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曙明原创丨百年岁月的“一大食物店”——历下老字号之十一

 真言贞语 2020-07-02

百年岁月的“一大食物店”

——历下老字号之十一

作者:杨曙明

在经三(路)纬六(路),有家“前店后厂”的“济南一大食物责任有限公司”,这是家创办于1912年6月的百年老字号,原来叫“一大食物店”,店址在泉城路,后来因为道路拓宽改造搬迁到现址,时间是在2001年4、5月间。
糕点在济南民间俗称为“点心”。《1927·济南快览》中对“点心铺”是这样介绍的:“济南人民一日两餐,不喜间食,故点心亦不甚讲求,仅备妇女探亲及办红喜事之用,外表色彩虽不甚恶,然味无可求。”或许是因为如此,相比于药店、粮栈、碳栈、布匹店、服装店等,旧时济南“点心铺”数量很少,老城内仅有稻香村、桂鑫斋、信芳斋、芝兰斋、金香斋等。在这些点心铺中,“一大”与“稻香村”算是名气比较大的。
“一大”的创办人叫周志泉,浙江绍兴人,最早的店址在院西大街(今泉城路)9号。关于“一大”的招牌,说来还有段“错打错对”的小故事。店主周志泉当年为店铺起的字号是“天南货栈”,招牌为竖写,而书写人有意或无意间将“天”字分离为“一”和“大”,因而就被很多顾客误读为“一大南货栈”,并由此“错打错对”地沿用下去,成为市井俗称,再到后来,店家索性就让“一大食物店”成为其正宗的招牌字号。
“一大南货栈”最初主要是销售糕点、糖果之类的南方特色食品,后来因为南北文化融合销量日渐增大,并考虑到食品保鲜之需求,所以店家就开始了自产,并由此变成了“前店后厂”模式,也就是其销售的食品都是在店铺后院里加工制作而成。由于其生产的糕点色、香、味俱佳,且经营理念注重以质悦民,以信取民,因而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其蜜三刀、罗汉饼、牛舌酥、开口笑等“京八件”糕点,莫说是在济南,就是在山东也很有名气,成为当年人们请客送礼的上等佳品。
关于当年“点心”的价格,《1927·济南快览》中是这样记载的:“凡油类、糯米及面与糖相混合之点心,每斤售洋二角六分至三角二分不等;每盒斤半,售洋五角。”如此看来,点心的价格似乎不算太高,可那年月由于市民生活清贫,点心又是非日常之必须食品,所以绝大多数家庭很少光顾点心铺,除非是要走亲访友或请人办事,才去称上两斤,当作礼物相送。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周志泉因为家族析产回了原籍,其侄周伯元继任“天南货栈”经理,可干了不几年,他就因为家庭原因不想干了。1948年秋,在他欲将“天南货栈”关门歇业的时候,原店员井士义、刘庆云、赵西钧、孙奶正、赵西露等人不甘于此,便共同集资接管、盘点下了店铺,并顺势而为地把“一大南货栈”更名为“一大食物店”。不过,其当年的营业执照上注册的企业名称仍为“一大合记南货栈”,1950年注册的企业名称是“一大合记食物南货店”。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6年,公私合营化的“一大食物店”,成为济南商业局烟酒公司下属的国营门市部,并几经搬迁最后落脚在泉城路173号,经营仍是以糕点为主,同时兼经烟酒糖茶。在其后的三十多年间,“一大”既是烟酒公司下属的门市部,又是历下区国营食品商店的公司名称。在“一大食物公司”的名下,曾有过包括“一大食物店”在内的多达二十多家营业商店,其中,同为老字号的“鸿祥茶庄”和“稻香村”,都曾是“一大”公司的“家族”成员。

鸿祥茶庄创办于1930年,创办人是章丘旧军孟家的孟养轩,店址在院西大街。“稻香村”分为苏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苏稻”创办于1773年,“北稻”创办于1895年,济南稻香村当是“苏稻”或“北稻”的分支机构,最早店址也在院西大街,至于何年何月进入济南的,确切情况不详,但在《1927·济南快览》中,已有“稻香村”的记载。1956年公私合营后,“鸿祥”和“稻香村”都成为国有商家。时下,“鸿祥”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而众多的“稻香村”也非昔日之“稻香村”。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济南烟酒公司(站)还曾成立过“一大糕点厂”,主要为“一大”公司所属的商家配套生产糕点。“文革”初期,“一大食物店”曾被改名为“胜利门市部”,“一大糕点厂”则相应改名为“胜利糕点厂”,“文革”后期,在恢复老字号名称的时候,“一大”的店、厂再次分离。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大食物店”,是五开间的三层楼房,一层为营业厅,二层、三层为办公场所。与泉城路上多为三开间的店铺相比,“一大食物店”显得较为宽阔。中间是宽敞的大门,上方悬挂有金黄字体的竖匾;两侧各有两个大玻璃窗,而且一尘不染,窗几明亮,不像多数店铺那样,习惯于把玻璃窗当作玻璃橱窗来使用。此外,“一大食物店”的门槛在六七级台阶之上,这在泉城路上,就连规模最大的百货大楼也没有它的门槛高。在我的记忆里,“一大”店堂内,北、东、西三面是柜台,由于地势高、采光好,所以显得格外宽敞明亮。
说起六七十年代的点心价格,据我们这些六十(岁)开外的人回忆,鸡蛋糕每斤九毛多,长寿糕每斤八毛多,桃酥每斤七毛多,蜜食每斤六毛多。今天说起这个价格年轻人或许觉得挺便宜,可在人均工资三四十元钱的当年,这个价位还是挺高的,以致于像我们这些平常人家的少年儿童,一年到头难得能吃上几块点心。那时候买点心光有钱还不行,还需要有粮票,买一斤点心需要半斤粮票。粮票需要用计划粮来兑换,在计划粮尚且不够吃的情况下,大多数家庭哪还能有多余的粮票来买点心。当年我倒是常到“一大食物店”,不过我到那里大都不是为了买点心,而是为了去买那些凭票供应的烟酒糖茶。我这个人特喜欢吃蜜食,至今还是如此。记得当年每每看到柜台里的蜜食,我就禁不住馋涎欲滴。记得刚参加工作最初那几个月,每次发了工资,我都要到“一大”去,买上半斤蜜食解解馋。
如果单就糕点包装而言,时下的包装与昔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那时候的糕点包装颇为讲究。营业员先是把称好的点心码放在包装纸上,而且还要尽可能码放整齐,而后再进行包裹。包裹后再在顶部放上一张红签,最后再用纸绳子捆扎起来。这红签有点类似广告纸,上面印有店名、店址、电话,以及“什锦细点”的字样。当年有个市井笑话,说是有户人家要去走亲戚,买了两斤桃酥,主人无意间在包装纸上留下了痕迹,没想到两个多月后,这两包桃酥几经辗转又回了他们家,此时的包装纸已经被糕点油渍所浸透。
改革开放之初那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渐渐提高,“一大”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顾客盈门几乎成为天天都能见到的情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泉城路的繁荣“一大”也迎来发展的鼎盛时期。2005年4月,“一大食物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的“济南一大食物有限责任公司”。
改制后的“一大”,在老“一大”人,也就是现任董事长王韵安和总经理王少春的领导下,坚守百年老字号,继承了传统工艺和原有配方,用料考究、制作精心,在糕点口味“不走样”的前提下,不断发展创新,使得其产品不仅保持了原有特色,而且丰富了内容,提高了营养价值。同时,为了保证质量,他们尊奉始终坚持自产自销的原则,杜绝盲目扩张,其自产的糕点只供给自家所属商店销售,且大都当日销毕,即便有少量剩余,也必须在72小时后下架,其以质悦民、以信取民的经营理念,使得“一大糕点”,尤其是桃酥、蛋糕、炒糖、长寿糕、罗汉饼、牛舌酥、蜜三刀、百粒糕等,至今仍是济南市民青睐的食品,顾客盈门也就自然而然。

1998年12月,“一大”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2005年6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又将其吸纳为“中华老字号”会员单位;2007年4月,被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为“山东老字号”;2013年1月,被济南市商务局认定为“济南老字号”。
百年“一大”,播撒芳华,传承品牌,精神可嘉。

【作者简介】杨曙明(男),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等七部散文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的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书籍;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