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高考复习--古诗词赏析(4-2)

 闪闪星1978 2011-05-07

 

 

 

高考复习--古诗词赏析(4-2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整理&收藏,http//www.360d·c.c·m/userh·me/2206147

 

 

 

第三部分 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要点探讨】

语言的鉴赏品味常常是诗歌鉴赏的测试重点,测试思想感情的题也往往是由语言点切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品味诗中的精彩语句,包括对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赏析,对生动传神的字词(即诗眼)的咀嚼。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点。对诗歌语句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的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的翻译,一定要在吃透整个诗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

品味语言是进行诗歌赏析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对其判断、评价和鉴赏。品味语言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考查的重点往往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等等。

一、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首先要懂得古代诗歌炼字的精妙。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

苏轼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意,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做到魅力四射。

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许多实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到的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联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浪涛、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

又如2000年高考所选的赵师秀的《约客》。一个“闲”字,乍一看似乎是表现诗人的闲适恬淡心情,实际上是与前文的“家家雨”“处处蛙”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久等而客不来时枯坐无聊的心境。这种字面义和隐含义的反差处理显得十分富有情味。

二要关注修饰语。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细”,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免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要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作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拟声词、叠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那些最能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是出题者锁定的考点。

二、分析修辞

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例如,《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描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本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又如秦观的《鹊桥仙》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方面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的圣洁与永恒,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实例探究】

例一:04年全国高考吉林卷,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觳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方法】古代有人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用得极妙;但也有人认为“闹”不是好字,写良辰美景而用这么一个字,实在没有道理。因此,如果认为“闹”字用得不好,只要言之成理,也是可以的。

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技法;最后,还要咀嚼文中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

词人为什么一上来就说“东城”?寒气渐渐退去,春暖从东而来,所以东城得气为先,正如写梅花,一定要说“南枝”,也正因南枝向阳,得气早开。这都是词人骚客,细心敏感,体察物情,含味心境,然后才有此诗心诗笔。古代春游,踏青寻胜,必出东郊,民族的传统认识从来如此。

真正领起全篇精神的,就在“风光”二字上。何谓风光?词书词典上说就是“风景”,这原本不错,只是忘记了它的文学韵味。风光,其实概括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关系;它不但是自然景色,也包含着世事人情。正如古人所谓“天气澄和,风物闲美”,还须加上人意欣悦。

这美好的风光分明又有层次。它从何处开始的呢?它从词人眼前那春波绿水开始:风自东来,水面有了波纹,如同细细的绉纱,招唤着游人的画船。然后,词人看见了柳烟;然后,看见了杏火。风光在逐步展开。上阕写尽风光,下阕转出感慨。

人生在世,欢娱很少,难得开口一笑,所以为此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而词人不能令时间倒退,只能劝说斜阳,不要着急下山,留晚照于花间,来延长人生的欢娱。

经过以上梳理,我们再看看题目设置的问题,就可以写出类似这样的答案:

词的上阕描写的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觳;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舞;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所以用了“渐觉”一语。

词人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二:04年全国高考新疆卷,1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①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①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妇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方法】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技法;最后,还要咀嚼文中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另外,不要忽略注释所包孕的信息。

这是一篇金陵怀古词。凭吊的是六代繁华的消逝,寄寓的则是现实感慨。开头三句点出凭吊之地六朝故都金陵和当地的物色。“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大处落墨,展现出日暮时分在浩荡东去的大江、鲜艳明丽的落霞映衬下,金陵古城的全景。“岸草平”,显出江面的空阔,也暗示时节正值江南草长的暮春;“落霞明”,衬出天宇的寥廓,也渲染出暮春的绚丽。“水无情”三字,是全篇的枢纽,也是全篇的主句。这里的“水”,已经在词人的意念中成为滚滚而去的历史长河的一种象征。接下来“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两句,是对“水无情”的具体发挥。六代繁华,都随着历史长河的滔滔逝波一去不复返了。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姑苏台在苏州西南,是吴王夫差和宠妃西施长夜作乐的地方,是春秋时期豪华的建筑之一。苏州与金陵,两地相隔;春秋与六朝,时代相悬。词人特意将月亮和姑苏、西子联系起来,看来是要表达更深一层的意蕴。六代繁华消逝之前,历史早已演出过吴宫荒淫、麋鹿游于姑苏台的一幕。前车之覆,后车可鉴。但六代君臣却依然重复亡吴的历史悲剧。如今,那轮曾照姑苏台上歌舞的圆月,依然像西子当年的妆镜一样,照临着这座历史沧桑的江城,但吴宫的歌舞和繁华都已逐逝波去尽,眼前的金陵古城,是否再要演出相似的一幕呢?“空有”二字,寄寓很深。

怀古诗词一般是就眼前物色抒发今昔盛衰的感慨,由于这首词的关键处用“无情”“暗逐”“空有”等感情色彩很浓的词语重笔勾勒,所以意蕴相当分明。

经过这样的梳理,可以写出类似这样的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三:04年重庆高考,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方法】应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善于通过分析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其次需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表达技法。

这是一首写景诗,第一句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而“闲意”已暗含于其中。第二句写面对之景(“孤屿”)与留连之情(“发船迟”),而山水之美,使人爱之不厌,自见于言外。

三、四两句,写“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第三句抓住了最富水乡特征的景物(“凫眠”)来表现水乡的春色,更重要的是由此景象中演绎出“有闲意”来。“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而来,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它的“有闲意”,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爱闲”与“羡闲”。第四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这也是乡村常见的景色。但“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是作者的新意。这样写,不仅使这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心意难老大”的心情。这两句合起来看,那就是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由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形象。

三、四两句写水旁岸上;五、六两句则写水中洲渚(即“孤屿”)。“蒲茸”,本是当地山水间常有的植物,加上“短短”与“齐似剪”,形象尤为鲜明。“平平”与“净于筛”,则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这两句只写景,而春意的融和、游人的喜悦,自在言外。

七、八两句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情虽不厌”,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在这个野溪边住下;虽然不能住下,可还是直到“薄暮”才“归来”。至于归到城中之后,就免不了车马劳顿,就没有东溪那种闲逸之趣了。

经过以上梳理,可以做出这样的回答: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要点提示: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着花”以及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

 

例四:04年湖北高考,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方法】解答此类诗歌鉴赏题,理解诗歌的诗意是关键,联系主旨分析炼字,情景关系等内容,是较好的做题方式。

全诗通过写作者在次北固山下时看到潮平岸阔、残夜归雁的景色,抒发自己思乡的情绪。炼字是古代诗歌非常讲究的,用哪个字要联系全诗的诗意来分析,有时两个字各得其妙,有时一个字比另一个字更能表现作者的意图,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分析诗句更要联系诗歌主旨,诗句为主旨服务,情与景的关系要以情为主,写景还是为了抒情。

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感,已流露在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更加精彩,其中的“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在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海日生在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诗人放舟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经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尾联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梳理诗歌的诗意之后,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

1)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乎也更为响亮。

在考场上,如果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应该会得分的。

2)第三联是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经显现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在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旁边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积累借鉴】

一、你应该知道的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

凝练、简洁、准确、精辟、工丽、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新奇绚丽、隽永含蓄、明快优美,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1、清新——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是一种清新的美。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又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明丽画面。

2、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反璞归真。

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平易近人,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是一种质朴的美。

3、奇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像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又是绚丽的美。

4、隽永——这类语言风格则是意在言外,表现为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借古喻今,警告奸臣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最终将会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又如杜牧的《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高考考查寓意其实就是考查这种隽永含蓄的语言特点。

5、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6、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于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7、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啼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愤慨激昂。

8、洗练——质朴、俭省、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深厚的语言境界。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编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独具匠心却不见斧凿之痕迹。

9、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二、你应该知道的文人的语言风格

文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文人的个性,掌握文人的语言风格是另一层面的知人论世。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例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词;苏轼以“大江东去”的豪放著称,却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般凄婉之作。

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杜牧的清健俊朗,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但是,我们在分析某位诗人的某篇具体作品的风格时,不能搬固定不变的套子去给作品贴标签,因为同一个诗人的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风格,只是某位诗人写某种题材的作品多,某种风格占主导地位而已。比如:

王维,盛唐时期典型的山水诗人,但他也有边塞题材的立作传世,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再如《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边。

这些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迥异于他的山水田园诗歌。

尤其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什么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可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而《观猎》更是显现出一种遒劲有力的风格。“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不仅都能照应,而且都能表达诗人的激情洋溢,豪兴飞扬。

又如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词人,但她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与她同一时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成鲜明的反差。

又如苏轼,宋词在他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但也不能忽略他的婉约之作。请看他的两首《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聊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面两首《江城子》风格迥异,前者充满壮志豪情,后者低回婉约,如泣如诉。

再请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综观全词,从虚处着笔,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只是言情,使通篇不胜幽怨缠绵,又空灵飞动。特别是“梦随”几句,妙笔天成。从思妇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未至郎身边,那边却早已啼莺惊梦。此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但苏轼写来备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切。而末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愧为“点睛”之笔,情中景,景中情,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是离人似的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的离人之泪?虚虚实实,似与不似,再回顾开篇,令人欣然顿悟,原来是“似花还似非花”。

这首词是地地道道的婉约作品。

又如辛弃疾,他出现在词坛,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虽说辛弃疾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归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还有他的许多描写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在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又如陆游,他的最高艺术追求是归于自然平淡,他的许多诗能在锤炼之后,显得温润圆熟,雅致而简朴。而他的词作有许多是抒写他的抗金报国之志的词,更是激情洋溢,如《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来沧州。

这首词跟同类题材的诗一样,一种报国无门的悲愤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还有一些寄寓了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的词,写得也是非常感人。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为唐琬而作的,也有人认为与此无关。不管怎样,其中总是包涵了作者对人生的某种真切的体验,才能把一对被阻隔的有情人的心理,写得如此感人。

以上举例只是想说明一点: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风格往往是多样化的。

 

三、你应该知道的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等,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一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再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既是秦时明月秦时关,也是汉时明月汉时关,还是今时明月今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悲剧。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既用了设问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了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思之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里的“晴”暗指感情的“情”,用谐音双关来表情达意。

从诗词格律需要的角度讲,对偶不应算是修辞手法,如律诗、绝句、某些词牌,对偶(对仗)是必须讲究的格律。所以在清理某一作品的修辞手法时,可以不将其考虑在内。古典诗歌除了一些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炼字、倒装、用典等。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我们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1、比喻——最常见的手法,以物喻情。作用就是使形象更生动,强化渲染特定的意境。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双关——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是言在此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双关又分为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不过谐音双关说到底还是属于语意双关。如: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南朝乐府《西洲曲》)

其中“莲子”是谐音双关,“莲子”本指一种水生植物,这里暗指“怜子”。“怜”,爱慕之意;“子”,第二人称敬称。所以“莲子”即“怜子”,也就是爱慕心上之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其中“丝”是谐音双关;“泪”是语意双关,在这里表面上指蜡泪,即融化的蜡液,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其中“晴”是谐音双关,表面上指一种天气状况,这里实际暗指“情”,即情思。

3、借代——古典诗歌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封号、做官的地方等来代称。有些特定的表情达意,诗人们世代沿袭一些相同的事物。正因为如此,古典诗歌中的借代非常复杂。如: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宋之问《度大庾岭》)

这里以“长沙”代指汉代的贾谊,他做过长沙的太傅。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李白《将进酒》)

这里以“陈王”代指曹植,他曾被封为陈王。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这里以“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里以“朱门”代指富豪之家,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府邸的华贵进而显示身份的显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这里以“风骚”代指文学成就。“风”指诗经中的国风,是诗经中文学成就和思想内容的精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这样“风骚”并举就引申为诗歌,再引申为文学,进而再引申为文学才华和文学成就。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这里的“汉皇重色”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古典诗歌在状物抒情时运用借代有一些“套路”。如:

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冰锋等,是指代战争、战乱。

鸿、雁、鲤鱼、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尺牍等,是指书信。

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等,是指船。

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掉、雕鞍、鞍等,是指马或车马。

曦和、东曦、金乌、金盆等,是指太阳。

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恒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等,是指月亮。

古人写作时为了避免刺激当朝统治者或其他一些原因,常常用以前的朝代代替本朝,其中唐朝最爱用汉朝的人、事代替本朝的人、事。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高适《燕歌行》)

——这里实指唐朝与契丹的战争。烟尘:烽烟和尘土,代指战争。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杜甫《兵车行》)

——武皇指汉武帝,这里暗指唐玄宗李隆基;唐诗多以“武帝”暗指玄宗,而“汉家”实指唐朝。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飞将”指飞将军李广,汉代名将,这里实指唐朝威慑边塞的名将。

4、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如晏殊的《蝶恋花》上阕: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其中的“愁”“泣”“谙”三字分别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到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又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其中的“却嫌”“故穿”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富有灵性,极富情趣。

5、对比——古代诗人常常用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如白居易的《轻肥》一诗最末的四句: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歌写宦官耀武扬威地到军中赴宴,反映了中唐宦官擅权的现实,所摘四句的前两句写宦官酒足饭饱之后、志得意满,旁若无人,而此时江南大旱,以至在衢州一带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局面。通过宦官与百姓生活的对比,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6、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鲜明、更形象,更能感染读者。如: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少女用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想像奇特。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这两句诗兼用比喻和夸张,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富有新意。

7、用典——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活动、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句子等。运用典故可以收到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而不直露的表达效果,因而成为古代诗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像辛弃疾的词作大多用典,而文天祥的《正气歌》几乎一句一典。

例如: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是暗引刘宋时期宗悫的典故。宗悫年少时,季父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诗人用此典故是以宗悫自比,表达自己的宏图大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陶渊明《乞食》)

——诗中用了“漂母”这一典故:韩信还未腾达时,极为贫困,曾经在河边钓鱼,有个漂纱的老婆婆见韩信整天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饭食送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说等他某天富贵之后一定加倍回报。陶渊明用此典,就是表达自己在饥饿困顿时所受到的人家的招待表示感激之情。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的文句,由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的经点化后,在艺术风格方面同前人说的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几道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在表达上更为轻灵婉折,不像杜甫那样悲怆沉重。

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是说岂肯仿效儿女情长琐琐道个人私事呢?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中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箜篌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④暗用历史故事。比明用隐蔽,难以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语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了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了。

⑤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典故有: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8、倒装——古典诗歌的倒装又称“倒文”。与文言文的倒装不同,文言文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即状语后置)等都有规律可循,而诗歌却无定律。它们的倒装主要是为了照顾平仄或押韵,有时是为了照顾对仗。诵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讲不通的情况,就应考虑是否倒装,再清理出正常的语序加以理解。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故国神游”是倒装句,其正常的语序为“神游故国”。“神游”即忘情地游览;“故国”即故地、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多情应笑我”也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多情”即多情善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倒装句,其正常的语序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英雄”与“孙仲谋”是同位关系(又叫复指关系)。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帘卷西风”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为“西风卷帘”,即阵阵西风翻卷着帘子。

9、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0、互文——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相解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所以习惯上把这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迢迢”而不“皎皎”,也并非织女星只“皎皎”而不“迢迢”。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见”与“闻”互文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否则的话,既然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到“西阁床”上去呢?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行”与“灿烂”互文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的运行都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诸如此类的诗句,不胜枚举: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西湖初晴雨后》)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文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文见义。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文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而“关”属“汉”。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古典诗歌是有一定好处的。

11、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的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修辞手法有一个流传深远的名篇: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修辞效果。

如陆游的《书愤》中“楼般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从语法角度分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

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巨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如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于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如果从正面去直接刻划,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以言之凿凿,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达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

④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⑤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象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

如上面提到的《天沙净·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游子见到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

 

【研讨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词,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三四两句诗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何妙处?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的“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5、“闲坐小窗”和“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6、针对诗歌的三、四两句鉴赏本诗遣词造句的妙处。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艳预①双蓬鬓,天入沧浪②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注:①艳预:即艳预滩,位于瞿塘峡口,是长江三峡著名险滩。②沧浪:指水色青苍、水天一色的浩淼景象。

7、简析这首诗五、六句运用的对照手法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8、请对第三句的“吠”字的运用之妙作出简析。

9、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赞同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若均不赞同,请写出新的观点。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10、“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之事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什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1、试赏析上片写景抒情的技巧。

12、下片连用三个“春”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聊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3、“不思量,自难忘”中的“自”字有什么妙处?试赏析。

14、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先指出,再赏析其描写技巧。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15、“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②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③。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④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⑤鸥鸟满烟芜⑥。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水军:这里指曹操的军队。③舳舻(zhúlú):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舳,船尾;舻,船头。④曹瞒:曹操小字阿瞒。⑤矶:水边突出的岩石。⑥芜:丛生的草。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的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事。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这首诗虚实相间,其中承前启后、化实为虚的一个词是“何当”,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讨练习参考答案】

1、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提示:一是着眼于写景,二是着眼于寄情。)

2、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谴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腐朽生活和空虚的灵魂。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在婉曲的格调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提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悟出字里之意和言外之情。在此基础上明确“妙处”。)

3、用“铺”比用“照”更准确,更生动形象。妙处如下:①“铺”更能描绘出“半江红”的美妙景象;②更能反映出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③更能传达出作者安闲、舒适的感觉和对暮江的赞美之情。(提示:从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展开,而就写景而言,又有“残阳”“江水”两个角度。)

4、“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作者之所以赞美“九月初三夜”的可爱,既是因为眼前有残阳、江、露、月等美景,也因为这些景物带给作者安闲舒适的感受。(提示:先要明确“可怜”之意,再从景、情两方面阐述。)

5、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之“闲”似闲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提示:辨别情感,应结合全诗整体感悟。)

6、①第三句着一“赊”字最是精妙。“赊”字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色、清风、明月等无价之宝,而又不吝惜借与。着一“赊”字,人与自然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手法,高人一筹。②“将船买酒白云边”颇有趣味。明明在湖上,却说“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移到天上,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提示:立足三、四句,结合本诗的具体特点,从不同角度搜索整理。答题时应有要点归结和简要的分析。)

7、作者将“双蓬鬓”与艳预滩的险危相对照,将“一钓舟”与沧浪之浩淼相对照,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表达了作者虽然迟暮飘零,但仍然不避风险的豪迈气概。(提示:明确“对照即对比”,细心体察五六两句;把握思想感情,切忌误入一见“寄别”就觉凄清悲凉的,思维定势。)

8、“吠”字的运用,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唤起了寂寞群山中的回响,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也给行人带来了希望。这万籁俱寂中的“吠”声,尺幅之中显变化,使全诗大为生色。(提示:抓住“吠”的表达效果,先分析后归结或先总起后分解,答案要点确定但表达可灵活。)

9、①同意前者。诗人在“白屋”之外,在风雪途中,突出说明诗人在天寒日暮之时顶风冒雪寻找投宿之地的情景,以及闻犬吠知有宿处时的淡淡的喜悦。②同意后者。诗人在白屋内,突出诗人与芙蓉山主人的情谊,以及闻犬吠知旧友归来的淡淡喜悦。③两者都不同意。“风雪夜归人”是指诗人和芙蓉山主人之外的其他过路人。透露了山居荒凉之感,触发了夜宿白屋之中的诗人的静夜之思,寄托了诗人对夜归者的关爱与同情。(看法可任意选择,理由能成立即可;也可以独出新意,自圆其说。但陈说理由时必须明确两点:一是诗人的立足点;二是诗人的情感体验。)

10、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或对有德有力、身处高官的人依然难以发挥自己才能的感叹。(提示:把握诗句的言外之意大多结合诗人的地位、经历与感受展开。)

11、用新奇的比喻写景,以景含情。用“眉峰”“眼波”比喻山水,“眉峰聚”是愁眉紧锁,“眼波横”是热泪盈眶,融惜别深情于自然山水,一切景语皆情语。(提示:关键是由“眼波横”“眉峰聚”的形态联想到神情,则把景与情联在一起了。)

12、以“春归”映衬“君归”,写惜别难舍。希望友人“赶上春”“和春住”,则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和一片深情美意。(提示:“才送”“又送”的含义,理解春的象征意义。)

13、这一字全诗之“眼”。它既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又领取下文,意贯全词。十年之久,生死之隔,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难以排遣,想不去思念却又自然忆起。因而有了“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自难忘”的最好注解。(提示:应理解词句本义并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深情,方可赏析其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

14、这一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归来的丈夫。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无声地倾诉。那种深切的思念之情通过梦中相逢却又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表现得更加强烈感人。(提示:细节描写贵在“细”,要从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中洞悉人物内心情感。)

15、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提示:“绕”是动词,“晓”是时间词,结合词性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弄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衰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诉?最后一句“荒矶鸥鸟满烟芜”,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提示: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或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赤壁》一诗是典型的以景结情的写法,可结合所写之景透视所抒之情,并从角度、内容、语言三麻烦综合考虑,分析其艺术效果。)

19、同意。因为后两句是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

20、抒发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

 

第四部分 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要点探讨】

形式为内容服务,技巧为主旨表达。

不少鉴赏题由技巧切入,解题时则须立足主旨,领悟情感,去赏析技巧运用的妙处。

2004年高考全国(山东)卷要求鉴赏张籍《秋思》中的细节描写,你只有抓住作者客居洛阳惦念亲人的主旨,领悟那种深切而又难于言说的乡情,才可能赏析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的形象传神之处。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有反衬(以动写静、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有对比,有烘托,有想像与联想,有托物起兴,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或说“即事抒怀”,如通过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托物言志,有伤古怀今、借古讽今。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褒实贬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例如,《琵琶行》中写了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了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写了听众的反映,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温皆掩泣”。这些渲染有的烘托了“送客”时的环境气氛,有的则烘托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实例探究】

例一:04年江苏高考,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方法】1)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2)抓住题眼,结合诗句,逐句分析“怨情”。

本诗最能体现主旨是就是语言的重叠和对边地名称的列写。本诗题目是“征人怨”,已明确了整诗的主题。“岁岁”重叠之后自然是对无休止的战事的“怨”,“复”字又对在边塞频繁调动的“怨”,“朝朝”又是对无尽休的练兵备战的“怨”。前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痛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最后两句写景,“青冢”“黑山”都处边塞,让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这就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经过这样梳理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做出如下的回答: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例二:04年福建高考,16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方法】这是一首抒发幽情苦绪的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诗中所写,不过“秋夜无眠”四个字,内容上延续了古人悲秋的主题,屡见不鲜,其妙处在于,作者只选取了三更前后铺床欲睡时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又写得深婉含蓄,耐人寻思。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无一语抒情,而“情”字隐含其中,不仅有情,而且情很浓重。在表达中不着一个“愁”字,而是让这种愁浸透在所见到的每一种景物中:第一句“夜久无眠”的原因自然是愁了,在愁中对天气的感受是“清”(清凉、凄清);第二句“烛花频剪”是在凄清无眠之夜中的所为,“欲三更”则进一步交代了“无眠”,可见愁之深;第三句中“凉”字无疑是一个关键字,它不仅是“秋夜”中天气的实写,同时也是作者内心剧烈的感受——孤寂悲冷;最后一句是一种衬托,人在秋夜中孤寂无聊而秋月却不解人情,依然故我,从而加重了这种愁。景中寓情,以景写情,不言“愁”字,而句句带愁意,此诗的好处在此。

经过以上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回答:

三、四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是:“凉”。“凉”字照应题中的“秋”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幽寂(或心凉)。由室内的月影过渡到室外的月影。这两句运用了顶针句法,写由望床上之月到望天上之月,造成了缠绵的情调。写月光,不从正面写,而是写梧桐叶间若隐若现的月影,桐与月交织成一个深婉的意境,同时,月与梧桐又是最能撩人情怀的景物。在这漫漫秋夜,孤枕难眠,烛花频剪,伴我者惟有月华与桐影,此情此景,愁何以堪!这样,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借此渲染题中的“秋”字。(答“缺”字,言之成理即可)

 

例三:04年全国高考山东卷,1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方法】本题的考查点为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次要求最高。应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进行文字的理解,内容的梳理;其次要知晓一些常见的典故和常用的表达技巧;最后,还要咀嚼文中的重要的字词,揣摩作者的炼字炼词。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和联想。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很值得玩味,它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要倾诉,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细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上时间的“匆匆”,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经过以上的理解和梳理,注意题干的提示性语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说诗人以平常的手法达到了不寻常的效果,答题时要从这里切入。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所以“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又起,从而引发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四:04年广东高考,16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方法】这是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注意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的作用,也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或以美景衬乐情,或以美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哀情。要依据原诗歌,寻找蛛丝马迹作为证据,来证明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首联,“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包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颔联,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的“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颈联,“落日”二句直接承接第二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会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借此咏怀。“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是一致的。“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的意思。诗人漂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上“老马识途”的故事。“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吗?

答案:

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比喻意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寂寞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第一种答案:同意“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者说法。理由: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同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作者说法。理由: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积累借鉴】

一、你应该知道的表现手法

1、象征——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它就像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了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身名远播。又如杜甫的《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写江山花柳好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还有熟悉的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和综合等耐人寻思的概念,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时反而不识其真面目的事理,这时的庐山,在他已不是笼统地肤泛的面目,而是达到了具体的抽象。

再如熟悉的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所以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这就是这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及其思想意义。

2、衬托——为了使描述的事物更具有特色,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正衬)或对照(反衬),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如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的意境就在一个“静”字,以月出惊动的山鸟在春涧中鸣叫反衬春涧的空寂。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又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这里以“落花”这一哀景衬托(正衬)诗人因孤独而产生的哀愁,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景,即看到燕子自由自在地飞翔,诗人想到自己却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

关于衬托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清人王夫之说得最中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衬托是常见的修辞方法,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段。我们常说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3、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又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还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诗中铺写的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使整个画面富于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渲染上离愁别绪。

4、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运用到写作中,就是指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有时烘托和陪衬并用,我们称之为“烘衬”;有时烘托和渲染相随,我们称之为“烘染”。

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全篇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全是侧面描写,烘托出雪下得大、积得深。尤其是诗人有意选取了“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趣。“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是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渔翁”),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扩大轮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阔大,主要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莅上,当然都是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就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5、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用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莲蓬”(辛弃疾)等诗句都运用了白描手法。

6、虚实相生——这是古代文论中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的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三句是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写,这一比喻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像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于一问一答中已觉不得归之苦。“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秋雨,羁旅之愁更充溢在字里行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独辟新境,不再诉苦写愁,却写心中美愿,可谓出人意料。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含蓄隽永,余韵无穷,不愧为绝句中的精品。

7、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子儿女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

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全诗之情,虽缠绵悱恻而不衰飒颓唐。

又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还有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者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还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

 

你应该知道的抒情方式(二)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啼下!”全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惟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写景诗。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地工笔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②借物抒情

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

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上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还有十分成功的采用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所以诗人就“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的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如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与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关。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外地,自己就哭死在一棵树下,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把红豆称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此诗还有一个题目是《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恋朋友的情绪。

此诗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引后文的相思之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接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物品来寄托相思。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象征。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相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方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咐人家,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

末句点题:“此物最相思”。“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就好像是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加上一个“最”字,意味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古典诗歌中有些事物既是环境刻画,但同时又被用来隐晦地表情达意,而某些事物还历代相沿袭,以致形成一些“套路”,主要有:

a、写送别和离愁所借之物有:柳(杨柳、折柳)、梅(梅花、残梅、折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短亭、关山、玉关等。如:

上马不折鞭,反折杨柳枝。(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晋·陆机《赠范晔》)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之三)

b、写羁旅、愁绪(离愁)所借之物有:寒蝉、西风、归雁、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等。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文天祥《念奴娇•水天空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③借事抒情

古典诗歌除借助景、物来抒情外,往往还借助一些“事”(即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情,如前面提到的“折柳、折梅、吹笛”等也可以理解为借事抒情。此外,古人写离情别绪,往往还借助“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事来完成。例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古代的妇女往往在秋天为行役在外的丈夫缝制寒衣,以此寄托相思之情。缝制衣物的布料估计事先要在河水中垫在石砧上用棒槌捣洗,再染上黄紫相间的染料,称之为“流黄”,所以在古诗中有“寒砧、捣衣、流黄”之类的字眼,一般与相思情怀有关。如:

《独不见》 沈诠期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④寓情于景(或物)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化景物为情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如王之焕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突出了黄河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更显得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往往与“孤”连用(如“孤帆一片”“孤云一片”等等),给人以“单薄“之感,“孤城”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为下文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第三句突然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都不能,这就比折杨柳送别更难受。征夫怀着这样的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言语委婉说出,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玉门关”一语也就说明与征人离思有关。所以末句正面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用这句话评《凉州词》是再恰当不过了。

⑤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或叫寓情于物,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操,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黄巢的两首“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咏菊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据说是黄巢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而写的。这诗赋予菊花以坚强的斗争的性格,用以象征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前两句比喻一旦农民起义兴起之后,唐王朝就将像百花凋谢一样,走向灭亡。后两句寄托着诗人的希望,象征着将来起义军胜利占领长安后的美好情景。

又如李商隐的《题小松》: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益衰败的时代,对皇帝昏庸、宦官专政和藩镇跋扈深为不满。他不像黄巢那样起来造反,而是热衷于政治革新,但在当时朋党的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在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不少诗晦涩难解,而这首咏物言志诗却比较通俗明了。

大意是:我喜爱那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桃李盛开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花卉而悲伤动容!

诗人热烈赞颂小松,寄寓着自己的傲岸清高和政治抱负,以不耐霜雪的桃李嘲讽煊赫一时的显贵和奔走于其门庭的邀宠之徒。

⑥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方面的经验或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这类诗歌,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心态。

如刘禹锡的《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最厉害。他在豪华的台城里,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可怎料笙歌还没演完,隋兵已经迫近都门,楼上红灯,楼下战火,连成一片。金粉南朝就在这靡靡之音中结束了。

这首怀古诗,以古都金陵的核心——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的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又如元稹的小诗《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慨叹有情。“(纪昀)

四句诗,首句点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谁之罪?非玄宗还有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研讨练习】

阅读下列诗词,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旧诗多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对本诗进行鉴赏。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诗人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哪一个历史人物?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何?

3、“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诗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析。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其一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注:冬郎,晚唐诗人韩握的小名。其父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

4、首句“十岁裁诗走马成”叙写了什么往事?

5、三、四两句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两种简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②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②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是三个地名,在今四川境内。

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第二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

8、分别概括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0、上片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11、鉴赏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一句的表达技巧。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2、“闲敲棋子”和“落灯花”是两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你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

1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槟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①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几人图在凌烟阁②,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辘轳,汲取井水的装置。②凌烟阁,指唐太宗为表彰功臣,绘其画像于凌烟阁上事。

14、诗中铺写老将的家居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老将怎样的心境?试结合前三联中的具体内容说明。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罩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这首诗是作者流寓巴蜀时所作。

15、全诗记叙了诗人夜泊时的见闻,描写了的美景,透露出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16、末句与前三句描写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7、柳永长于捕捉富于特色的景物来点染情感,结合这首词试作分析。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宋室南渡时即已逝世,晚年的李清照孤身流寓浙江绍兴、金华等处。本词即写于此时。②沉水,犹沉香,一种香料。

18、本词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作简要分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9、这首词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一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无弦琴。

20、这首诗用什么样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研讨练习参考答案】

1、这首咏史诗抒发了国家兴亡之感。这大内容、大主题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在沙中的“折戟”让人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只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将“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事联系起来。(提示:先找出原诗中的“小物”“小事”,再找出与之相应的“大内容”和“大主题”。用总分关系展开。)

2、荆轲;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提示:借题识文,调动积累。)

3、①寓情于景,景中带比。将自我情感寄托在寒冷的易水上,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②炼字精妙。“已”“犹”两个虚词,使句子变得流利,也使音节舒缓,读来回肠荡气。③对仗修辞。由前一句自然引出后一句,词性相对,平仄相谐。(提示:宏观把握抒情中的景中带比,微观探究炼字技巧与对仗修辞。)

4、回忆10岁的韩冬郎在宴会上即席赋诗,才思敏捷、满座皆惊的往事。(提示:认真读引题,准确理解“走马成”的意蕴。)

5、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对冬郎父子的评赞之情寄于令人神往的想像的图景之中。②映衬。用老凤的鸣叫声衬托雏凤更为清脆悦耳的叫声。③比喻。将冬郎父子分别比做老凤和雏凤,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评赞化为具体的形象。(提示:以明确“表达技巧”为前提,以认真审读、广泛搜索为基础,挑选最有把握的两点赏析。)

6、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提示:借题文识大意,“绵谷回寄”,可见思念锦江故友之情;体察对锦江景色的描绘,可察喜悦、赞美和留恋之情。)

7、①寓情于景(主客互换)。明明是诗人自己多情,却将人的情感赋予碧草白云。②贬词褒用。用“碍”和“遮”两个通常含有贬义的动词描绘了芳草繁茂、楼台高耸、彩云舒卷的美景以及让人留恋神往的往事。③对仗。第二联句式工整,词性相对,音韵和谐。(提示:关注“碍”和“遮”的炼字技巧,调动关于表达技巧的积累。)

8、《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提示:在品读全诗的基础上,结合注释了解背景,很有必要。)

9、两首诗都不是直抒胸臆,都是委婉含蓄地抒情的;两首诗都能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但融合的方式又不相同:《山房春事》借景抒情,是将心中已有的主观情感寄托于客观景物,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极不谐调的画面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这些景物是诗人用心寻找并精心表达的;《登崖州城作》是即景生情,是登楼后见景而伤感。(提示:掌握抒情方式是前提。)

10、特点是寥廓苍茫,朦胧凄清,萧条冷落,寄托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离愁别恨和孤独惆怅的羁旅情思。(提示:抓住诗中意象“碧云”“黄叶”“寒烟”“斜阳”,从形象、色彩、情调几方面归纳特点,结合下片把握情感寄托。)

11、这一句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反衬羁旅愁思。不直接写愁苦,而说只有好梦才能入睡,这里好梦显然是指亲人团聚,而现实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梦境之乐写现实之悲,悲亦更悲。(提示:先要理解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上下诗句,才能明白其表达技巧。)

12、“闲敲棋子”:这是诗人久候朋友不来时自然而又无聊的下意识动作,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孤独、焦躁而期望的心情。

“落灯花”:为敲棋子所致,但也委婉地表现了灯芯燃久、等待客人时间长的情形,诗人怅惘失意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13、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思想感情。

14、本诗可有多种理解,以下提供两种理解分析,仅供参考。第一种理解:心境是落寞的。首联的“翻爱静”“欲似仙”有被动意味,显出老将的寂寞、冷落;颔联所写景物有荒凉感:纤草“垂”表达了无生气之感,风中“落花”给人以飘零感,以景写人;颈联,“闲”直写老将的无所事事,“浸酒”“鹦鹉报煎茶”有盼人来访之意。总之,这一切与“侯门”的门庭若市大相径庭,是为了突出老将寂寞、冷落的心境。根据以上分析,最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对老将的劝慰。

第二种理解:心境是淡泊、安逸、自得其乐。首联的“翻爱静”“欲似仙”是老将主动所为,显出其淡泊、安逸的心境;颔联写景有静谧感,“垂”“落花”都显出老将心情的放松、安闲,以景写人;颈联,“闲”直写其闲适,“浸酒”“鹦鹉报煎茶”写其自得其乐。总之,这一切与“百战”形成反差,突出老将的闲适与自得其乐。根据以上分析,最后两句可理解为诗人对老将来之不易的安逸生活的感叹。

15、江上月夜平静(或宁静,或安宁,意思对即可)

16、末句写大鱼跳出水面,属动态描写。以静衬动,更突出了江上月夜的宁静,表现了安谧、和平的意境。

17、危楼风细,烟光残照,都是凄冷的景物,由此勾起春愁,情景相融,构成黯淡哀怨的气氛,来得自然。

18、本词表达了词人对故乡乃至故国的深沉怀念之情。一借对比衬托,上片写喜,实际是衬下片之悲,早春带给词人的欢愉瞬间即逝,面对美好春光,却更易想到山河破碎,有家难回,美好春色反增愁恨。二借酒、借沉香写愁思之深。“忘了除非醉”,借酒消愁,十分沉痛,而且香消酒未消,可见醉得深沉。

19、本词最突出的手法是对照。词人前九句极力描绘出整军校阅、沙场驰骋的战斗画面,写得气势恢弘,情辞慷慨。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陡然跌落千丈,原来前九句,全是梦境,梦境与现实形成强烈对照,词人一切的理想都只能寄托在梦中。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空怀凌云壮志,但却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忧愤。

20、这是一首咏物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天生枝繁叶茂,孤独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坚强,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而献身。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