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记忆:“看不见”的灵山与芝山,竟是惊人的人文秘境

 鹭客社 2020-07-02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人文深远丰厚的灵山和芝山

林枫撰著,约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的《榕城考古略》记载:“灵山与芝山相连,一山二名,皆越王山之支也。历代铲凿殆尽,微见冈阜。今自灵山巷、井楼门迤南,至开元寺后,皆有巨石连络,即山址,其麓有开元寺”。因古代山产灵芝而得名,属“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中的“看不见山”。

灵山(龙山)

灵山因谐音后称龙山,山麓的巷道也从灵山巷随之称为龙山巷。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里还有一座由数块山岩组成的小山包。茂密的树林中散落着民居庭园篱笆,鸟鸣树梢,蝶舞花间。是都市中一处闹中取静的城中村,山顶岩石上镌有“龙山”、“拔尘”等崖刻。梁章钜早年租住在龙山巷,与家居在左营司的鳌峰书院同窗林则徐成为近邻,因而两人常有往来。时而吟诗酬唱,切磋经学。民国时期的教育厅长郑贞文出生在龙山巷,后来其族人赴台定居。晚年自号龙山砚叟。著名作家王西彦于抗战胜利后1945年至1947年7月,曾寓居于此的一座五开间三进的大宅院里。在这里他创作了《还乡》等三部长篇小说,并为《星闽日报》撰写长篇连载小说《进宅门的心》。后来他在回忆录《乡土·岁月·追寻》中追述这段闹中取静的创作生涯和一次有惊无险的台风经历。他的名著《村野恋人》是当时的畅销书。建国后的省文史馆馆员潘守正等文化名人也曾定居在这里,著书立说,度过了难忘的岁月。2010年在龙山巷19号发现了朱熹的外甥和高足宋代名儒祝穆樟隐先生祠,门额灰墙中露出奉旨祀典的石匾。南宋时祝穆从建阳到省城赴乡试,就在贡院附近购置了这座房屋,其子侄孙辈世代居此,至今已有600多年门厅上曾悬有“文魁”等牌匾,惜毁于“文革”。祝穆遍访江南山川名胜,著有南宋时期地理总志《方舆胜览》和文史百科《事文类聚》两部巨著名篇。西侧的尚宾路曾于1912年4月民众夹道欢迎孙中山先生来榕的热烈场面。解放后尚宾路是福州军区前锋文工团的驻地。由于多次旧城改造的建楼、扩路,现在只能看到小坡度起伏的街巷道路,新建楼房和停车场。真正成了看不见的“山”。

龙山巷东出井大路的井楼门,《榕城考古略·旧城考》:“东北井楼门,即旧城外之船场门,门内有七穿井”,“船场门即临江楼门,即今井楼门”,《三山志·地理》:“船场门即临江楼门,即今井楼门,有井七穿曰,门以此得名”,是福州城的七大城门之一。七穿井原是龙山山麓下一口清澈见底的池塘,位于城墙边。城内外的人均来此取水。有七仙女深夜在此沐浴浣纱的传说。周围长满鲜花芳草。后来人们把池塘用石块砌成大园墩,上面铺上大石板,在石板上凿了七个取水的井眼,便于众人取水,俗称七星井。据《闽都别记》62回记载:王审知筑夹城时,井深8.4米,直径4.1米。曾是王审知家族用水的唯一来源。井旁一座与龙山连延的小山包称风山,人称龙凤呈祥之地。据说,井壁上镌有“凤山”二字。水源充沛大旱不枯。陈靖姑在庆城路闽王宅,挥剑斩除了一条正要咬王审知之子的毒蛇,救了王子一命。蛇断成三段,中段坠落七星井中。王审知命人在此建临水宫祀之,信众广泛。1993年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香火旺盛。庙内有一座唐代1.6米高的小石塔。井楼门外有建于唐代的观风亭,是北上驿路上的迎送之所。亭西有一段400多米长的古城墙,自下而上层叠着从福州最早的汉冶城到晋子城、唐罗城、宋外城、明府城的各个年代城墙旧址,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井楼门,古称船场门,门外是河道港汊,田野阡陌。《三山志·地理》:“典船校尉设在侯官开元寺东直港内,吴时都尉营所在,号船坞”。明《八闽通志·古迹》:“都尉营在开元寺东直港,吴置典船校尉,主谪徒造船于此”。早在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孙策脱离袁术后,率兵东征到东冶。《三国志·孙策传》载:“孙策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东冶港即古代福州港,孙策骁勇善战,常亲自上阵,史称“屠东冶”,可见征战十分激烈。其部下战将贺齐随孙策东征福州。孙权也曾于建安十年(公元205)来过东冶。《吴志·孙辅传》:“辅恐不能保江东,因权出行东冶……”三国时期,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就占有包括福建在内的东南沿海,着手造船发展水师。永安三年(260)正式在此设立典船校尉,经营着东吴水师在这里的造船厂场,被贬谪发配到这里的罪犯、征夫,在这里从事造船运木的苦力。一艘艘福船从这里驶向海洋,北上入长江与曹操抗衡,演绎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传奇故事。黄龙二年(230)孙权派大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福船组成的万人船队“浮海求夷洲”,夷州即台湾,首先到达了台湾。船场门即造船场厂的大门,由于历代官员往来迎送饯行宴请的需要,就在船场门开设了酒楼取名临江楼。唐代中期元和年间(806-820)福州已是对外贸易开放的港口城市。据当时的《球场山亭记》碑文中有“货贸实繁,海夷日窟”,“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文字,街市上已有不少海外异国商人来往。到了唐末五代王审知开发甘棠港更加发达,船场门港口成了内港。宋代这里开凿了七穿井,故俗称井楼门。唐代前后井楼门外港口的水道沿井大路卫前街狮桥头可直通东街口的玄坛河,是晋严高子城的护城濠。后因谐音称贤南河,河填平后即成了贤南路。古代玄坛河是福州最早形成的商业街区东街口的水运码头,码头上有供奉商业财神的玄坛庙,而成了河名。井楼门的“八角井”是福州最早的温泉澡堂,八角楼是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的祖居。还有江西会馆,景德镇商人在此经商瓷器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井楼门一带是福州最早旧城改造拆迁的街区之一。在拆除石砌的城墙时,发现明代府城的瓮城墙,附近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残片。《后汉书》:“交趾(即越南)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易至”。东汉时福州古港东冶港就是我国最早通往东洋和南海交趾(越南)的外贸港口,由此可证井楼门古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今井大路七穿井还保留了一小段石城墙旧址,现已长满了榕树须根。

芝山

芝山南麓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号称“萧梁古刹”,已近1500年,是福建最早最大的佛寺之一。初建时名灵山寺,后改大云寺,唐初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以年号赐寺名,遂名开元寺,由大书法家欧阳珣书匾。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汰佛,寺院铜佛像、法器等融铸为钱币,全国每州只许留一寺。福建有五个州,因此福建有五座开元寺。当时福州的开元寺规模很大,北起龙山巷南到三牧坊,西至尚宾路,东达井大路,与泉州开元寺相似。唐贞元二十二年(804)日僧空海和尚随遣唐使团赴长安,船在海上遇台风倾复,空海漂流到霞浦得救,从赤岸登陆,在福建官员的护送下,乘船在井楼门港口上岸,到福州开元寺驻锡数月后再转陆路到长安。空海学成后回日本弘法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师,他还创制日本文字平假名,编日本第一部字典,创办第一所庶民学校,敕赐号为“弘法大师”,民间誉为“文化人杰”、“中日友好的先驱”。1993年真言宗信徒在开元寺铸立高2.8米,座通高3.5米的空海和尚铜像。五代闽王审知父子笃信佛教,大兴寺院伽蓝,大修扩建开元寺时更名为太平寺,迎佛像入寺,度僧二万人。后梁贞明四年(918),备铜蜡3万斤,鼓铸释迦牟尼像,高5.95米,宽4米,建铁佛殿供之,铁佛重达10万斤,是全国最大的铁佛,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铁佛表面镀金,金碧辉煌,法相庄严,明代文人曾异撰所作的对联:“古佛由来是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是最好的写照,故开元寺俗称“铁佛寺”,表明当时福建的冶金技术和雕塑艺术都已达到很高水平。开元寺西有芝涧庙,祀瘟神。所谓“涧”即山之间的小水流。

宋代福州佛教最盛,从唐代的260多座增加到1600多座,城里有七座佛塔。《三山志》载:“闽之浮图(塔)始于萧梁,高者三百尺。”就是王审知在开元寺建的寿山塔。宋代郡守谢泌诗曰:“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描述当时的繁华。宋政和二年(1112)开元寺开始刻印佛教大藏经书,历40年告成,收入经书1452册,6359卷。名为《毗卢大藏经》,建毗卢藏经阁存之。(在此之前崇宁二年(1103)福州已开雕印刷的“东禅藏”佛经,也有6600多卷,历23年告成。)这都表明宋代福州雕板印刷业已成为全国出版中心之一,也显示福州文化水平达到全国的先进行列。当时在开元寺的东侧营建专门作为编辑、雕板、印刷的房屋十数间,房舍院落形成几十米长的东西走向的巷道取名经院巷,东通井楼门,中间还有南北走向的两条小弄,各名叫福聚衕和善聚衕。福聚衕弄口民宅院内有一棵百年龙眼树,每年结果累累。衕内(开元寺84号)还有一棵树围2.65米,高27米的百年白玉兰树。在其旁边原有一棵更大的香椿树,因管护不善,6年前枯死,留下直径1.2米的树墩。诗人书法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江古怀,字伯修,赐法科进士。家居经院巷时曾作《戏题所居经院巷》云:“当年此是藏经地,铁佛开元镇本州。卖卦摊朝屋东西,喂鸡牙聚巷西头。江家园舍藏深处,高氏亭池傍小丘。万户芸芸稀过往,舍南舍北风马牛。”解放后虽改名开元路,但其旧址房舍尚存。抗战时开元寺遭日寇轰炸侵占,毁损严重,经书散失。胜利后宝松和尚重建,同时创办佛教医院,解放后发展为福州中医院。1960年开元寺被列为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七十年代,提润法师主持开元寺,他精通歧黄术,利用经院巷善聚衕的旧房舍石屋设中草药门诊部,为社会民众义诊治病,尤擅疑难杂症、癌症等,救活甚众,退休后应海外病者要求行医。1989年提润法师捐出行医积蓄30万港币委托黄浦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杨立居士,交给连江籍人曾在黄浦军校当军医校官的林伯辉及夫人疋田登喜子赴日本定居机会,影印被流落到日本宫内省图书寮的《毗卢藏》经书,1990年在法海寺的省佛教协会迎回影印的《毗卢大藏经》。1998年,年富力勤的本性法师主持开元寺,大力整顿重修扩建,寺貌焕然一新,香火空前旺盛,扩大海内外交流,举办多场大法会,促进闽台佛教交流,弘扬海峡两岸法缘,卓有成效,创办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是开元寺的中兴之主。

三牧坊宋名太平坊,因北通太平寺(即开元寺)得名。宋绍兴年间(1131)里人朱倬拜右丞相,赐名太平公辅坊。明正德年间(1506)里人何显、何冈、何继周三兄弟相继任知府、知州、知县,为州牧,更名为三牧坊,沿用至今。清道光六年(1821)盐法道吴荣光偕同总督募筹捐俸建成凤池书院。与西侧同治九年间建成的正谊书院成为省属的两大书院。为福州近现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