,合数家诗于一炉,写成了这首《南歌子》。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化前人成句而博得后人激赏的现象。这首词经过作者的妙手点化,整首词语意连属,情景交融,浑成脱化,如出诸己,表现出贺铸善于融化前人成句的能力。他好象一个高明的织手,虽然用的是颜色各不相同的丝线,但经过他精心编织,终于织成了一幅浑然一体、绚丽多姿的彩缎。

《词法举隅》三一三、以“物语”传己情  

贺铸《陌上郎》(西津海鹘舟):“西津海鹘舟,径度沧江雨。双橹本无情,鸦轧如人语。   '挥金陌上郎,化石山头妇。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

这首词三、四两句,词人运用以“物语”传己情的手法,出人意料地把双橹摇动时连续而又低沉的鸦轧声当作触媒,产生“荒诞”而又入情的设想。连这本无生命,本无感情的“双橹”也为上述的送别场景所感动,从而象一个阅尽人间悲欢的老人那样发出深情的喟叹,词人内心感情的这段郁积也就不言而自明了。

换头全为“双橹”“人语”之内容,实际上也是词人的内心独白。上句出自刘向《列女传》;下句出自民间传说。词人借双橹之“口”把二者并列在一起,顿时就产生极为强烈的效果。最后两句,以反诘呼起,感情变得更加强烈,给人以感情上的强烈震撼。

《词法举隅》三一四、反用古典  

贺铸《阳羡歌》(山秀芙蓉):“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概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组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

这首词的最后,词人反用古典,写出了“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这貌似达观而实质悲愤的句子。“元龙”是三国名士陈登的字,其事迹可见《三国志·陈登传》。严有翼《艺苑雌黄》谓:“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用其事者,……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词人在篇末反用古典,更重要的是又多了一层转折。显示了自己经历了一个从“少时豪”到今天求“耳根清净”的痛苦变化,英雄末路,沉郁悲愤,能给人以更深的感受。

《词法举隅》三一五、腐草化萤  

贺铸《国门东》(车马匆匆):“车马匆匆,会国门东。信人间自古消魂处,指红尘北道,碧波南浦,黄叶西风。   候馆娟娟新月,从今夜、与谁同?想深闺独守空床思,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

这首词的末尾三句,遵循惯例亦作严正的鼎足对,十分精秀工稳。幽闺心情,幽闺动作,一句一意,摹写殆尽。措辞之新奇,尤令人拍案叫绝。按照文义,“鹊”、“燕”、“鸿”三字本不必有;但如果径作“频占镜,悔分钗,长望书”,那就一点生气都没有了;如果采用正常语序作“频占鹊镜,悔分燕钗,长望鸿书”,也味同嚼蜡。而一经匠心独运,倒作“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则原先物化为“钗”、“镜”的“燕”、“鹊”又重新获得了生命,本来附属于书信的鸿雁也重新恢复了自由,呆板板的对仗句就变得活泼泼了。这种精彩的修辞手法真可谓腐草化莹!

《词法举隅》三一六、双起双承  

贺铸《梦相亲》(清琴再鼓求凰弄):“清琴再鼓求凰弄,紫陌屡盘骄马鞚。远山眉样认心期,流水车音牵目送。   归来翠被和衣拥,醉解寒生钟鼓动。此欢只许梦相亲,每向梦中还说梦。”

此词上片,写词人对他所钟爱的一位女子的狂热追求。“清琴”两句以对仗起,一句一个特写景头,场景互不相同。上文以排句发端,以下即仍以俪句相接。这种作法叫“双起双承”。初读不知就里,往往误以为一二三四句是顺流直下,殊不知其章法如之江三折,应作一三二四看。具体来说,第三句“远山眉样认心期”并非紧承第二句写“盘马”时之所见,而是遥接首句,回溯“鼓琴”之日事。第四句“流水车音牵目送”错位对接第二句,香轮轧轧,轻雷滚动,一声声牵扯着词人的心。姑娘的车渐行渐远了,而他,却仍然驻马而立,呆呆地以目相送。

《词法举隅》三一七、秾密深隐  

贺铸《点绛唇》(一幅霜绡):“一幅霜绡,麝煤重膩纹丝缕。掩妆无语,的是消凝处。   薄暮兰桡,漾下苹花渚。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此词几乎全用实字,不靠虚字呼应贯串,使的是潜气内转之法,层次的演进从画面的转换中表现出来,筋脉都藏在暗处,灭尽了针缕之迹。初读,不知所云,但嫌其晦涩;吟味至再三,密码破译,文义自通,当别有一番快意。譬如饮茶,淡者一品即得其清香,固然爽口;而酽者初尝止觉其苦,但苦尽而甘,味美于回,不也很过瘾么?这是一种秾密深隐的艺术风格。

《词法举隅》三一八、虚而若实,化实为虚  

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花院深疑无路通。碧纱窗影下,玉芙蓉。当时偏恨五更钟。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沉踪。一双金缕枕,半床空。画桥临水凤城东。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这首词上片写梦中相会,是虚;下片写梦回凄凉,是实。然而词人于虚中处处用实笔,使上片虚而若实;于实中却化实为虚,使下片实中有虚。特别是词的结拍,由己推人,代人念己,“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范晞文《对床夜话》),语弥淡而情弥深。“笔墨之妙,真乃一片化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词法举隅》三一九、“如常山之蛇,善救首尾”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青烟幂处):“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螿,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此词通篇都写赏月。从天上到人间,又从人间到天上,最后“玉做人间”,更是天上人间浑然为一,境界阔大,想象丰富,词气雄放。篇中或明写,或暗写,将月之色、光、形、神,人对月之怜爱迷恋,写得极为生动入微。词从月起,以月结,被称之为“如常山之蛇,善救首尾”。(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词法举隅》三二十、以健笔写柔情  

周邦彦《还京乐》(禁烟近):“禁烟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望箭波无际,迎风漾日黄云委。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

这首词“任去远”以下六句实为一长句,一气直贯上片歇拍与下片开头。它紧接箭波之意象涌来,恰是激情之高潮。词人倾诉:我流不尽的万点相思清泪注入滔滔箭波,让泪水远去,奔流直到淮河里,直到当时与你相会的河楼下,向你呜咽诉说,这一春来我滞留异乡苦苦相思的滋味!此一长句如涌狂澜,为激情奔放之高潮。真可谓:凌云意纵横,以健笔写柔情。

《词法举隅》三二一、“荡开去”的手法  

周邦彦《瑞鹤仙》(悄郊原带郭):“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这首词的结句用“荡开去”的手法,把烦恼抛到一旁,求得自我宽解,正如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所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任流光过却”,也包含着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先是惊叹春将归去,继而又对年华虚度感到惋惜,最后觉察到感慨悲伤之无济于事,才算想开了,终于得出“任流光过却”的结论。词里只把结论写出,而将推导的过程隐去,读来便觉“有余不尽”。“犹喜洞天自乐”,则含有“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意思,作者的内心深处,原来并不以饮酒赏花为乐事,似乎还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但在求之不得的情况下,也只好以此聊自宽慰了。词句中含有难以明言的心事,读来自然也会感到“有余不尽”。

《词法举隅》三二二、连续比喻法

周邦彦《浪淘沙慢》(晓阴重):“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樽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这首词的下片,一开始就连续列举了五种遭到破坏的美好事物:“罗带光销”,丝织的衣带失去了光泽;“纹衾叠”,花色美丽的被子弄得折皱了(叠起不用);“连环解”,本来连为一体的玉连环被分解开了;“旧香顿歇”,用韩寿的典故(《晋书·贾充传》);“怨歌永、琼壶敲尽缺”,用王敦的典故(《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五个比喻,皆诉说了离别之苦对人的无情折磨,表示了怨恨的深重。这种一口气连续打几个比喻的写法,就象“连珠炮”、“车轮战”,能够发挥很大的冲击波,“但见其宛转而凄艳,而不觉其藻饰堆叠。”(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暂转到此,以待有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