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曙明原创散文丨《品读国学经典》之品读

 时宝官 2020-02-05

《品读国学经典》之品读

作者:杨曙明

杨曙明原创散文丨《品读国学经典》之品读

旅行途中带了本《品读国学经典》,既是为了解闷,更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时下的出版物实在是太多了,但真正能吸引我的却不是太多,即便是获得过这奖那奖的很多书,让我看来也似徒有虚名之作。夏海所著的《品读国学经典》,就市场反响来看虽然不是太大,但我认为这却是本极好的书。因为这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生活·读书·新知”,让我爱不释手,相看恨晚。

中华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培养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品读国学经典,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是任谁都明白的大道理。

就国学典籍的数量而言,可谓浩如烟海;可就品读国学而言,博览群书是相对的,有所选择则是可取的,古代尚且是这样,现代就更应如此了。刊行于17世纪叶末的《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国学经典,且每篇幅度适中,较为易于品读。编选者的初衷虽然是“课业子弟”,可没想到成书后却成为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国学选集。《品读国学经典》选取了从先秦到清末的36篇国学经典,其中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的就有22篇,因而可以这样说,《品读国学经典》是现代版的《古文观止》。不过,对我等这些普通读者来说,《品读国学经典》比《古文观止》更具可读性。因为它不仅录有典籍原文,而且还有作者品读后的解释、阐述,因而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当然,由于成书年代不同,历史局限自是难免,何况《古文观止》是“课业子弟”的教材,而《品读国学经典》则是面对广大读者的读本。

《品读国学经典》的作者叫夏海。此君非专业学者,而是从职于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或许是身份受限之缘故,因而在《品读国学经典》这本书中,竟然没有惯例的作者简介,“序”也是“自序”,“再版序言”仍旧是“再版自序”。为了弄清原委,也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我还是从网络上获取了介绍作者的只言片语。他是法学博士,1982年从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央国家机关,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著有《中国政府架构》《政府的自我革命》《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制度》《论语与人生》。网络上的介绍仅此而已,再无其他,由此可见作者低调行事之风格,或许这正是这本书没有“广而告之”的原因所在,这与那些动辄自吹自擂,动辄就自诩为国学大师的人相比,的确更让我信服。特别是在读了《品读国学经典》之后,我对他扎实的国学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更是由衷地敬佩。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学而不是“玄”学,是“实”学而不是“虚”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思想家张载提出的至理名言,其思想内容凝聚了国学精神。《品读国学经典》就是以此为主脉,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等多个领域。作者以“品读”的方式,引领读者“知文论人”“知文论世”“知文论史”,并结合现实,感发了自己的沉思,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国学传统和精髓。正如作者在“再版序言”中所言:“社会正在急切地呼喊着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系统重构,以便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嵌入灵魂,让人们能够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品读国学经典》所选的36篇经典之作,既有很多读者较为熟知的,如荀子的《劝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也有我们不太熟知的,如韩非子的《说难》、贾谊的《过秦论》、李密的《陈情表》、欧阳修的《朋党论》、刘基的《卖柑者言》、钱大昕的《弈喻》、刘开的《问说》等。对书中的每篇文章,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解析,我们以首篇《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为例,这篇文章是“读管仲《牧民》有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颂”是全文的总论,指出了治国理政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建立社会秩序;既要重视精神建设,又要重视精神引领。礼义廉耻之“四维”是总纲,此乃国家的精神支柱,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而顺民心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对安逸、富贵、稳定和生存的愿望。“十一经”则是“以人为本”的举措,也就是从官吏选拔到政令施行的具体要求,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六亲五法”则揭示了治国理政的规律,尤其是突出强调了君王行为对治国安民具有导向和表率作用。

《品读国学经典》的风格颇为独特。全书没有局限于鉴赏本身,而是以鉴赏的形式,挖掘经典的潜在意蕴和审美情趣,即“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通过解析作品来鉴赏作品,以图走近作者,走进原著,进而帮助读者深刻领悟经典原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意义和人生意义。在引领中,作者还从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对36篇原著的36位作者之人生际遇、思想观点、文学成就,以及文章的历史背景、谋篇构思、文义用典等等,进行了立体诠释,使读者对经典原著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剑气箫心,皆忧人才——读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感》中,作者不仅给读者介绍了《病梅馆记》的创作年代、历史背景以及龚自珍的生平,而且还就“借梅言情”“借梅言志”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极为有益于读者读懂和弄通原著的思想内涵和深刻蕴意。

时下的文学作品粗制滥造者甚多,矫情呻吟者甚多,自作多情者甚多,特别是病句的泛滥、标点的错用,可谓比比皆是,就连有些看似颇有市场的读物也是如此。《品读国学经典》的文字功底非常厚实,写作风格非常朴实,不仅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而且绝无晦涩、矫情的语言,更无病句和标点错用。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文学涵养、文字功底厚实所致,更是其风格严谨、精益求精的结果。

《品读国学经典》的成书,按照作者在“自序”中的介绍,初始并非是“有意栽花”。2007年,面对某位媒体人对《论语》的误读,他写了《论语与人生》,但在搁笔之余颇感意犹未尽,于是便利用繁忙公务中难得的空闲,研读了《古文观止》,并有感而发地写下了多篇“心得”。由于这些“心得”文风朴实,内容贴近实际,且是据文说事,据事说理,据理说实,因而见诸报刊后颇受读者欢迎,于是压力变动力,就有了这本计划外的《品读国学经典》。

读国学易,读懂国学难。这种难源于古今思维方式、表述习惯、语法词义上的差异,更何况在那言简意赅的字字珠玑中,还有本源、典故等。《品读国学经典》用朴实的现代语言,填平了古今代沟,牵引出原著本源,让人读之如饮佳酿、如品佳茗,且润泽绵长、回味隽永。

杨曙明原创散文丨《品读国学经典》之品读

【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我的父亲母亲》等八部散文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的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书籍;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