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言贞语原创之102:陕州锣鼓传承人秦仙绸再现中国戏曲“四股弦书”

 真言贞语 2020-07-02

地平线下演出  每年200余场

陕州锣鼓传承人秦仙绸再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四股弦书”

是她,不顾家人反对,誓学陕州锣鼓书。

是她,击鼓打锣唱乡曲,演绎中国“架子鼓”。

是她,精心挖掘痴心创作,把遗忘30多年的中国“爵士乐”再现舞台。

她就是陕州锣鼓书传承人秦仙绸。

秦仙绸,女,汉族,生于1962年10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人,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合唱家协会会员,陕州锣鼓书传承人,现就职陕州区文化馆,任副馆长。

秦仙绸自幼酷爱音乐、戏曲。小时候跟着父亲听陕州锣鼓书,高亢激昂的唱腔深深打动了秦仙绸。1978年陕县曲艺队招人,秦仙绸不顾全家人极力反对,偷着去报名考试并录取。陕州锣鼓书音域跨度大很难掌握,所有的段子都是言传,没有可查的资料。秦仙绸发誓学不会就不回家!她帮盲人师傅端饭倒茶,脏活累活都她干。师傅觉得她很执着又很勤快,加之她乐理、弦乐功底扎实进步也很快,就开始教她司鼓,在师傅的指导下,她很快就把锣鼓书的文、武场面的音乐和锣鼓经全部用文字记载下来,掌握它的演艺技巧,并与艺人王良成、王小丑等老师同台演出5年之久。传承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小姑贤》《四女拜寿》《吕蒙正坐窑》等十几部本子。

陕州锣鼓书是河南省非遗保护项目,流行于豫西陕州、灵宝、卢氏、洛宁和晋南平陆、芮城、夏县一带。陕州锣鼓书可上溯至古代敬三皇神戏曲形成之前,表演者击鼓打锣唱曲,由于在演唱时文场主弦为四股弦,所以,又叫“四股弦书”。陕州锣鼓书属板腔音乐,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唱词句式结构多为上下句,多用“七字句”和“十字句”。演唱者一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音色变换自如,乡土气息浓郁。主要演员一人同时操作六、七种乐器,堪称中国的“架子鼓”、“爵士乐”,是研究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锣鼓书艺人相继谢世,锣鼓书曲种也面临灭绝。改革开放后,虽然文艺形式多样化,秦仙绸对锣鼓书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从未停止,创作了《一起奔小康》《陕州十碗席》等作品,使频临灭绝的陕州锣鼓书得以发展。近年来,2013年她参加了非遗情景剧《大河风情》的录制,使被遗忘30多年的陕州锣鼓书又与观众见面,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情赞扬。2014年到珠海参加两岸四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展演,2016年参加在宁波举办的十一省非遗节目展演,2017年先后多次到郑州、西安、洛阳等地演出陕州锣鼓书,为陕州锣鼓书的发展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她在陕州地坑院景区常年坚持演出陕州锣鼓书,每年演出200余场,得到了游客的高度评价。著名演员唐国强亲笔题词“陕州锣鼓书植根于文化沃土、服务祖国人民”。她先后获得河南省曲艺精品展演“一等奖”、全省曲艺节目汇演“特等奖”、河南省第二届民间优秀传统戏曲汇演“金鼎奖”。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相继播报了陕州锣鼓书。2018年8月参加第六届河南省曲艺牡丹奖全省曲艺大赛,她演出的陕州锣鼓书《两口子吵架》获得牡丹奖节目奖。

看到大家对陕州锣鼓书越来越喜爱,秦仙绸就有使不完的劲。用她的执着与坚韧,担负起陕州锣鼓书保护传承的使命,用她的精神和信念传承着千百年来黄河儿女的歌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