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友鹏原创医学科普文章:说说用药那些事儿

 真言贞语 2020-07-02

说说用药那些事儿

作者:李友鹏

常言说“用药如用兵”,此话说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就难了。作进一步分析和推论,这用药如用兵,而用兵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有枪炮声,胜负才能定夺。不可能没有一点动静,用药确实如此,药物作用于人体与疾病打仗,双方在进行较量,不可能没有一点反应和变化。

首先说人的体质。人的体质千差万别,对某种食物就有过敏的人,如有吃臭豆腐过敏者;有吃腌制咸鸡蛋过敏者;有吃菠菜过敏者;更有对花粉过敏者等等。食物尚且如此,药物过敏就更不足为奇了。过敏体质是用药的高危人群,几乎所有的药都有过敏者。维生素是公认的安全药,在临床上也曾碰到维生素B1过敏的病例;有用阿司匹林过敏者;有用阿莫西林过敏者;更有甚者,抗过敏药本身还有过敏的病例,如此等等,不一而论,你说奇怪不奇怪?

说怪也不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药品如水,生命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有利有弊,药品也是如此。药品是医生手中给病人治病的武器,既能给病人治病也能使病人死于非命(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药品的最大特点是扶硬的不扶软的,老百姓管这种现象叫“扶竹竿不扶井绳”,当人体的免疫力尚可时,借助于药物的效力则可如杵击鼓,很快扶持起病人体内的正气,使疾病很快得以康复;当病人的免疫力低下,已病入膏肓、气息奄奄时,也是用药最危险的时候,这也正像熟透的瓜,不动它便罢,稍微一动就可能会出现“瓜熟蒂自落”的现象。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药品不是万能的!大家需要明白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很多疾病尤其是大病、疑难病,不是仅靠药物就能治好的,而是通过中西药物的辅助治疗恢复了患者机体的自愈功能而慢慢好转的,作为病人对这一点要充分认识,所以,不要对药物抱有太大的幻想,不要过分依赖药物。

“药之本性在毒,无毒则不成药”。这种老说法是特指中药而言,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实际上西药亦是如此。原来有一种说法是“中药伤肝、西药伤肾”,仔细分析此话还真是一语成谶。有些中药确实伤肝,如何首乌、番泻叶、艾叶、苦参、白果等,有些西药又确实伤肾,如抗结核一线药、抗生素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等都对肝肾有损害作用。是药三分毒,不管中药西药,只要有毒性的药物,久服都会伤肝伤肾,所以没有哪一种药物是绝对安全的。

关于慢性病对药物的依赖和长期服用。我们不要期待药物的一劳永逸,这也和吃饭一样,吃饱一顿不可能管长久,胃一旦排空就觉饿。吃饭是为了活着,吃药是为了活得更长久。用药一旦过了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也就无效了。就是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等也不是一劳永逸。不正常生理指标的海绵属性决定了服药的长期性。

关于降压药的服用,一旦选择了某种降压药适合了你就要一直服用,不要轻易换药,一般要用上七八年甚至十年,直到用的不管用了,“耐药”了,再考虑换药。而一旦确诊为高血压没有症状也应该服药,千万不要自行贸然停药,以防止得急性病(如脑梗、心梗),防止降压停药综合症的发生。

再如降脂药,任何一种降脂药都无法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一旦停药血脂往往又反弹到治疗前水平,正确合理膳食是根本,小剂量长期服用是经验之谈。医疗和服药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假如血脂没有降到正常水平也要坚持服用,没有使钙化的栓子脱落,没有发生心梗、脑梗就不错了。就是服用中药或保健品也是这样,在中西药物的使用上“一劳永逸”的事情是没有的。

关于药品价格与药品的疗效是否成正比。事实证明这两者是不能成正比的,所以要端正认识,不能完全以药品价格论疗效,价格贵的药品不等于疗效就好,价格便宜的药品不等于疗效就差。“万变不离其宗”,多数新剂型、新药品、新名称都是老药的变种,其主要成分是一样的,治疗范围是一样的。旧瓶装新酒,换个新的名字身价就翻番,制药厂和医院的收益增加了,却给患者增加了就医成本,加重了经济负担。所以不要以价格高低论药品之好坏,要以药品疗效论英雄,有疗效的就是好药。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能治好疾病的就是良药。

最后再谈一下土单偏方的问题,我们决不可忽视土单验方和偏方的作用,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可是解决了大问题的。俗话说“偏方治百病”,有些土单验方和偏方,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洋葱汁涂擦治疗头皮瘙痒、头皮屑;黄瓜汁治疗湿疹;土豆片贴敷治疗局部硬结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偏方,如此实例,不胜枚举。由于科技的发展,这些旧时代的产物显得有些原始和落后,对于这些方子要弃之糟粕、吸取精华,有针对性地继承和选用,不可忽视和完全磨灭其作用,有时偏方能治大病,小偏方能解决大问题,那种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药物的特殊性以及病情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医学职业的高危性。行医用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当医生是脚踩两院,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一旦用错了药出了医疗事故病人是弱者,民众的唾沫也能把医生淹死,这恐怕就是医生谨言慎行的主要原因。“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这就是说药物对症的问题。中医讲:“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不对症,参茸也毒。”中医还讲究“惟能用毒药,方为良医”,因为毒药效果较好。当医生就是在一万多种西药、一千八百多种中药中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和方剂,反复权衡利弊关系后再决定使用何种药物。中医治病往往是多味药组合,这个病是这几味药,那个病可能是另外几种药,并有愈开愈多的趋势,有的方剂甚至开到五十多种药。鉴于此,学问不能停留在原始状态,要不断深化,方剂要越来越简单化,研究试用有效后要像成药一样定型,使其大众化、普遍化、便捷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为人民健康服务。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要谨遵古训行医,防止医德滑坡,变成唯利是图的小人。我是医学中人,其观点又像是游走在医学边缘的人,我的观点是少吃药,吃对药,有病不能乱吃药,慢病还要常服药,不随便自购抗生素类药。我为老祖宗的传统治疗方法点赞,为医学科技的发展欢呼,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担忧,也为小伤小病开大药方动辄就上千元的药费单子而感到心痛。

(2018.11.10)

【作者简介】李友鹏(男),知名中医,北京名医名方研究推广中心特邀研究员,河南仲景医药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特效医术发掘整理委员会专业委员。原籍山东齐河,现居山东济南。文学爱好者,热爱生命,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中医养生研究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与诗歌100多篇,创城征文获得济南市一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