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务报表是识别财务造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上一篇中,狄仁杰总结了资产负债表科目中常见的财务造假方式,以及常用识别方法(非审计)。 本篇,狄仁杰将主要分析财务造假的核心—利润表科目常见的造假方式以及相应的识别方法。 通常,相对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造假难度较大,现金流量表也被认为是相对最可靠的一张表。 传统的只虚增业务流、信息流、物流,而没有匹配现金流的造假方式,很容易被发现,所以企业造假手段也相应升级,形成业务流、信息流、物流以及现金流的闭环,造假手段短期来看就比较隐蔽,但是长期来看,还是会漏洞百出。 所以现金流量表一般用来辅助验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造假痕迹,不再单独分析,后面会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结合起来分析。 利润表的核心逻辑是:营业总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投资净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其它调整项=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归母净利润 少数股东损益 财务造假无非就两种情况:虚增净利润(为了提升公司股价或者粉饰管理层业绩等)或者虚减净利润(为了逃税或者调节利润在不同期限的分配) 虚增净利润一般是通过虚增营业总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调增类科目或者虚减成本费用等调减类科目来实现。 而虚减净利润一般和虚增净利润操作方式相反,所以本文就不赘述了。 下一篇,狄仁杰通过三张表之间的基本逻辑勾兑关系,来综合分析企业造假的常见路径以及相应的识别方式。 注释:本文主要是狄仁杰个人的一些总结,可能有些不全、不完善的地方,还请大家海涵,大家如果还知道其他的造假方式或者识别方法,欢迎给狄仁杰留言。 财务造假专题系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