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佳作欣赏《换梨》

 真言贞语 2020-07-02

换梨

作者:胡宝玉

在以物换物为主的年代,都有着许多令人难忘的记忆。我的记忆是骑车到临村换梨。

梨在80年代,对农村青少年来说是十分诱人的,况且大人也是难得吃上一个。听说临村——毛桥村新培植的苹果梨成熟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心里就痒痒的,于是经家人同意,就用自行车拖了半袋小麦,骑在车杠上或者“掏腿”骑,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小车队就向5里地外的毛桥村进发了。

毛桥村在我们村的北边,入村要经过一条万年小河,小河上有座千年石桥,桥头就是个占地百亩的百年果园。骑车到桥上,我们兴奋地停下来休息。桥面是青石铺就,桥栏是青石兽雕,有石猴献寿桃、石狮衔球等十几个石头栏柱,我们一一用手抚摸着,感受着光滑石雕带来的凉爽和厚重历史文化的浸染,顿时让你追我赶满头大汗的我们清凉无比。桥下是哗哗的流水声和老太太小媳妇捶打洗衣的“梆梆”声、谈笑声。看着清清河水打着向下游流去,心中涌现着复杂的情绪。成群的银白色的“浪里白条”小鱼,张着嘴浮出水面,相互追逐,忽然聚集,忽然消失,看着如梦似幻。

正在发呆,不知谁喊了一声“走喽——”便飞身上车疾驶而去,眨眼就到果树园南门口。

卸下麦子,过称换梨。对我们外村的人,换的梨是没有挑选余地的,装好就可以走了,但是,我们知道梨园有个传统规定,就是可以进园“参观”,包吃不包带,包捡不包摘。于是我们嚷着说想进去参观参观百年果园。门卫的小青年便放我们进了园子。园中梨树不高,各色品种十分的多,伸手即可摘吃,但是,梨园有规定只能吃掉在地上的,不能吃挂在树上的。我们无暇观看树上青的、黄的、红的香梨盛景,只顾低着寻找那些没有腐烂的梨子。捡起一个,用衣袖或衣襟一擦,就向嘴里填去。“哇!这是棵蜜梨树,像糖精!”“这是棵香梨树,只香不够甜。”“快来,这是棵歪把酸,又香又甜,又酸又面!”“看呀,苹果梨!香脆苹果梨!”……越往里走,原始的、奇特的梨树就越多,我们像发现了世界宝藏似的,兴奋地说着、喊着、跳着、吃着。那些掉在地上的梨,有的是自然瓜熟蒂落,有的是被大风吹落,藏在草丛中自然变黄,有的经过泥土的包裹、蚯蚓的慢爬,个个吃起来带着泥土的腥味和发酵的芳香。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们不约而同地感觉肚子微微发痛。老人们常说梨是凉性,吃多了要拉肚子。我们这才恋恋不舍地从园中走了出来。骑上自行车,微风习习,一路欢歌,一路梨香……

30多年过去了,再看那水,已不再清澈,那桥已破败不堪,那园已不复存在。30多年来,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不是不回想,有时真是不敢回想,回想起来就会问:水到哪里去了?谁到哪里去了?!

作者简介:胡昱,原名胡宝玉,男,河南新野人,任职于某军分区保障处。曾参与98抗洪、确山-2008、前卫-2010等重大任务和重大军事演习。爱好新闻写作、摄影、器乐,擅长中医推拿,曾医治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症近4000人,撰写医学文章20余篇,分别发表在解放军报、解放军健康等报刊杂志;在解放军报、前卫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荣立三等功两次,多次被军报、前卫报社表彰为特约通讯员一、二、三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