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和大溪“米筛目西施”:你请我一碗“米筛目”,我帮你推介家乡美

 鹭客社 2020-07-02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近日,清理手机内存,看到一些在平和大溪时拍的照片,想起一桩未了的心愿 —— 帮一位卖“米筛目”的小店店主推介下她的美食手艺及大溪的乡土之美。事情是这样的:四月的一天,我和小苏到漳州南部自驾游,路过大溪镇镇中心吃午饭(有点缘份,路名叫鸿东路),先是找了一家小店吃卷仔粿,很香,没过瘾,继续换家小吃店品尝“米筛目”(又名老鼠粄、银针粉或老鼠粉,一种客家粉条)。女店主听说我们是来大溪“搞宣传的”,坚决不收这“米筛目”的钱,还表示愿意免费给我们作乡土向导。由于行程紧,不方便用向导,这份好意便心领了。但不禁受宠若惊,顿时感觉这大溪山美水美人更美。打算回去后,一定帮这位乐观开朗、心地善良的“米筛目西施”做点推介。不料,大溪采风专题做过几期,这位女店主的事竟一时给忘了。虽说一碗“米筛目”也没多少钱,但心里却总像欠了一大笔债似的。今天,特意追加制作这一专题,以示心安。有看到本期的读者,路过其店面时,不妨去小小品尝一番。


        平和的山大多是低伏着的,温润且青翠。

        四月的一天,车在往云霄的高速上走,半路上竟看到一座峭拔挺立的齿形山峰,颇为奇特,有点像是石器时代的尖状器,仿佛随时都可能划破苍穹。想想,平和境内除了灵通山,应该不会有如此卓然独立的。果然,在高速路牌上看到了灵通山的标志。于是决定改变路线,从接驳口进入大溪。

客家小镇 —— 大溪的镇中心

鸿东路,不知路名缘起,只是有缘。

卷仔粿

卷仔粿

大溪米粉店

大溪米粉店

卖“米筛目”的店主

“米筛目”


民居

大溪豆干,大溪三宝之一,其它两宝是铸锅与米粉。


从山脚看灵通山。

航拍灵通山

灵通山上的寺庙与避暑山庄

远远地看,那山也太突兀了吧,六个峰尖仿若六位顶天立地的大汉,静静地伫立在碧绿的溪野,不似周边低矮的丘陵。丘陵是坐着的,抑或躺着的,那山竟是直接站了起来;丘陵是温和的,圆通的,那山竟显得无比刚烈;丘陵是自然生长,原生态的,那山却像是天外来客般的怪异。

十四年前,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曾对此感到诧异。如今,恍然大悟,这是因为,大山不是堆积的,是喷出来的,在亿万年前,在海洋底下的漳州,众多火山口把深藏地心的激情,尽力地释放到苍茫且寂廖的天空。

那绝对是天地间最为壮丽的烟花。

——   节选自林鸿东散文《灵通山:一座古火山的文化纹身》



吴凤故里的壶嗣古城

壶嗣古城

壶嗣古城

本来只是想随意走走,结果走进去后却大吃一惊。原来,壶嗣村居然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壶形土城,壶的原形是葫芦,土城形状也可以称是葫芦形。不是圆的,也不是椭圆的。土城内部,别有洞天,屋舍井然,树木荫郁,似城非城,似园非园。其核心,则是一座类似祠堂的建筑。此建筑前有大埕,后有树林,我怀疑壶嗣村的宗祠最早应该是在这里。土城内屋舍密集,巷道幽深,宛如迷宫。住在里面的村民告诉我,他们村里流行一句话:“走得进壶嗣,走不出壶嗣“。

壶嗣土城建筑面积或有上万平方米,总面积估计有几万平方米。其东西南北,各有一道门。每一道门,都供奉着一位土地神。城墙与屋墙皆是土角砌就,巷道则统一铺着河卵石。河卵石大多闪烁着年深月久的光泽,这让我意识到,这座土城建造时间显然已经极为久远。

这样的土城,其实可以称为壶嗣古城。

在壶嗣古城,我没有看到太多的财富积淀,只是感觉到一种远比其它地方要浓厚得多的宗族意识。这种宗族意识通过宗祠与村名的顽强存在,历久弥新。

我忽然想到,葫芦,不正是象征着“子孙万代、福禄安康”吗?  在南方,葫芦也曾经被当成是人类的祖先。这和土城中心气势非凡的“宗祠”形成响应。

——   节选自林鸿东散文《吴凤故里的壶嗣古城》           



世界最大的方形土楼 —— 庄上城

庄上城

庄上城

庄上城

庄上城

庄上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城中有山。

拾级而上,满山芳草,微风吹过,绿波涌动。歇于山顶之亭,则土城隐于下方,不知有城,只知有天地。在山之一侧,孤然有一小筑。小筑为庄上城的练武堂,堂中有厅,厅前有院。走进练武堂,只见厅壁上漆一大大的“武”字,不由心灵一震。于厅之中央,目光越过庭院短墙,一座傲然屹立、气势不凡的大山映入眼帘 —— 灵通山。

静静的灵通山如同神山一样佑护着山脚下的大片田洋,及其民众。

——   节选自林鸿东散文《庄上城》     

本期摄影:苏芳杰  林鸿东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军队转业干部,厦门翔安区劳动监察,鹭客社创办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