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航行的宝船到底有多大,真的堪比现代航母吗

 枫馨斋 2020-07-02

文:鼓浪隐士

明永乐皇帝,为了彰显大明帝国的国威,派遣心腹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中国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显示了中国明朝初期,在造船、航海等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01

不过郑和下西洋却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关于郑和旗舰——宝船的大小问题。而且很有趣的是,不少历史学家从史料(《国榷》、《明史》等等)记载出发,“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长148米,宽60米,预计排水量25000吨),认为其代表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造船水平。

学术界对此表示一致同意,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记载,出自郑和的通事(翻译官)马欢的《瀛涯胜览》。由于马欢是郑和下西洋的见证者,其记载肯定靠谱,因此后世的谈迁、张廷玉等史学家都引用了这部书籍,记载了郑和宝船的样式。这也是当前一些史学家认定超大型郑和宝船的重要原因。

而工程专业的学者却从船舶制造技术,驾驶技术等等方面出发,认为史料记载有误,郑和宝船并没有那么大。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槱就指出“不存在这样大尺度的航海木帆船;郑和航海不需要这样大尺度的船;直到今日仍然不可能造出这样大尺度的木帆船;这样尺度的船既不适于航海,又无法仅依靠人力操纵驾驶”。

02

而且后来根据一些学者(如中国社科院的万明)研究发现,目前可知最早的《瀛涯胜览》版本(正德二年(1507年)艺海汇函本,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国朝典故本)并没有关于郑和宝船大小的记载。“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在《瀛涯胜览》出现是嘉靖后的事。因此这个记载并不一定就是原始记载,可能是后人加入的。

而成书于万历年间的罗懋登所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部神魔小说,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因为这本书最早出现了关于郑和宝船的尺寸。只是此书是《封神演义》一类的小说,属于神话故事,根本不存在科学性与史料性。而且作者也明白当时造不出如此大的船,因此请“匠神鲁班下凡”,设计制造了超级宝船(详见第十七回)。

也许是后世一些好事者觉得这段记载很有趣,就将其加入了《瀛涯胜览》中,因为万历后的版本就出现了超大宝船的记载。而中国古代史书的编撰者大都是士大夫,他们尽管饱读诗书、精通经史,但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因而在编撰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他们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析工程技术,而只能靠主观想象、道听途说或干脆摘抄民间传奇小说来记述(比如房玄龄编撰《晋书》,就采用了干宝《搜神记》中的某些描述,引起后世争议)。因此,可能出自小说家言的“郑和宝船”,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正史。

03

还有一点常被人忽视,就是明人对于西洋战舰的记载也存在严重夸大。比如明末的福建巡抚邹维琏在《奉剿红夷报捷疏》中向崇祯皇帝汇报,在他的笔下荷兰战舰是“长五十丈,横广六、七丈”。而现实中,当时荷兰并没有如此大的军舰,可见其记载严重失实。更奇葩的是,与汤若望等传教士有密切来往的焦勖,居然在《火攻挈要》中记载西方军舰 “大者长六十丈,阔二十丈”。这吨位简直把郑和宝船完爆了,难道焦勖穿越到现代,看到了美军的航母?由于夸大船舶规模是当时明人记载的通病,因此在郑和宝船上记录上出错,也就成了必然。

而从木结构帆船制造角度看,在世界帆船史上,由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各地制造的大帆船始终保持在长不过数十米、宽十几米,排水量一千至二千吨左右。直到十九世纪以后,钢铁成为主要的造船材料,钢铁的高强度使船的长度、宽度、吨位取得重大突破,才出现了上万吨的帆船。

目前可考的,世界最大的帆船是1911年在法国波尔多制造的钢结构帆船FranceII号。此船长131米,宽17米,排水量10730吨。与史书上记载的郑和宝船相比,长度大体相当,宽度仅为三分之一。尽管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在明朝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无法与工业革命后的造船技术相比,这是造船材料和科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

此外,虽有学者根据史书记载做出了宝船模型,然模型终究是模型,离造出真正与实体一致且能航行的宝船,尚有极大距离。就像很多玩具商制造出奇形怪状的宇宙飞行器,但基本上无法在现实中制造出来,并用于航天事业。

04

而在操作上,大宝船同样存在争议,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如此大的船是很难进行远洋航行的。毕竟风帆的动力有限,万吨级船舶需要在蒸汽时代后才有条件能远航。比如公元1532年,明王朝派陈侃出使琉球,册封琉球王。为了显示国威,陈侃所乘“封舟”长十五丈,宽二丈六尺(长45米,宽10米)。可当船到达琉球海域时,遇上无风带,船不能动,琉球王只好派五十多只船拖它进港。后来,明朝又要派使臣去琉球,很多船工以此船太大,不便操作,请求改用较小的操作灵活的船。试想一下,若按史书记载,郑和宝船比“封船”要大得多,且船的航程更远,自然环境多变,倘若遇到无风带等自然气候,不知将如何操作?

那么郑和宝船的究竟有多大呢?根据民国时期,南京下关静海寺发现的一块残碑上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永乐七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并八槽船……”。这段记载真实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的造船水平。

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根据此记载研究指出,郑和宝船实际为“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的“二千料宝船”。即便与《明史》等记载有巨大差异,这个规模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鼓浪隐士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