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肥胖!

 板桥胡同37号 2020-07-02


药源性肥胖要注意。

 
在这样一个“以瘦为美”的时代,梨型身材或者苹果型身材总是困扰着我们。WHO统计显示世界上约有600万人被肥胖所困扰,39%的成年人体重超标。正在读此文的你是不是其中一员呢?


其实,肥胖除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服用一些药物也可能引起体重的增加。这些药物包括降糖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疾病药物、β受体阻断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1

糖皮质激素
 
约70%的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GC)后体重增加,因为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升高血浆胆固醇,激活皮下的脂酶,促进皮下脂肪分解而重新分布,形成如满月脸之类的向心性肥胖。此外,GC可以改变下丘脑的激酶活性而提高食欲,导致患者摄取食物增多。

GC激活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可能与体重增加有关:11β-HSD1激活可以让肝脏中产生更多内源性葡萄糖,可以让脂肪组织囤积更多脂肪。因此可以使用11β-HSD1抑制剂来改善服用GC所导致的副作用,但这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2

降糖药物

降糖药药物包括胰岛素、磺酰脲类药物等。胰岛素最常见/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人在低血糖或血糖不稳的情况下食欲更易被刺激,这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此外胰岛素可抑制脂肪、蛋白质降解,促进肝脏等部位的脂肪合成,从而出现体重增加。
 
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糖尿病所引起的体重增加在用药1个月内比较常见。磺酰脲类药物可减慢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因此这种药物导致体重增加的因素与胰岛素类似。

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更常见于注射胰岛素的给药方式,若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可以减轻胰岛素所引起的体重增加。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等抗糖尿病药物可能引起体重降低。因此建议采用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有助于限制体重的增加,甚至出现体重降低。
 
3

β受体阻断剂

β受体阻断剂类降压药种类繁多,有些药物(如美托洛尔)可在治疗期间导致体重增加4kg,因为这些β受体阻断剂可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β受体阻断剂具有抑制机体代谢的作用,可使机体能量消耗总量降低4%-9%。患有高血压的肥胖患者使用β受体阻断剂后,基础代谢率可以降低12%(与服用其他降压药的肥胖患者相比)。而服用β受体阻断剂的患者用餐后,产热减少25%。

除了影响机体的代谢水平,β受体阻断剂还可影响机体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用药后体重增加可能与其抑制脂质分解的作用直接相关。应用β受体阻断剂的患者还会出现疲劳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运动减少。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其他类型抗高血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CCB)降压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不会抑制机体代谢。
 
4

抗抑郁药

不用抗抑郁药物对体重的影响不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影响5-羟色胺的水平,而5-羟色胺(5-HT)对碳水化合物吸收有调控作用。在急性治疗时,SSRI(如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可能会使患者体重略微降低,而在长期运用中甚至可能增加患者体重。
 
另外,这些抗抑郁药也可以引起体重增加: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米氮平。但这些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较少。
 
5

抗精神疾病药物


约80%的患者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后出现体重增加,其可能的机制包括:

  • 棕色脂肪组织是机体非颤栗产热的主要来源,对维持体温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而抗精神病药物可通过抑制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生和分化来影响产热反应和能量平衡。


  •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来发挥作用,另外对组胺H1受体和5-HT2A受体也有一定的阻断作用,这些受体对体重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 抗精神病药物可与肠道菌群作用来影响体重和能量代谢。


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氯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导致体重升高,这与服用剂量和用药时间紧密相关,可通过服药第一周的体重变化来进行判断。另外女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服药后更易出现体重变化。
 
临床很多常用药可能会引起体重增加或代谢紊乱,高风险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这些药物,或者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控体重。 
 
参考文献:
[1]Verhaegen A A , Van Gaal L F . Drug-induced obesity and its metabolic consequences: a review with a focus on mechanisms and possible therapeutic options[J]. 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 2017.
[2]β-Blocker use and diabetes symptom score: results from the GEMINI study[J]. 2007, 9(3):408-417.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本文作者丨卫憬

责任编辑丨李文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