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翟元斌访谈实录丨当雷锋遇到“吊车侠”(一)

 真言贞语 2020-07-02

当雷锋遇到“吊车侠”(一)

文/翟元斌

2019年5月14日参加抚顺电视台《共同关注》节目录制。

在第一环节中,围绕19岁小伙兰郡泽火海中解救14位乡亲的见义勇为行为谈了几点认识。

以下是现场完整的表述。至于节目的后期剪辑,是否呈现访谈者观点,不作评论。

——————

主持人在节目开头有一个判断非常好,“抚顺雷锋第二故乡的称号在郡泽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把郡泽见义勇为行为与雷锋联系在一起,绝对不是贴标签。道理在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符号,牵动着古往今来人们心中的一个隐在规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英雄情结。这种情结,在思想上,承载着人们追寻崇高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在行动上,再现了人们以最本源的力量来决定和取舍资源的分配,越是接近人类本源的解决方式,就越能够体现道德良心。在价值取向上,体现着人们对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社会正义的保驾护航。

郡泽是中国好男儿,在他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郡泽同时又是在雷锋精神发祥地抚顺出生成长起来的好青年,他承继的英雄梦,打上雷锋文化鲜红的印记。

雷锋非常崇拜英雄,他看了许多歌颂革命英雄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黄继光的故事》《向秀丽》等等。雷锋学英雄、做英雄,平日里做了许多“春天般温暖”的小事,然而,当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他挺身而出,展现出“奋不顾身的斗志”和英雄气概。大家都熟知的雷锋带病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时,昏倒在堤坝上,还有在营房附近工厂救火,大火把衣服烧焦了,眉毛燎着了,他全然不顾。

从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英雄主义文化传统,到雷锋把党和人民利益视为至高无上,再到郡泽以19岁的青春勇气和智慧,从肆虐的火灾中救出14位乡亲,这都是一脉相承的,放射着英雄主义的光芒。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使见义勇为成为人民群众的道德准则、行为原则、自发选择。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郡泽现象,不仅仅是送上赞美,而是要探究郡泽现象背后的成因。

【作者简介】翟元斌(男),雷锋杂志社雷锋文化研究院秘书长,抚顺雷锋精神研究所创始所长,雷锋文化研究学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