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醴陵城头山遗址——“国家名片”上的第一古城 | 原创草根文学

 昵称12477801 2013-05-24

【最在湘楚】城头山遗址——“国家名片”上的第一古城

有墙,就有了城。中国最早的古城在哪?有一枚小小的邮票可以提供答案。

  2005年11月6日,澧县城头山遗址广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息,人们都在观看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先祖的故园》——这是2005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集邮展览暨城头山遗址邮票首发式。

  特种邮票《城头山遗址》的档案很简单:编号2005-24T,1套1枚,面值80分,影写版别,防伪方式采用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

  这方小小纸片上,浓缩的就是“中国第一古城”城头山遗址。画面图案分为两部分,即遗址泥土层截面图、稻田平面图和4件城头山出土的古文物。文物从左至右依次为:大溪文化彩陶杯(盛酒器)、屈家岭文化石铖(圆弧形双面刀)、大溪文化折腹碗、屈家岭文化镂空圈足豆(灰陶,浅托盘,柄足通体镂空纹)。

醴陵城头山

醴陵城头山

  是一座什么样的城,能荣光万丈地走上“国家名片”?回答很简单,城头山有“中国国内最早的城,地球上最早的田”。

醴陵城头山

醴陵城头山

  位于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的澧县,属湖南省常德市所辖。从澧县县城往西北行约10公里,就到了车溪乡南岳村境内的城头山遗址。20世纪90年代在城头山的考古挖掘,改写了中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将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活动向前推进了1500年左右。

  如果说玉蟾岩遗址代表了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高庙文化遗址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宗教文化,城头山遗址则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有意思的是,湖南这几处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与有关炎帝的传说不谋而合,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泛炎帝文化。

  “城头山”这个名字,也许早就向人暗示了“城”的内涵。城头山遗址是一座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古城址,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古城不大,由城垣和护城河圈起了15.2万平方米(228亩),但它是一座真正完善的古城池。

  不知是什么机缘,又花了多长的历程,使当年那批祖先走出洞穴,走向了平原。他们选择了澧阳平原中部这一片土地,定居下来建设家园。为了抵御外来的伤害——来自其他部落,也来自猛兽,他们吭哟吭哟地筑起了城墙。城头山城墙的构筑工程规模对当时的人来说是相当浩大了。吃苦耐劳的湖南祖先们就地取材,筑起了最原始的夯土墙。现在北方许多地方还可见夯土城墙,如有名的平遥城墙。与后世的城不同的是,城头山人围筑起来的是一座呈圆形的城。

  从距今约6000年前至4800年间,即大溪文化一期至屈家岭文化中期,这座夯筑土城的城墙经过了四个时期的筑造,不断巩固关防。先人用挖河所出10万方泥土,夯筑起了周长1000余米、底宽30多米、高5米多、面宽13米的宏大城墙。特地挖制的壕沟,与耸起的城墙达7~8米落差,与护城河一起,能很好地起到双重军事防御作用。城垣内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并开东南北三门,城垣外环以35~50米宽的护城河,蔚为壮观。

  城不在大,有人则灵。聪明的城头山先人已经懂得进行完善的城市规划,城内有着方便的排水系统、灌溉系统,宽阔的城中大道。小城还划分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祀区等几大功能区域.。

  居住区格局似乎很不错,有室有厅有厨房,功能齐全。制陶作坊区是专门生产陶器的作区,陶窑设施齐全,人员分工明确,已经有专门的烧制技术人员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制陶。许多物件属于批量制作,可见在满足城内人需求外,也与外界进行了交易。墓葬区出土的陶器、玉器、骨角器等文物自然同样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前面提到的邮票上第一件酒器就是大溪文化二期墓葬随葬品。祭祀区结构是四周环绕回廊的柱廊样式,室内铺有高10米左右的土坛,地面铺设的砖更令人惊喜——它们是中国最早的烧制砖。

  城头山人的食物来源是什么?这道题曾困扰着没有掌握明确证据的学家,直到遗址上一块距今6500多年的汤家岗文化时期水稻田被挖掘出来。这块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长宽分别约为40米和30米。百余平米的水稻田遗址上,田埂、水沟清晰可辨,已经碳化的稻粒骄傲地展露出古老的芳容。

  夕阳下的城头山护城河美丽如昔,见证了斗转星移,见证了千万年前温暖潮湿的南蛮之地,生长出的不仅是古水稻,更孕育着热土上人类的希望和文明的曙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