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足鼎立'局面的?

 零壹贰012 2020-07-02

当提到基督教时,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上帝或身在梵蒂冈教皇国的教皇。通常人们印象中的基督教是为天主教,但其实在基督教的内部还存在着东正教和新教这三个派系共同构建起了基督教的整体框架。

实际上,早期的基督教内部并没有派系之分,更没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直到罗马帝国解体后,基督教才迎来了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换句话说,罗马帝国在解体之前,基督教就是基督教;而当帝国解体之后,基督教则成为了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统称。那么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者之间,都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如今的天主教皇方济各

《米兰敕令》的颁布,奠定基督教国教的地位基础

基督教的起源可谓是相当之早了,而且对于我们如今的生活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今广泛被全世界所采用的公元纪年,就和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元年,即为基督耶稣的生辰。

众所周知,耶稣为基督教的创始人,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如今对于耶稣的具体生辰已经不可考,但在公元1世纪左右时,基督教就已经在罗马帝国的境内开始传播了。

耶稣形象

在基督教刚刚开始传播之时,罗马帝国皇帝并没有太过在意,毕竟此时信仰基督教的罗马人实在是少之又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在帝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信徒也越来越多,逐渐引起了帝国皇帝的注意。对此,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徐宏英副教授在《浅析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一文中曾经提到:

'教会史家们一般认为,早期基督教曾经受到罗马皇帝的十次大规模的迫害 ,并把公元64 年7月尼禄皇帝借罗马城大火,捕杀基督徒作为这种迫害的开始。···无数的基督教徒被逮 捕、监禁,甚至被活活地烧死或钉死在十字架上,罪名是他们'憎恨人类'。从此基督教徒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此后,罗马皇帝多次颁布反基督教的敕令,并对基督教徒进行大肆屠杀。'

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图左为罗马帝国皇帝尼禄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帝国皇帝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基督教徒进行过迫害,且手段也极其残忍,甚至到了'屠杀'的地步。虽然如今对于罗马城的大火是否为尼禄所放的这一事件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从后来历代帝国皇帝迫害基督教徒的行为来看,将大火'栽赃'给基督教徒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笔者看来,帝国皇帝之所以反对基督教在国内传播,主要是因为帝国皇帝已经意识到基督教会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产生潜在的威胁。早期的基督教并没有获得罗马上层社会人士的支持,信仰该教派的只有底层受苦难的百姓们。因此在帝国皇帝看来,基督教存在着领导底层百姓推翻自身统治的风险存在,因此才会想尽一切办法抹杀基督教。

直到公元313年,基督教才因君士坦丁一世签发的《米兰敕令》而获得了合法地位。从此,基督教就可以合理合法的传教了。帝国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之所以会发生转变,是想要借助教会的力量来强化对罗马人的统治。因此,这一时期世俗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还算和睦。

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授予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君士坦丁一世

罗马帝国分裂,基督教也随之一分为二

公元395年,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即将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他立下遗嘱将罗马帝国拆解成东西两部分,西部即为西罗马帝国;而东部则为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当时的基督教,已经在罗马帝国内部的诸多地区都设有教会。在罗马帝国分裂成两大部分后,基督教会也随之分裂。很快,东西教会也形成了各自的中心:西罗马帝国的宗教中心位于罗马城内;而拜占庭帝国的宗教中心置于首都君士坦丁堡之中。

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在公元11世纪之前,东西教会之间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然而在公元4世纪至11世纪期间,东西教会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比如位于罗马的基督教会就发展出了教皇制度。天津师范大学的昝丹丹硕士在《试析中世纪西欧教皇专制统治的确立》一文中曾指出教皇制度形成的原因:

'···'一般来说,教会占有西欧各国耕地总数的三分之一,不过各地并不平衡'。教会地产迅速增长的来源,主要有国王的赏赐和教徒的捐献···'教皇所领有的广大土地足以把教皇提升到国君的地位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会雄厚的经济基础大大提高了天主教在西欧各国的地位,即使是在管理世俗事务方面教皇也不亚于各国的国王。'

天主教教廷内部

位于罗马教廷的教皇认为,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应当处于自己的领导之下,为此常常要求君士坦丁堡教会服从罗马教廷的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的矛盾也被慢慢激化,最终在公元11世纪时彻底割裂。此后,西部教会发展成了天主教,而君士坦丁堡的教会则演化成了后来的东正教。

起初东西教会都认为自己是基督教的正统,也应当是基督教的核心。在笔者看来,至少这一时期的东西教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直到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二者才出现了明显的区别,对教义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

当时的天主教比较重视实用性,且发展的更加全面和完善;而东正教则更加注重维护基督教的神秘性,相比起天主教有些脱离实际。正是因二者对基督教义有了不同理解,但又无法接受对方的观点,因此才会决裂。

随着矛盾的加剧,双方都不愿意承认对方是基督教合格的'继承人'。再加上罗马天主教廷一直想要重新统一基督教世界,将东正教会纳入自己的管理之下;而东正教则十分抗拒罗马教廷的统一,因此双方才会走到水火不容的境地之中。

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东正教的领导者大牧首

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脱颖而出

在此后的时日里,天主教和东正教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当基督教世界受到外来势力的侵袭时,二者往往又能够联合起来共渡难关,十字军东征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十字军东征都有哪些更深层次的目的,至少东正教因获得了天主教世界的支持才避免了消亡的命运。

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由天主教教徒组成的十字军士兵

到了公元16世纪,基督教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公元1517年,马丁·路德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公开了他的'学术成果',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公布后,立刻在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先前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开始进行宗教改革,以新教为国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对此,闽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王炜杰硕士在《浅谈近代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涵义》一文中曾经提到:

'罗马教皇控制着英国的政治、经济大权,教权大于王权。亨利八世的目的就是想要自己的王权独立于罗马教廷,实现国家的主权独立···1529年亨利听取了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建议:摧毁罗马教皇在英国的全部势力,由英国国王来做英国教会的统领···'

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将英国国教定为新教的英王亨利八世

其实新教内部也分各个流派,比如路德派、加尔文派等等。与天主教不同的是,新教主张《圣经》的权威高于一切。就算是教皇,也要以《圣经》为尊。

在笔者看来,新教和天主教的分歧其实主要就是围绕着教皇。在新教尚未出现之前,几代教皇都曾经尝试过强化中央集权,使宗教力量凌驾于世俗君主的皇权/王权之上。不仅如此,中世纪的教皇们还常常干预世俗国家的内政,这其实就有一些违背了基督教的初心。

基督教的本意无疑是积极向上的,即警示世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宗教的力量和初心,应当是用于教化万民,使人积极向善。然而随着天主教会的发展,教皇在教化万民的同时又干预世俗事务,这并不是教皇应尽的职责。再加上有几名教皇没有做到洁身自好,做下了贪腐、敛财等玷污天主教名誉的事,因此许多天主教徒才会转信新教,进而形成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在信仰上实际上是不存在太大区别的,都共同信仰耶稣,并以《圣经》为基督教经典。三者之所以会在中世纪之后相互独立且相互对抗,主要还是受历史环境的影响。这也与当时的世俗君主为了削弱基督教会势力,而采用的某些手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到了近代,基督教的影响力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种下降体现在宗教势力已经很难影响到世俗事务。所以无论是教皇还是教会,都再也无法像中世纪那样左右基督教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三大派系都脱离了世俗事务回到宗教世界中后,矛盾也随之被缓解了。因此如今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关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再也没有像中世纪时期频繁发生冲突。

到了如今,基督教内部依旧处于三足鼎立的局面之中。需要额外提到的是,如今居住在梵蒂冈的教皇只是天主教的教皇。无论是东正教还是新教,都不曾承认教皇的地位,也拒绝接受教皇的任何命令,即便三个派系同处于基督教之下。管理东正教的神职人员则被称之为大牧首,而新教则采用公理制来管理整个教派,类似于民主大会。


参考文献:

《浅析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徐宏英著

《试析中世纪西欧教皇专制统治的确立》,昝丹丹著

《浅谈近代英国宗教改革的政治涵义》,王炜杰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