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曙明原创散文丨阳春三月,期盼心花开放

 真言贞语 2020-07-02

阳春三月,期盼心花开放

作者:杨曙明

阳春三月,明媚的春光让天气渐暖,渐暖的天气让花开次第,次第的花开让循环往复的万物又逐渐呈现出勃勃生机。可是,因为疫情被迫宅在家里的我们,似乎感觉寒气尚未消散,因而“心花”自然也就尚未绽开。

我不喜欢矫情做作,也不是个故作深沉的人,近日的疫情数据虽然让我看到了病魔消亡的光明前景,但忧国忧民的情怀却让我的“心花”仍在期盼中等待着绽放。

开窗透气闻到了室外飘来的花香,站在窗前眺望四周日渐翠绿的青山,登山远望的念头难以抑制。既然芙蓉街、宽厚里开街了,既然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开园了,那么,我何不步出屋门,走出宅院,到山上去转转呢?想到这些,我没有再片刻犹豫,立想立行,带好口罩就出门了。

人们置身在冬天的时候,大都会期盼春天能早些来到,今年这种心情似乎更加翘首,因为疫情压抑了人们的生活激情,阻碍了人们走出家门。今年的春天虽然一如往年不紧不慢地悄然而至,可在人们心里,似乎来得特别迟,特别晚,以至于惊蛰了,还尚未感到春天的气息。那每天通报的疫情数据,虽然日渐向好,可现存确诊和死亡人数还没有清零啊!祈求苍天垂佑,早日让它们清零吧!这不怪善良的人心地贪婪,更不能怪仁爱之士心急如焚,因为隐隐作痛任谁都会寝食不安。疫情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话缠绵。

口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防护用品,可是以往时日,非工作需要,非防寒之需,没有多少人习惯于戴那玩意,即便是极少数喜欢戴的人,还经常遭人白眼:“怕脏,你别出门啊!”。当然,这是很多不戴口罩者对戴口罩者的心里嘟囔,只不过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已。可是,自打疫情发生之后,人们只要出家门在外,为了防范那可能发生的万一,都会自觉把口罩戴上,即便是那些不习惯戴的人,也不得不难为自己。平常间我也不喜欢戴口罩,不得已而为之的难为自己,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我想,待到“心”花开放之时,当是“难为”结束之日。等待着、期盼着……

我家的宅院四面环山,转山、东山、牧牛山环绕四周,近山相邻先得乐,这让我习以为常的把爬山当作健身运动。疫情之前,每天我都要爬到山上转转、看看,可疫情发生之后的这四十多天里,我遵令而行,难得步出院门,就更别说是爬山健身了。

三月的山涧,迎春花率先开了,它的“兄弟姐妹”有的吐露出嫩芽,有的尚还在含苞欲放。上午八点多钟的光景,虽然凉风习习,但却已无寒冷之感。偌大的转山上,没有几个游人,往昔之别显而易见。时下的转山西侧,是大片建筑工地,虽然时日早出了正月,但疫情阻碍,让本应的“热火朝天”变得冷冷清清,没有了机器轰鸣,当然也没有了“尘霾弥漫”。

我沿着山脊的羊肠小道,慢慢地走着、看着、想着……清凉的山风虽让我多少有些神清,但心情却怎么也爽朗不起来。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停停不是为了歇息,而是为了看手机,看疫情数据的最新变化,因为那些数据让我心有牵挂。

近日网上流传有这样一条微信,原文转载如下:“老祖宗留下的规律: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千万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中国古老的历法历程一次次证明着这个规律。”上述这条微信,不知是前人的总结,还是今人的杜撰。我是个唯物主义者,可寒冷的心境,让我宁愿愿意相信这条历史规律是真的。

人们常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眼下,初春过了,仲春已经接踵而至,但愿新冠病魔能在阳春三月间被灭亡,并永远成为历史的记忆。

阳春三月天色青,不求烟花下扬州,但愿心花早开放,只求清明能自由。

【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我的父亲母亲》等八部散文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的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书籍;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