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和船底人记忆:小溪有座造船厂

 鹭客社 2020-07-02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一

 

       到坂仔参观林语堂故居的人,都能在故居的院子里看到一只摆在草坪上的小船。风趣的故居解说员可能会对你说:当初少年林语堂,就是坐这种船到厦门鼓浪屿去求学的。

       其实,林语堂当年坐船出门求学是事实(十九世纪初,平和县的陆路交通很不发达,人们出行主要就是坐船),但林语堂坐的绝不是故居院子里这种小船(因为那是只小渔船,载不了客),而应该是坐运载货物的运输船。

       解放前,平和的运输船主要有三种——顶溪船、铺仔船和琯溪船顶溪船就是指南胜船和坂仔船,主要是在琯溪上游运送货物。那时候,坂仔船主要运载柴箍(一种扎成捆的烧火用的木柴),南胜船主要运载米箩(一种装米用的箩筐)铺仔船就是文峰船,航行在文峰溪,主要是运载谷子。这顶溪船和铺仔船船身相对小些,长约8米,但船型不同,顶溪船船身较窄,两头尖。铺仔船和琯溪船船型相似,两头比顶溪船要宽,只是船身比琯溪船小。琯溪船较大,船身长有13米,它包括小溪船、山格船、翠薇船(南靖的翠薇解放前属平和县管辖)琯溪船主要是航行小溪到漳州河段,顶溪船和文峰船的货物都是由琯溪船转运漳州的。

       由此可见,当年林语堂必是先从坂仔坐顶溪船到小溪,再换乘琯溪船去厦门的。

       我听说林语堂故居那只小渔船是我的发小阿河造的。我知道,阿河以前是平和造船厂的造船师傅。

 

       

 

       平和造船业历史悠久。据《康熙平和县志》(p180页)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平和知县王禄撰写的《扬善亭碑记》里有这么一段话:“吾邑耆民张士珙,……捐金造船,载木运石,筑南山、寨仔之坡……。”可见平和县的造船历史至少有500年了。

       平和造船厂是1956年木帆船运输社成立以后才开始创办的,刚开始几年是在南山溪岸上露天作业的,60年洪水后才搬到溪对岸,南山大桥北端。起初就搭一个简易的工棚(我们都叫它船寮),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大门面朝花山溪,背临中秋浦,东边与平和卷烟厂隔一条小巷,西侧与公路局(我们叫它工区)仅一墙之界。

       平和造船厂办厂历史不长,从创建到停产大概二十年时间。办厂伊始,全厂职工有十七人,年生产船只近60只。六十年代开始,平和陆路运输逐渐兴起,水路运输略有衰弱,造船厂的船只年生产量40只不到,进入七十年代,平和的陆路运输已经发达起来,船只年生产量降到30只左右。于是厂里开始拓宽生产渠道,除造船外,还扩大厂房,增加人力,引进技术,大规模生产红木箱。到七十年代末,平和的陆路运输完全替代了水路运输。1979年开始,平和造船厂就没有再造船了,主要生产纸张、木箱、皮箱、镜箱、旅行箱、旅行包等。

       1982年9月,平和造船厂正式改名为平和县皮件厂。

        

 

       平和造船厂制造的船叫内河五篷连家船内河就是航行在内陆河(九龙江上游);五篷就是船上覆盖五张竹篷;连家船就是不但运载货物,还要住人,一家老小都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

       造船厂的工人分为造船工、竹篷工、打铁工、锯木工、椿灰工、勤杂工等工种。其中造船工多些,其它工种的人员相对少一些。

       造船厂制造一只新船通常需要5-6个造船工,完成时间从开工到下水需要10天左右,当然,如果主人催得急些,加班生产,大概一周就可完成。

       造船的过程和盖房子有点相似。首先是备料,造船用的木材主要两种,船身用松木,面板用杉木,其它零星部件则使用樟木或龙眼木等杂木。其次是打基础,也就是搭支架拼底板。船的底板由五道宽1.2尺,厚2.7公分的槽板拼成的,俗称五路底。最中间一道叫中槽,两边依次是挤槽和蹦槽。由于船长有十三米,所以每道板还得用两片连接,五道的接口参差交错。这拼底板是造船第一关键,大家知道,船的两头是翘起的,所以每道槽板要先用燎火压成弧形,拼好后得用大石块圧平衡。这是最关键的技术活,须大师傅目测鉴定。如果五路底没撑平衡,那就成“软硬桨’,船就畸型了。我哥说,又不能完全平衡,须左边稍高,右边稍低,航行才会顺水。具体多高多低全凭大师傅经验目测,没有规矩,也没有理论依据。第三步是定骑架和围三舷板,就像砌墙壁。五路底两侧延伸出去的三道槽叫三舷板,依次是柳板、牵板和舷板。这三舷板必须是在船肚内骑架固定后才可能拼上去的。三舷板拼装好,钉上肚壁,船体就基本完成了,到此大概用时5天左右。然后是第四步,也就是挤桐灰。因为船槽板间都是用铁钉钉的,缝隙间密封度有限。为了防止渗水,就要往缝隙里面挤塞桐灰(桐油、壳灰加草根等原料樁制而成),把缝隙塞实塞牢,这个过程一般用时两天。第五步是刷桐油,整只船内外都刷上桐油,就跟粉墙做漆一样,也像是汽车打蜡,上油后的船身鲜艳艳、亮堂堂的,待第二天桐油干后船就可下水了。下水后船主人还要做很多事,比如铺面板、插支柱,盖竹篷、装隔子(船身左右的隔墙)等,最后要把家庭用具、生活用品、撑船器物全部添置完成了才能启航!

 

       

 

       虽然那造船厂早已成了平和人遥远的记忆,但对于我们很多船底人来说,那些发生在船寮里的往事,一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至今还时常会浮现在眼前。

       我对平和造船厂的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亲切。我父亲曾经是厂里的管理人员,我母亲和哥哥也是厂里的职工。母亲主要工作是编竹篷和锯槽板,哥哥是造船工(他15岁就进厂拜师学艺了)所以,厂里那些叔叔阿姨我都非常熟悉。

       我记得的造船老师傅有黄双根、黄添进、陈长悦、黄九辉、林孽、庄单、庄如土(其中技术最好的是黄九辉和庄如土),跟我哥一样年轻的造船师傅有阿亮、阿强等,可我印象最深还是那三个勤杂工——进发、猪尾和黑仙(这三个人都是鳏夫,没有娶妻的老头)。

       进发专门负责挑水,兼跑腿,代人购物。猪尾的工作是椿灰,踩灰杠。人们喜欢跟他们俩开玩笑,解闷。他俩到哪里,哪里就常有哄堂的笑声。因为进发和猪尾比较有趣,不管你如何调侃、逗乐,他们都不生气,有时被逼急了也就大声号叫:“麦创治,麦创治!”(闽南语,意思是别欺负我,别欺负我!

       那黑仙就很少有人跟他开玩笑了。

       黑仙少言寡语,终日坐在工棚旁边隔出的一个小屋里。在我的印象中,黑仙名如其人,长得又黑又瘦,穿的也是黑色的衣服,屋子也是阴森森、黑洞洞的。每当我经过那里,总是避开不敢靠近,感觉那地方“仙”气太重。

       黑仙是船寮的物品管理员,大家从厂里买柴火如刨花、锯沫、废木料等,都是由他过称收钱的。

       母亲说:黑仙结过婚,只不过结婚两天就离了。

       对此我非常好奇,便特地向母亲问个究竟,事情的原委大体是这样:很多年前,年轻的黑仙和自己心仪的一个姑娘在小溪结婚,办完婚礼一夜洞房,第二日便启航漳州。夫妻高高兴兴哼着船歌,一路真的是恩恩爱爱,甜甜蜜蜜。

       天过晌午时,累了,饿了,停泊休息吃饭。这黑仙无意间瞧见新娘的嫁妆里有一个闹钟,觉得新奇,便拿起来摆弄,把玩,结果是上发条时把发条转错方向,断了。新娘伤心极了,心疼不已,于是一气之下把黑仙赶下了船,就这样离了!

        我开始动笔写《花山溪船底人》系列文章时,脑海里浮现的就一直是造船厂的故事,我最想写,也最不知如何下笔的便是写造船厂。因为我是伴随着它的发展长大的,那厂里的许多人、许多事时常让我魂牵梦萦,我对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是最深刻的、最亲切的。因为故事太多,因为感情太深,所以竟一直无从下笔。近日因为我在翻阅《康熙平和县志》里发现一段记述嘉靖年间平和“造船”的文字,又激发了我写造船厂的使命。可写的内容非常多,篇幅有限,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事,较典型的人来写,其它就让他在我的脑海里留做孤独的回味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