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厦门:悄无人迹的古松林遗址

 鹭客社 2020-07-02

我一个人走进这片古榕林。

从落叶如毯的木栈道上孤独而过,脚下沙沙作响。

而夕阳的光辉穿过树叶中的缝隙,照耀在林中的草地上,竟无比柔美。


九溪是翔安的母亲河。

九溪溪畔有个吕塘村。塘本义是堤岸,谢灵运诗句“池塘生春草”的塘,指的便是堤岸。因此,吕塘的意思指吕氏聚居的九溪之堤岸,这堤是河堤,也是海堤,在并非很久的往昔,这里是九溪的出海口。吕塘背有靠山(香山),前有流水(九溪),山南水北谓之阳,在风水上,这是藏风得水的宝地。水系发达,易耕易渔,只要没有洪水肆虐,是块非常理想的栖息地。

今天,吕姓已无处寻踪,一位老人告诉我,洪姓先与吕姓通婚,后则慢慢取代吕姓,这种说法有点类似诗坂原为施姓聚居地后被陈姓取代的说法。或许,在一些比较动荡的年代,翔安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由于比较富庶,村里盖起了大量的洋楼,传统大厝大多被这些洋楼所包围。来之前,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人说吕塘这些所谓的“九架大厝”是明清的建筑,不知此说的依据是什么?

吕塘的红砖厝盖得太齐整了。

太齐整的,往往不是经朝历代的原生建筑,而是一个时期的集体构建。

从某种意义上讲,吕塘的红砖厝体现了一种追求大同的乡建理念,本质上是一种乡村版的集体宿舍,只是这集体宿舍具有传统的根基。

这些红砖厝是严格规划过的,几乎每一间都盖得一模一样,清一色的条石墙,清一色的墙饰,清一色的角脚楼。那些条石的纹路一看就是一个坑里掏出来的。这种高度统一的风格,在我已走过的村庄中比较少见。

在红砖厝中行走时,遇到一对晒地瓜丝的夫妻。

男当家的解开了我的疑惑?原来这是文革时期盖的,具体时间是1970年。这位男当家大约五十多岁,他的说法是非常可信的。

其实承认是文革时期的红砖厝也没关系。

文革时期的红砖厝也可以保护,也有文物价值,这也是吕塘的特色。

在这里,我看到大量置于屋顶的陶缸,原来是用于蓄水的,并非厌胜物。

吕塘的红砖厝,有的报道称为“九架大厝”,“九架”指九根横梁,也有“七架”。只不过“九架”比“七架”多了两个角脚楼。从这个区分来看,或许这个“架”,称为“阁”更好听,如“九阁大厝”。

这种“九阁厝”或者“七阁厝”与其它村庄的红砖厝有什么区别呢?

刚才说了,吕塘村的红砖厝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盖的。这个时期人口剧增,土地紧张,且出于平均主义的主张,故意砌出了众多一模一样且紧紧相靠的红砖厝村舍。这种红砖厝出于节省土地的目的,少掉了传统红砖厝门口常有的晒场——“埕”,而“埕”的功能对务农的村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他们创造性地把埕的功能设计在下落的屋顶,成为屋顶上的“埕”。

这是一种轻风水,重实用的做法。

这里我要提到一点,吕塘村的村民真的很热情,很善良,在村里行走时,我得到了大量村民的帮助,其中一位老阿婆,我已经距她很远了,她还在背后招手。

这种热情,远远超过了我在其它村庄时的感受。

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我想,可能和这里的村社民风有关。

除了古厝,吕塘的高甲戏校也很有名,据说不少村民都会唱戏,但我来不及了解,此处略过。

对我来说,最为触动我心的是村北的古松林。

他们把它叫古松榕园,里面有600年树龄的古松树,还有不少种植时间不详的古榕树。古榕树在翔安到处都是,但古松树则少见,据一些资料看,这片古松林曾有二百多棵古松。

这让我极为震撼,我不能想象,在翔安遭遇一大片古松树是什么情景。

众所周知,松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种榕是闽南乡俗,种松则体现了洪氏先人的浓厚文人情怀。

来吕塘,一大半的理由就是为了这片古松林。

遗憾的是,当我带着激动之心前来拜谒时,这里已经只剩下寥寥几棵松树,而且也不是特别古老的那些。原来这二百多棵古松已经绝大多数不复存在。

有几棵尚还挺立着的,也已变得枯黄。

我知道,相当方面已经准备将这片古松公园改名为古松遗址公园。

这片古松林名气很大,但几乎无人问津,村民们都不常来,鲜有管理,导致杂草蔓延,蚊蚋纷生。我对着剩下的几棵古松不断的拍照,我知道,再过几年,很可能这块古松林就找不到真正的古松了。

凡是美好的东西,总是如此难以存世。

幸好,古松林一侧的古榕林给了我一丝安慰。

同样是少人问津,古榕林活得好好的,像是一群长寿不死的老人,静静站在一起,长须拂地,不问世事,只是任落叶萧萧而下。

我一个人走进这片古榕林。

从落叶如毯的木栈道上孤独而过,脚下沙沙作响。

而夕阳的光辉穿过树叶中的缝隙,照耀在林中的草地上,竟无比柔美。

 写于2015年11月


九溪的一段


    开阔的溪面


  在溪中捕鱼的村民

很美的水边田



吕塘的牛、田、塘



在希望的马铃薯田野上


  

 有点像《飘》里写的塔拉庄园的红土地


   

一进村就看到这个燕尾之燕,很喜庆



吕塘版的陈佩斯,蛮友善的,他陪我在他家附近走了走

这墙是砖墙还是泥墙


牛车


  

有打理的“九阁大厝”


老阿婆帮我指路

走出很远了,阿婆还在背后喊着给我指路

他也是很热情的指路人


我经厝主同意,登上了九阁大厝的楼顶晒台



晒台上晒着花生



又见打井



大妈的发型很年轻



红砖厝跟木瓜很搭

来到古松林前,有五位小朋友在等我



果然有姿态



太阳西斜了

干枯的松树


古榕林



林间草地


不要问我这是什么,我也想问你



树包石



好幽静的所在



这里是真正的氧吧



古老的蕨类植物



无人小路


村民说它不是桉树,而是一种会剥皮的其它树


树中的阿西莫多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鹭客社创办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