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马巷市井:我的母亲是“卖菜的”

 鹭客社 2020-07-02

自从懂事起母亲就从事这个职业了。在这个小小的市场上,母亲卖了一辈子的菜。卖菜的时候经常要代劳给买菜的顾客剥马铃薯、洋葱之类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风吹太阳晒,母亲的手不知不觉长满了 “裂了又开,开了又裂”又黑又厚的老茧,至今母亲还在用着一块钱一支紫红色的马牌防裂油,有时买好的防裂膏给她,她反而觉得太奢侈了皮肤适应不了,起不了效果。


      早上天还没亮市场上已经挤满了买卖的人们

小菜贩是从蔬菜批发市场买菜,然后再到小市场上卖菜的人,俗称“卖菜的”。自从懂事起母亲就从事这个职业了。在这个小小的市场上,母亲卖了一辈子的菜。从刚开始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到现在有了固定的摊位卖菜,从刚开始每天一担菜支撑起一个家庭和培育我们俩兄弟读书,到现在还在市场上为我们兄弟竭尽自己的余辉。有时候也经常会劝她休息一下,让年轻人来做,但她都放心不下,担心弟弟一个人忙不过来,家里小孩还需要照顾。母亲也是习惯了这种忙碌的生活,太清闲的生活反而感觉不自在。这样不知不觉年复一年的又过去了几年,直到这次休假回家,母亲卖菜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把腿摔骨折了,父亲才允许我帮忙卖一下菜,其实也就是利用上午一点时间帮忙照看一下,弟媳要回去打点送两个小孩子上学,弟弟一个人买卖、送货忙不过来。


市场上卖早餐的阿姨,记得小时候是买冰水之类的,那时经常会缠着母亲要上一毛钱,买上一碗冰凉可口的冰石花或者带着焦糊味的仙草蜜

      大清早就跟“大人”出来买菜的小孩

短暂的几天生活体验,再次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家人生活的不容易。小菜贩的生活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的,凌晨四、五点就要赶早出门,一般要忙到九点、十点才有时间腾出手来吃个早餐。以前家里贫穷,卖菜也赚不了几个钱,为了省点钱,奶奶会打饭送到市场,一般早饭、午饭就将就着一起吃了。一般卖菜要卖到晚上七、八点才能收摊,吃一吃,洗一洗,清点一下当天的收入,基本也就到了休息的时间了。母亲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应该就是洗完澡的那点间隙了,边清点着当天的收入边看会电视。有时候劝母亲人老了要注意休息,要晚点到市场早点收摊,或者做几天休息个一两天,但母亲总是说,习惯了闲不下来,一旦闲几天人就懒了,要那么早起难了。况且一些乡下买菜的菜贩也是要赶早市回村里卖菜的,晚上也有很多下班的人需要过来买菜,太早太晚就不太好了。

赶早市,贩菜回村里卖的小菜贩

村里的小集市,一般都设于祖庙前,只有早市。(摄影于翔安东园村)

卖菜的时候经常要代劳给买菜的顾客剥马铃薯、洋葱之类的,几十年如一日的风吹太阳晒,母亲的手不知不觉长满了 “裂了又开,开了又裂”又黑又厚的老茧,至今母亲还在用着一块钱一支紫红色的马牌防裂油,有时买好的防裂膏给她,她反而觉得太奢侈了皮肤适应不了,起不了效果。弟弟从工厂出来卖菜有五、六年时间了,现在也有点继承了母亲的“黑手”,指甲盖里都是黑黑的一圈脏东西。有时候想到他们的“手”,自己常年在外照顾不到家庭,回家又帮不上什么忙也是很惭愧。其实偶尔休假回家也会想去帮忙一下做点事情,但母亲总是说:“回来才几天,要好好休息”。父亲则是把我赶走说着“年轻人卖菜没前途”之类的话。

路口卖豆芽的老伯早已习惯了不带手套就直接在冰冷刺骨的水箱里捞豆芽

母亲卖了二十几年的菜了,自然也有很多可以津津乐道的“奇闻异事”了,虽然都是一些与卖菜有关的街坊小事,但母亲讲起了都是绘声绘影、扣人心弦。市场上买卖的人都比较简单实在,工作节奏也比较快。有些人买菜是认人不认菜的,找对了卖菜的人,买了需要的菜就付钱,也不问价钱斤两。有些人甚至不会到市场上来看菜的好坏,简单的电话交代一下,就定好要买的菜。这几天,也经常看到几个需要买菜模样的人,在摊位附近转来转去好像找什么似的,一问才知道原来要找卖菜的老阿姨卖菜。是啊,母亲还有她放不下的老顾客和生活了一辈子的菜市场。她熟知每个老顾客的脾气,知道哪个人需要什么样的菜,哪个人几天会过来买一次菜,哪个人需要什么时间点送菜。虽然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是做事情她都会有条不紊的做得清清楚楚,尽量满足好顾客的要求,有时候怕忘记还会用几个简单的文字、字符标注在磨得发毛的小本子上。过来买菜的顾客也都知道母亲老了腿脚不方便,买完菜都会自觉的把菜拿走。如果是碰到弟弟就没那么好运了,几个调皮的老顾客经常会刁难弟弟,卖菜送菜上门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这次母亲摔伤了腿,怕别人知道,耽搁别人买卖的时间,要我们不要去跟别人讲,自己就在家里静静的养伤,但是后面有些亲戚、邻居、卖菜的同行和买菜的顾客知道了都抽时间来看望,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

市场上的小菜贩

 小菜贩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一年也就春节有三、四天的休息时间,也没有什么周末之类的休息时间,应该说周末节假日才是更忙的时候。很多小菜贩都是在市场上卖了一辈子的菜,也穷劳了一辈子。一斤菜就几毛钱的利润,甚至就几分钱或者要倒贴,经常要扣除沙土、烂掉之类的损耗,每天还要缴交几十块钱的市场管理费,收入是非常微薄的。市场上不定时会进行市容检查,刚搬到摊位上的菜又要搬回去,晴天还好一点,雨天那种阴郁的天气加上来回走在烂泥、烂菜夹杂的泥板上,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不过小菜贩是没有时间去体会这些生活细节的,在雨中来回穿梭裤腿溅得满满的污点泥泞,他们更关心的是今天的菜能不能卖得出去,能不能有个好的收入。


路边卖菜的老阿姨


卖韭菜的老伯

市场上的环境是简陋的,四周都是敞开的,只有头顶上有一块铁皮可以遮挡一下雨水,碰到寒冷的冬天,四面的寒风恣意的狂舞着,刮得铁皮“咯吱咯吱”直响,自己身上虽然多穿了两件毛衣,但也抵挡不住四面呼啸而来的寒风,冷得直哆嗦。旁边的弟弟也只是无奈的把风衣夹紧了夹紧,缩紧了身子深吸了几口香烟。寒冷的早餐,马巷老街来往的行人很少,但市场上已经热闹腾腾了,最忙碌的时间是在早上五、六点的时候,很多乡下的菜贩和附近的小贩要赶早买菜去卖。等到忙碌停当,才发现丝丝寒意,我们俩也就只能缩坐在自己的摊位旁,无聊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等待着买卖的顾客,也不知道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对面马路边上是一个卖韭菜的老菜农,坐在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旁边是一个用旧的蔬菜框改造成的临时摊位,上面摆放着一把韭菜。虽然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多,但是大家好像都没有注意到卖韭菜的老农,好像他就根本不存在似的,大家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过,老农也是抱着殷切的眼光看着走进的行人,又抱着失望的眼神看着越走越远的行人。老农时而两眼茫然的盯着远方,时而左顾右盼的盯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时而低头茫然若有所思的样子。一个早上,一把韭菜都没有卖出去。

清晨的马巷老街行人寥寥无几

市场上偶尔还可以看到阿婆、阿伯还在用的杆秤

等待买菜的人们

偶尔会看到好奇而胆小的小猫也会过来小市场凑热闹

鹭客社评论

这篇文章本来只有图片,是芳杰回乡省亲时拍的,我告诉他可以根据图片写点文字,刚开始让他以《一把韭菜》为名,写那位卖一把韭菜卖了一早上没卖出去的老伯。芳杰却迟迟没有交稿,今天,他终于把文字写出来了。但在文中,我印象更深的却是其母亲,一位卖了一辈子菜的女菜贩。毕竟他的母亲是他最为熟悉的。我在文中读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这是一位驻守他乡的武警军官对生活在平凡世界里的家人和乡亲们的深切眷念及脉脉温情。  

       ——  林鸿东                                                                        


作者简介:苏芳杰,厦门翔安马巷人,1982年出生,现武警某支队通信参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