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3】跟孔子学"怎样学习"

 新文艺 2020-07-02


“V”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知行合一。

每天陪孩子读(听)书不少于5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距离2021年高考还有748

2000多年前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文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本人博学多才门下弟子三千,“孔门十哲”(中国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门七十二贤”)。卫公孙朝曾向孔子的弟子子贡发问:“仲尼焉学(是怎样学习成长、博学多才的)?”子贡回答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大体意思是说,老夫子有什么不可以学的呢(大概指通过任何渠道、任何事物、任何人都可以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难道还需要固定的老师(学习渠道)吗?

由此可见,孔子之所以那么博学多才,成为文圣、至圣先师,就是因为他可以向任何人、通过任何事物和渠道、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到东西。那么,概括地说,他都是怎样学习的呢?

一、向“书本”学。孔子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好好学习,直到晚年还研读《周易》,以至于韦编三绝(也就是用于串编“书页”的熟牛皮绳都被翻烂了好多次),可见他读书之用心。不仅用心去读,还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修《诗》、《书》、《礼》、《乐》,作《春秋》。

二、向身边的人学。有记载说,孔子曾经向老子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郯子学习公门制度,向师襄学习操琴等,也就是向有一技之长的人学。同时,他学无常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孔子的老师,他从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学到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在思考总结中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孔子十分重视思考、总结,在思考总结中学习、提高。另外,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大体意思是古圣先贤的礼教道义,没有随着他们的死亡而消亡,仍然在人间流传着。有大才大德的人能发现那些大的方面,没有大才大德的人就只能发现一些细节,没有人身上丝毫没有文王和武王大道的影响。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世上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的智慧。而孔子,就具有了这样的智慧,所以,他成了“文圣”、“至圣先师”,被尊为“万世师表”。

现在的我们,除了孔老夫子的这些学习渠道之外,也可以有选择地跟网络学,在谈话(朋友之间交谈、体制内的考察等)中学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考察,不仅是考察别人,更要通过考察反观自己,通过别人的事例学到更多宝贵的经验。

今天忙了一天,发旧图!

拍有故事的照片      做有温度的媒体

静静地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终会因为您而更加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