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拜和ofo单车最后谁能赢?|李成东

 东哥解读电商 2020-07-02


东哥解读电商

摩拜采用“重资产,轻运营”,ofo则是“重运营,轻资产”的模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共享单车这个事情上也是如此的。快速扩张不是本事,能够低成本把海量用户留住才是难点。

   - 作者|  李成东

- 公众号|东哥解读电商(ID: dgdjds)

不久小饭桌发了一篇名为《共享单车供应商深喉:ofo的疯狂反扑与摩拜的战略失误》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说:在共享单车领域,投资人看哪家交易量大就让哪家去收购对方。ofo铺货速度快,所以交易量大,所以ofo会收购摩拜。 这文章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只是结论数据并不支撑观点。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该文章引用ofo供应链人士的说法,“实际来说,ofo就是做了个快车,摩拜做了个豪华车。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出行方便的问题,他智能不智能,有意义么?对于ofo来说,这个阶段不需要这些(智能)东西。实际上摩拜那种成本1000块钱的车最适合做共享单车,ofo的成本才400块。”

按照该文章的逻辑,ofo与摩拜的硬件成本相差2.5倍,ofo铺货速度快,融资又更多,那么投放量应该是摩拜的2.5倍才对。如果每辆单车每天使用次数基本差不多,那么用户规模、市场份额ofo也应该比摩拜大2.5倍。

但事实并非如此。

ofo用户流向摩拜

首先看两家的单车投放量,按照上述文章的逻辑,ofo的投放量应为1750万辆。但根据双方对外公布的数据,摩拜的投放量为700多万辆,ofo的投放量为800多万辆。

其次看用户规模。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17年7月,摩拜的用户规模为3690万,ofo的用户规模为3552万。摩拜的用户规模是ofo的1.04倍。

根据企鹅智库《共享单车夏季报告:摩拜ofo越来越像,微信支付宝双赢》一文的分析,ofo的今年新增用户中,更多为初次使用共享单车的新用户;摩拜今年的新增用户中,相对ofo,更多为之前使用过ofo的老用户。 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的ofo用户,从ofo转向摩拜。

投放量更多,不等于可使用更多

一个月前我发了个朋友圈,关于共享单车私有化的问题。从绝对投放量来看,ofo毫无疑问可以通过低成本优势大量投放市场,但实际上真正能够使用的并没有那么多。

ofo采用的机械密码锁,显得传统且不够安全,现在的密码锁有漏洞,可以被随意捡漏撬锁,最终造成订单流失。就如不久前某倒闭的共享单车创始人雷厚义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悟空单车在重庆总共投放了1200辆单车,约一半投放在大学城,其余的投放在市区。但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机械锁,大部分已经找不到了,找到的大概在10%左右。”拿不到融资,自己也无力再砸钱了,也就只能关门倒闭。这对不是使用智能锁的ofo,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除了私有化之外,更大的一个问题是ofo硬件的不足,导致破损率急剧上升。我自己是摩拜的用户,很少说扫到破损而不能使用的自行车,最多是锁无法打开。而在马路边上,大把破损或者没有气的ofo自行车。

听投资圈的朋友说,ofo的周破损率差不多在20%以上,也就是说,ofo每周差不多有20%的自行车得拖回去维修。

拼硬件成本,更要看运营成本

这年头最贵的不是硬件成本,而是不断上涨的人力成本。之前自己买自行车,修车三四次都差不多赶上一辆新自行车。虽然ofo硬件成本低了,但东哥相信ofo的维修维护成本是远远高于摩拜的。

此前戴威说的投放一辆200元成本ofo,三个月回本的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据上文ofo供应链人士的说法,ofo现在的自行车成本在400元,那么则需要五六个月来回本了。二是现在ofo大量补贴,免费骑行,可能需要八九个月时间回本。如果考虑到每辆车的维修、运营成本,可能则需要一年时间以上才能回本。如果假设有一半自行车半途报废或者“私有化”,什么时候回本,其实是不知道的。

另外刚投放的自行车半年内,运维成本还比较低,东哥相信一旦使用时间超过半年以上,运维成本会迅速提升。由于大量使用机械锁,损坏的自行车,怎么找回来都是问题,只能采用扫街,逐个查看了。所以即使现在ofo说现在的运维成本还不是那么高,那也是暂时的,时间越久,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现在国内的电商阿里(菜鸟)和京东都在大力推进无人化,为什么要在仓储、配送环节投入动辄价值数百万数千万的机器人、无人机,因为可以大幅提升效率,降低错误率,最终实际上昂贵机器人远比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更低。而且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任劳任怨,管理起来也更容易。

牺牲用户体验换增长,ofo得不偿失

东哥年初第一次使用摩拜的时候,曾经吐槽过摩拜单车的笨重,的确适合追求时尚、酷,又能方便减肥的年轻用户。好在后来摩拜单车迭代了好几个版本,变得越来越好骑。

相反,小黄车一开始主很轻便,骑起来体验还不错。但车的损坏率太高,遇到坏车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甚至连续好几辆都不能骑,所以用户的体验越来越差。一次两次无所谓,三次五次可以接受,八次十次,我相信很多用户还是比较感冒的。这也出现了企鹅智库的结论:很多新用户都是先使用ofo,但很多使用过ofo的老用户都转向了摩拜。

当然摩拜单车也会有打不开锁的问题,破损的问题,差别在于同样的一个城市,同样的投放量,每百辆里面有个两三辆有问题,而ofo可能是十辆以上。投放时间越长,后者用户体验问题越严重。

发展速度很重要,但能否把用户留住更重要。从企鹅智库的分析来看,ofo拉新很厉害,摩拜用户粘性更强。

限制投放,ofo低成本规模优势顿失

滴滴怎么打败国企背景的神州专车、首气专车等等,滴滴车主更多,这样用户可以更快的叫到更便宜的车。如果没有政府限制专车资格,我相信滴滴会横扫出行市场,根本不会有神州专车等公司的任何机会。限制了专车资格,实际上就是限制了滴滴的供给服务的能力。

过去一个月,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陆续出台了限制投放共享单车的文件,我相信在更多的城市一定也会出台类似的文件。ofo的确有更多的钱,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自行车迅速投放到各个城市,但如果限制了总量,生产再多有什么用?

另外大量破损的自行车,随处丢弃,制造出大量新的城市垃圾,无论是政府,还是老百姓没有人会喜欢看到这样的景象。

摩拜和ofo谁能赢?

一山不容二虎,在高度标准化产品服务的互联网,一家独大是常态,比如社交最后的赢家是腾讯,搜索的赢家是百度,出行市场的赢家是滴滴,只有产品和服务不完全标准化的电商还有多个玩家。

在共享单车领域,ofo和摩拜单车谁会是最后赢家?

综上所述,ofo这种硬件成本优势+所谓工厂资源优势,最后既没有体现的投放量上,也没有体现在用户和订单量上,虽有领先,但也付出了放弃用户体验的巨大成本。另外还没算上ofo的运营成本比摩拜高(破损率高),其实,得不偿失。

靠车海战术抢占市场规模,单车故障率和盗失率居高不下,在大数据上无法深挖,而摩拜,无论从技术还是质量,从一开始就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很强的壁垒,胜出潜力更大。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共享单车这个事情上也是如此。快速扩张不是本事,能够低成本把海量用户留住才是难点。至少在电商领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通过牺牲用户体验,效率的公司能够持续做大。短期做大,然后挂掉的公司案例倒是非常的多。

我看好共享单车市场赛道的机会,ofo和摩拜各自都有机会,只是我更看好摩拜。

作者李成东,前腾讯京东战略分析, 东哥投后创始人,微信 lichengdong2016 

东哥解读电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