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这部文人云集的大剧吃透历史了吗?

 全球影视频道 2020-07-02

由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执导,朱朱编剧,王凯、江疏影等人主演的古装剧《清平乐》已开播。

虽然节奏实在太慢(#张开宙人间褪黑素#名不虚传),但从当前播出的剧集来看,该剧尊重历史、细节考究、服化道用心。所以整体评价不错,豆瓣评分8.1分。

《清平乐》改编自米兰lady的小说《孤城闭》。小说以宋仁宗时代为背景,用宦官梁怀吉的视角讲述福康公主的一生,从福康公主的困境折射皇室人家的困境。

小说《孤城闭》整体还是偏古代言情。书中,福康公主与梁怀吉“影子在公主脚下,怀吉在公主心里”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

而电视剧《清平乐》在小说基础上做了极大的改动,从宋仁宗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在剧里,福康公主与梁怀吉的故事,只是《清平乐》中的一部分。

《清平乐》的改编也得到书粉普遍的认可。一方面,剧集走正剧路线,制作严谨,同时以宋仁宗为主视角,很好地反映了历史上那个文人璀璨的光辉时代;另一方面,《清平乐》也较为完整地延续了《孤城闭》哀婉深沉的基调。

虽然历史上宋仁宗是一个存在感不那么高的皇帝,但宋仁宗时代却是后世文人大为赞赏的时代之一——河清海晏,涌现了无数杰出人才。宋仁宗也被评价“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宋史研究者列出了这样一个名单:

“政治上被称为名臣(笔者注:有的同时也有文学成就)的就有吕夷简、范仲淹、鲁宗道、薛奎、蔡齐、陈尧佐、韩亿、杜衍、庞籍、吴育、王尧臣、包拯、范祥、孔道辅、余靖、胡宿、田况、王素、韩琦、富弼、文彦博、种世衡、狄青、王德用等……

文学艺术上有张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尹洙、梅尧臣、苏舜钦、苏洵、欧阳修(以上文学,苏轼、黄庭坚兼擅书法)、蔡襄(书法)、燕文贵、武宗元、许道宁、赵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王诜(以上绘画)等。

思想学术上有孙奭、刘敞(以上经学)、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以上哲学)、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吕大临(以上理学)、宋敏求、范祖禹、刘恕、刘攽(以上史学)等。

科学技术上有王惟一、钱乙、燕肃、毕昇、沈括、贾宪、苏颂等。”

那么,《清平乐》中出现了哪些文人?他们的形象塑造是否符合历史?

晏殊

喻恩泰饰演的晏殊,是前几集里的重要角色。

晏殊(991年—1055年),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晏殊比宋仁宗大19岁。宋仁宗1022年即位,当时13岁,晏殊32岁,宋仁宗亲政时是1033年,晏殊是43岁。

喻恩泰的扮相整体还是与历史相符的。

第1集赵祯得知“狸猫换太子”的身世之谜,赶往永定陵要接回生母,被晏殊拦下。这是剧中虚构的情节,历史上赵祯是在亲政后才得知身世之谜。

第2集中,晏殊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贬至应天府;应天府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史上确有其事。

但编剧很巧妙地“偷梁换柱”,将晏殊被贬的理由,与赵祯的“身世之谜”联系起来。

因为赵祯想要生母嫡母并立,太后不满,提拔能力不足的派系官员张耆,是想给皇帝一个警告。

晏殊既担心太后派系势力的上升威胁到皇帝,又知道反对太后意见会失了太后颜面,故意以朝笏撞折侍从,自己犯错给太后一个贬斥自己的理由。并以此告诉赵祯“执国如执秤”的道理。

这个改编颇为巧妙。既有戏剧冲突,又有主题升华,也让晏殊的形象饱满立体。

观众对于晏殊的认知,更多是知道他是一个大词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情调闲雅、怀抱旷达,更难得的是“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

他的名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脍炙人口。

剧中第2集和第5集也分别让晏殊吟咏自己的词句,“小阁重帘有燕过”出自他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梧桐昨夜西风急”出自他的名词《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很好地凸显他的大词人身份。

范仲淹

《知否》中饰演盛紘的刘钧,在《清平乐》中饰演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他比晏殊大两岁,比赵祯大21岁,刘钧的扮相也颇为符合。历史上,晏殊比范仲淹成名早,很年轻就位居高官,晏殊赏识范仲淹的才华推举他,因此晏殊是范仲淹的“老师”。

范仲淹是历代文人最为推崇的人格典范之一,他一生倡导并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屡次忠言进谏,屡次被贬,始终不改其志。

同时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很高,每个人都背过他的《岳阳楼记》,他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等,都是千古名句。

第8集结尾,宋仁宗也为他的名句“不学尔曹向隅泣”叫好,该句出自范仲淹的名诗《和葛闳寺丞接花歌》。

虽然范仲淹的戏份不算多,但他的存在感不弱。

第1集,朝臣们向赵祯和刘娥禀报范仲淹为母丁忧之事,但范仲淹当时正在修堰,刘娥决定让张纶接替范仲淹的工作继续修堰,让范仲淹忠孝两全。

朝堂上赵祯借范仲淹说起孝道刺激刘娥,刘娥借对范仲淹的安排提醒赵祯,现在的赵祯眼界尚窄。刘娥与赵祯的朝堂冲突虽为虚构,但范仲淹是修堰高手,这符合史实,现在江苏省内好保留着著名的“范公堤”的遗迹。

第3集又提到,范仲淹等人上书要求太后撤帘,让赵祯亲政的劄子被压了下来。这里范仲淹又没出现。但这一桥段同样是出自史书。在赵祯已经20岁时,太后仍然把持朝政,范仲淹曾一再上疏,要求太后还政,均未得到回应。

因为范仲淹的不惧生死的秉公直言,他还与晏殊有过冲突,晏殊担心这会影响范仲淹的仕途,范仲淹则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表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足见范仲淹之耿介。

范仲淹给晏殊写长信一事,在第10集晏殊送别范仲淹时,经由晏殊之口提及了。可见编剧将史料吃得很透。

第6集,刘娥去世,很多官员借机调拨刘娥与宋仁宗的关系。范仲淹进京前给赵祯上了劄子,替刘娥说话,赵祯有些意外,当年反对刘娥的是范仲淹,现在维护刘娥的也是范仲淹,不愧是晏殊所说的忠直之臣。这在《宋史》上也有记载。

包括赵祯要废掉郭皇后,范仲淹同样上疏反对,并遭到贬斥,亦出自《宋史》。

第10集,范仲淹反对吕夷简权倾朝野、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便给赵祯献上了百官图。之后吕夷简派系官员联合弹劾范仲淹。范仲淹再度被贬。这些都是有据可查。

后人高度评价范仲淹,“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义。”范仲淹可谓士大夫楷模。

韩琦

晏殊、范仲淹都比宋仁宗大一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宋仁宗的同辈人。

韩琦(1008-1075),比宋仁宗大两岁。历史上的韩琦是个大政治家和词人,为相十载、辅佐三朝,有很大的政治威望;在文学上“生平不以文章名世”,但他的“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是咏菊名句。

韩琦在剧中出场很早。第1集,儿时的赵祯就与韩琦偶遇,当时还是弱书生的韩琦帮平民阻拦恶霸,赵祯见了,便让人赶走了恶霸,又要让人报官,韩琦却阻止了他,说这欺负人的源头是大宋的官家,由此引出了宋朝的坊市之制。

这个桥段是编剧虚构,但也符合韩琦“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的历史评价。

之后,弱冠之年的韩琦考中进士,名列第二。因为与赵祯差不多同龄,所以之后的剧集里,韩琦多数时候像是赵祯的“跟班”,偶尔出场说上几句。

历史上韩琦经历非常丰富,曾西北御夏、抚治北疆、中枢十载等。后续剧情或有所呈现。

富弼

说起韩琦,这里也顺道提一下富弼,他亦是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1004年-1083年),比韩琦大四岁,与韩琦曾是好友,他是范仲淹的学生,同时还有一个特别身份:他是晏殊的女婿。

剧中富弼第一次正式登场是第5集。当时太后想要衮服祭祖。衮服是天子的礼服,刘娥要穿衮服祭祖,这样的举动让群臣担心刘娥是要效仿武则天称帝。赵祯考虑到太后大限将至,遵从孝道,支持太后改衮服为衮衣祭祖。

韩琦和好友富弼喝茶时,富弼为了太后穿衮服祭祖的事情愤懑不已,觉得太后此举会让礼仪崩坏,甚至让百姓不服。这些显然是编剧想象的桥段。

但其实在第3集,范仲淹与晏殊闲聊时,就提到了富弼。范仲淹看过富弼的文章,推荐给晏殊。

晏殊便问范仲淹,富弼是否娶妻,他的女儿从小爱读书,提亲不看家世只看人品文章,他有意将女儿许配给富弼。这里编剧就埋下伏笔。天天影院

当前富弼戏份不多,多数时候与韩琦一起登场。

欧阳修

宋代最顶尖的文学大家,自然少不了欧阳修。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卖油翁》都选入课本,他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等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欧阳修(1007年-1072年),他比赵祯大3岁,比韩琦大1岁。但韩琦比欧阳修早三年(三年一科考)进士及第,因为欧阳修之前两次科考都落榜了。

第4集,欧阳修第三次科考时,晏殊主持会试,欧阳修对试题提出了质疑,晏殊对欧阳修刮目相看,因为他就是故意在题目上埋下了破绽,而全场只有欧阳修看出了破绽,赵祯也对欧阳修的答卷十分满意,觉得欧阳修是心系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段传闻,北宋王铚创作的笔记文集《默记》有记载。

剧中,刘娥知道省试第一名是欧阳修后,便借口欧阳修擅长写艳词,如果欧阳修真的中了状元,和赵祯走得太近会让赵祯学坏,实则是找个借口打压赵祯的势力。赵祯只好妥协,重选了王拱寿为状元,刘沆为榜眼,欧阳修只得了第十四名。

野史上有说法,欧阳修本来也可第一,但考官们看他锋芒毕露,“故夺其魁而砥砺之”。

编剧则做了改动,把欧阳修卷入刘娥与赵祯的帝后之争中。

不过刘娥的说法也非空穴来风。宋朝的笔记小说里有不少关于欧阳修与歌妓相与的风流韵事。而欧阳修在诗文中也并不避讳自己的“好色”,晚年在给《答孙正之第二书》写道:“三十年前,尚好文华,嗜酒歌呼,知以为乐”。

他也创作了不少艳词。比如《系裙腰》中写道,“玉人共处双鸳枕,和娇困、睡朦胧。起来意懒含羞态,汗香融,系裙腰,映酥胸”,《好女儿令》中写道“早是肌肤轻渺,抱着了,暖仍香”,等等。

欧阳修仕途颇为坎坷,屡遭贬谪。《清平乐》里他的“不顺”还只是开端。

王拱辰

欧阳修科考时只得第十四名,那一届的状元花落王拱辰。王拱辰(1012-1085),中状元时才19岁。他本名叫王拱寿,王拱辰是皇帝赐名。这在剧中亦有提及。

王拱辰的政治成就和文学成就,都远不如前文所提及的几位。但他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身份,他与欧阳修是连襟。

第8集,宦官张茂则向赵祯提到了薛圭嫁女的事。欧阳修妻子去世,当朝大臣薛奎想把自己的四女儿嫁给欧阳修。赵祯说,薛奎三女儿嫁给王拱辰,三女儿难产去世后,薛奎立即又将五女儿嫁给王拱辰。

赵祯以此嘲讽这些大臣嫁女儿只看女婿的好前程,而不考虑女儿是否喜欢。

这亦是历史事实。王拱辰先娶了薛奎的三女儿,不久这位三女儿去世了,王拱辰又娶了薛奎五女儿。而欧阳修后来娶了薛奎的四女儿。他从王拱辰的妹夫变成姐夫。

于是欧阳修就调侃了王拱辰一波,“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第9集开篇就有这一桥段,而王拱辰明显脸上不悦。

这里编剧也巧埋伏笔。历史上,欧阳修与王拱辰虽为连襟,但政见向左。欧阳修支持范仲淹,但王拱辰依附吕夷简,是范仲淹政敌,“为公议所薄”。后续剧情应会以此来反映俩人冲突,以及宋仁宗后期的党争。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清平乐》当前还相对详细讲到吕夷简、王曾、文彦博等名臣,苏舜钦、蔡襄等才子(柳永也在台词中一笔带过),囿于篇幅不一一介绍。

总之,不同于以往的架空历史剧,《清平乐》有正剧的底色,它“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细节严谨。观众看剧也相当于在阅读一部通俗的民间北宋史,也算是“寓教于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