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蟳浦“蚝壳厝”之谜破解,或源自疍民!

 鹭客社 2020-07-02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在蟳浦村,每一位簪花女人的头顶,都是一座能抚平鲸波的小小花园。

走进蟳浦,便是走进妈祖的世界,走进蚝壳厝的世界,走进簪花女人的世界,走进海洋文化无处不在的生活世界。

妈祖!蚝壳厝!簪花女人!

这三者之间,究竟拥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去年10月,我从泉州蟳浦回来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时无解,便暂时把它搁下。近日,我在系统研究疍民文化时,忽然大悟,蟳浦村的这些奇特民俗,其实就是泉州的疍民文化遗存!

首先,疍民拥有众多的海神信仰,其中,最为崇高的海神就是妈祖。学界早就有妈祖源自疍民信仰的说法。

其次,蚝壳厝,并不是泉州或者福建独有,在广东也有。这种用蚝壳装饰墙壁的风格,源自疍民,最早在用在水栏上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称疍民“惟食蠔蛎,垒壳为墙壁”。在历史上,疍民曾被分为鱼疍、蚝疍、木疍,其中,蚝疍便是专门以采蚝为生的。

最后,关于簪花。如果我们忽略“花”这种意象,直接理解为功能性的“结发髻”,便可得知其与疍民的捕捞生活有关。女性疍民为了捕捞生活方便,往往会把头发结发髻,或者用头巾与毛线包裹起来。什么是结发髻?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或者脑后。

蟳浦最有特色的,其实就是这结发髻结得太漂亮了。

蟳浦,每一位簪花女人的头顶,都是一座能抚平鲸波的小小花园。


妈祖、蚝壳厝、所有的簪花女人,三位一体,更是建构出一座无以伦比、花团锦簇的“海上花园”,在这座“海上花园”里,女性的温暖无处不在。


蟳浦女人簪花的习俗是日常性的,且在簪花的同时,身着色彩鲜艳的衣裳,这显然是一种较为华贵的装饰风格,背后或也有高度尊重女性的心理成分。


一位村民告诉我,在很久以前,女人头上簪的花,都是真实的鲜花;女人头发上簪的那根筷子似的簪子,最早是象牙制作的,现村里还珍藏着五六根象牙材质的簪子。这进一步说明了,蟳浦村人的祖先,非富即贵。



有人说,蟳浦村祖先可能和宋元时期的中亚海商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遗存下来的古代衣裳,其布料与纹饰皆与中亚族群有关,这一点还要进行证实。关于蠔壳厝上的大型蠔壳,有人认为来自非洲,有人认为来自中亚,也有人认为来自中国的北部湾。


对此,还有待确认。


然而,村里女人聚会时,那花团锦簇的情景,无论如何却让我坚信,这个村庄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传奇!


蟳浦村,其实就是一座与疍民有密切关系,且曾从事海上贸易的村庄吧。

有不同意见者,不妨留言!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鹭客社创办人,在厦门翔安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