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入海口最后的造船匠

 地道风物 2020-12-03

  摄影/韩克非

- 风物君语 -

古人见落叶浮于水面,

便仿照叶子的轮廓发明了船。

进入工业时代之后,

曾经数千年海上交通、

贸易历史悄然改变,

钢铁巨轮,

成为了海上交通贸易新的主导者,

而传统木船的活动空间

则缩减至一些小规模的河上渔业、旅游业,

和一些关于节庆、竞技的仪式、活动场景之中。

在今天漳州的九龙江入海口

这些造船人

成了最后的手艺人。

远溯宋朝,漳州与泉州、福州、兴化并称福建四大造船地;

明朝时,漳州已成为著名的福船制造地之一。

除官造战船外,民间商人也私造航海巨舶。

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完善,

为月港的海外贸易和东西洋航线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1 

九龙江边是他造船的地方

 郑家造船始于清末民初。20 世纪 20 年代,郑水土的祖父郑文庆从其父亲,也就是郑水土的曾祖父手上继承衣钵,创办了宗兴船厂,至今已近百年。

在郑水土师傅的家中,

保存着一份其祖父郑文庆手绘的《海澄郑氏造船图谱》。

图谱记录了多达16 种船型,

主要是帆船,

根据用途分为运输船、运肥船、 渔船、客船等 4 种,

规模从 1 丈到 3 丈不等。

如今郑师傅造船的场所,

是他向当地政府租借的临时造船地。

“因为要建设月港旅游区,

我的(宗兴)船厂在那里破破烂烂不好看,

已经没了。”

郑师傅朴实的话语中夹带着一丝无奈。

时近端午,厂内到处搁着龙舟船板亟待赶制,

以迎接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

随着钢板船的大规模普及,

木制帆船已被限制远航出海,

帆船的订单量已经锐减,

目前主要订单需求皆在龙舟。

 2 

采木成舟,说不清的手艺

造龙舟首先要选材,

一般非杉木、樟木不可,多伐自闽北武夷山的深林中。

▲ 所造龙舟越大,对树干直径和长度的要求越高。舟身主板乃杉木所制,归因于其质地软、纹理直、易加工的特点,且其木质轻便,益于划桨竞渡。摄影/郑亚裕

与杉木不同,樟木具备不规则的纵裂纹,

往往将其刨磨成具有较大弧度的船肋而不会弯折变形,

用于龙舟内部的横向支撑固定。

而呈笔直纹理的杉木,

只适合沿纹理方向进行平面刨磨加工,

难以进行与樟木类似的弧度加工。

龙舟钉造的第一步,是船底的拼接。

▲ 首先将杉树整木用电锯锯成一块块厚度相同的长板,取三块长板纵向并排,用铁钉钉连起来,构成龙舟最初的主板基底。另取两块月眉(弧度自然过渡的扇形短板,用以增加龙舟中部宽度),对称地钉连在主板中间部分的两侧,这就是郑师傅说的“两头三中间五”口诀。之后再用三到五块宽板沿龙舟首尾延伸横向拼接,整体上形成纵横之势,从而进一步加固船底。

船底拼接完工后,

需在木板缝隙间刷桐油灰以防水,

同时兼具胶合木板、巩固船身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道拼接工序都需要刷桐油灰进行预处理。

处理完船底,郑师傅开始打磨船肋横板,而后经过一番丈量,将横板等距离地钉连在船面上,从而也为龙舟选手划定了各自所站舱位。

▲ 船肋分两种:一种用杉木进行平面处理,两端锯成对称的倒角;一种用樟木进行较大弧度处理,两端倾斜角度与杉木船肋倒角角度相吻合。杉木轻而脆,樟木重而韧,两种船肋共用,一组组地并排钉连,巩固船身、保持船重适中的同时,也精准地确定了两边侧板的拼接位置。

此外,与船面贴合的船肋一侧,需左右对称地凿出三角槽或方形槽。沟槽沿拼接后的长板外部边缘排列,将被船肋隔开的舱位稍稍打通,从而可预防行进中舱位积水过多,具有纵向顺势导水之效。

▲ 给船桨抛光。摄影/郑亚裕

▲ 用刨子整修船体

做完这些,

接下来是龙舟成型至关重要的一步:

弯曲成型。

如何弯? 

弯到何等程度?

这对龙舟入水的平稳与速度,

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郑师傅首先将船身两端置于等高的长凳上,

由于重力作用,中间部分会自然弯曲下坠(下坠部分用砖石垫着,勿令直接着地)。随后,各搬巨石一到两方前后置于船面中间位置,令其保持形变。

▲ 最后,选长短不一的细木按比例立于船面纵向中轴线上(用钉子暂时加牢),拉墨轴线飞越首尾两端固定,同时灵活调整首尾两端的高度,当所有细木上端呈水平一线,且与墨轴线齐平时,即可认为是龙舟理想的曲度。

行走板两边加固细长的圆木,

让船上的人下肢有所倚重,

站稳脚跟而不至 两边摇晃。

经过这一系列的拼接捶打,

一艘龙舟就基本成型了。

我很好奇这弯曲成型方法的科学性,便问了一嘴。

郑师傅笑着说:“我也不知道,

我没读过什么书,

这些是祖传的经验,

通通印在我脑子里。” 

想必很多民间老手艺都是这样,

很难用精准的科学话语解释清楚,

手艺的学习,

只能通过对老规矩的继承和数十年实践的摸索,

这既是老手艺的美感所在,

也是其遭遇困境之处。

 3 

神形兼备,一条龙舟的立身之道

龙舟成型后,

郑师傅在船身所有拼接处刷上桐油灰,

并用小刀细细刮平,

以免灰渍妨碍原木色的美观。

随后用彩漆给龙舟上色,

再将船体里里外外刷上一遍桐油。

▲ 龙舟的色彩由红、绿、蓝、白等颜色搭配,延续了传统的装饰基调;木板缝隙间的桐油灰和船体在亮金色桐油的涂抹下浑然一体,又兼具二次防水的功效。

给龙舟“点睛”,也是大有讲究的事。

先要贴上事先准备好的“船眼”, 

在眼珠上钉三根“目周钉”,

钉根分别系有红布条,

从左至右分别代表

千里眼、顺风耳、妈祖婆,千里眼、顺风耳在前观测,

妈祖婆殿后护佑,

顺序不能改变。

不仅仅是龙舟,

传统的帆船也需遵循传统的“点睛”之道,

这代表 的是对神灵的敬意与崇拜。

“点睛”仪式也是祭拜仪式,

祭拜人须手持香炉,

绕龙舟一圈,跪拜神灵,

这是祈求神灵祛除龙舟身上的所有秽物,

保佑龙舟出水平安之意。

龙舟的钉造大功告成后,

订购的村民便会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

身着正装带领村中众多壮丁,

一块将船请回村里,

每年端午节前后,

龙海一带每个村庄都会出一艘龙舟参与竞渡。

▲ 这一传统在福建境内已延续 1000 多年。与广为人知的坐式划龙舟不同的是,龙海龙舟一律都是站式划法,这固然与龙舟舱位结构设计有关。摄影/冯木波

追溯历史原因可知,

当地先民划船挖河泥或外出打渔,

都是站立划船进行劳作生产,

加之当地崇尚武术运动的风气,

故将这种站立划船的习惯沿袭到龙舟上。

4 月底,

郑师傅受邀前往台湾修复“南台二号”。

这是一艘著名的古帆船,

对郑师傅的邀请,

从侧面反映了其造船技艺的高超。

稍显可惜的是,

这高超的技艺,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传人。

一杯自酿杨梅酒下肚,

郑师傅面色酡红而凝重。

他有四个儿子,

大儿子稍通造船技艺,

其他儿子都在开吊车。

他无法奢望儿子们也喜欢造船,

毕竟造船的寂寞与磨炼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我从小耳濡目染,

骨子里喜欢造船,

我的侄子技术还可以,

这让我欣慰,

但我已没有属于自己的船厂,

政府借的地方什么时候会收回去我也不知道,

我是无根之萍,难以安心传人。

我呢,

能够多造一天是一天,

我就是为了造给人们看,不是为了赚钱。

文 | 文耳

 摄影 | 张律堂 

本文选择《风物中国志·龙海》

🕗

你 也 许 还 想 看

 在地  帕米尔济南厦门宜昌重庆

 物产  腊肉汤包米粉鸭子江南美食

 手艺  旗袍竹编青花德化白瓷宜均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