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名曲十九 旱天雷

 闹市孤猴 2020-07-02

中国乐曲  旱天雷

《旱天雷》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广东音乐

1.      乐曲简介

最早见于1921丘鹤俦所编《弦歌必读》,原是由广东音乐作曲家扬琴演奏家严公尚(严老烈)根据《三宝佛》的第二段《三汲浪》改编而成的扬琴曲,后又成为广东音乐乐曲。现有多种演奏形式。

《三汲浪》原是一首琵琶小曲,改编者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中常用的放慢加花等技法,对原曲给以新的节奏处理,并充分发挥扬琴密打竹法和善于演奏大跳音程的特长,使陈调出新声。《三汲浪》曲调平稳、低沉,改编后的《旱天雷》则活泼流畅,生机盎然,节奏欢快,乐曲的情绪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新名为《旱天雷》。

2.      扬琴曲

扬琴曲,已成为广东音乐代表性曲目。曲谱最早见于1921年丘鹤俦编《弦歌必读》。改编处理后,而使原曲调平稳、低沉的旋律风格改变为活泼流畅、充满生机的新曲,并根据乐曲新的情绪特征改名为《旱天雷》。乐曲表现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跳跃的情景。乐曲中较多运用了扬琴密打技巧和八度大跳音型,格调清新优美,为传统扬琴演奏技法和乐曲形式注入了新意。

乐曲一开始,就是热烈欢腾的锣鼓音型,中指的低音模拟了大锣的音响,大指犹如铙钹,十六分音符就像是大鼓的领奏,喜庆的气氛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在演奏力度上,前三行应是强而有力,情绪上应是热情饱满。第五行一开始就是一组繁密的十六分音符,力度由弱到强,就像是人们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无限喜悦之情,真切而又感人。此后,喧闹的锣鼓节奏和表现人们喜悦心情的音型交织在一起,犹如隆隆的雷声由天际滚滚而来,酣畅淋漓,情绪热烈。这里快速十六分音符的演奏要注意颗粒性,同时也要表现出轻盈和跳跃,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表现出乐曲欢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3. 琵琶曲

琵琶曲《旱天雷》演奏技巧上运用了揉弦、扫弦、半轮、勾轮和装饰音等指法,乐曲的速度较快,二级学生一般达不到这个速度。因此,演奏时要求学生把每个音弹清楚,音色弹干净,不能拖泥带水,到处碰弦、错音,待学生能够完整、连贯地演
  奏金曲之后,再做一些音乐上的处理。把表情记号都做出来,如重音、渐强、渐弱等,以达到音乐形象的完美,泛音的技巧要加深巩固,要求学生找好泛音点,按准弹清。
  扫弦。扫弦指法在《旱天雷》中初次出现,扫弦时,右手经过四条线的动作要快,四条弦的声音要整齐,让四条弦同时震动,发出有力而有弹性的声音。初学扫弦时,切忌动作过大,要使小臂与手腕相结合,食指要立住,扫下去时声音要集中、有爆发点,要在刹那间把臂、腕、指的力量有机结合,在瞬间爆发出来。扫弦时,既让四条线充分震动,又不能爆,触弦不可过深,否则容易把指甲卡在弦里面,扫弦的动作要领是:快、齐、浅。
  勾轮。勾轮指法是在乐曲最后一小节,大指先勾第四弦,然后紧接着轮一弦,注意勾和轮之间不能留缝隙,要不留痕迹地完成装饰音轮指。
  节奏。这首乐曲中的节奏很有特点,也是演奏的难点,乐曲第一行最后一小节、第四行的两小节、第五行的三小节中的附点音符和切分音、附点上的半轮,既不能提前出现,又要紧凑、清楚地在时值内完成,不能耽误下一个音的正常弹出。学生应先把握好节奏后,再将的指法加进去演奏。其次把握好重音,有助于节奏的准确,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二拍第一个音,即附点八分音符和第三拍的后半拍。另外,上下两段衔接处附点上的半轮,既不能提前,又必须在半拍内完成,要和下一小节的音紧密连接。

4.      钢琴曲

作品背景

《旱天雷》是1959年改编创作的一首钢琴曲,是由广东著名音乐家严老烈先生的《旱天雷》改编两次而成。严老烈改编成的扬琴曲《旱天雷》运用了冒头等加花的手法,将乐曲进行扩充,旋律强劲、活跃,表现了人们久旱逢雨的愉快心情。陈培勋在广东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大胆添加了钢琴演奏技巧元素,使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旋律上都增加了新的内涵。

《旱天雷》是广东音乐钢琴曲中最为短小精悍的一首,大量运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等不和谐和弦,精心地刻画了一幅极具感染力的惊雷图画。《旱天雷》以景抒情,运用了大量音程的跳跃,旋律流畅欢快,情绪热烈,寓意了清末革命爆发如同惊雷般使人意志昂扬、发愤图强的特殊韵味。

曲式结构

《旱天雷》原为严老烈根据粤剧《三汲浪》改编的扬琴曲,只有14个小节,虽然结构短小,但环环相扣,采用了传统的合头换尾、鱼咬尾等写法发展而成。陈培勋改编的《旱天雷》虽然保留了原曲基本的旋律框架,却把原来的曲式发展为62小节,将原来的二部曲式扩充发展为A+B+B1的三部式曲式结构。

A中,陈培勋延用了严老烈原曲112小节的旋律,连续用了三个八度的下行跳进,切分节奏的灵活运用是本段的特色亮点。

B段部分虽然是A段的变奏,但作者并没有直接使用传统的润饰变奏,而是汲取了主题旋律的韵律,这就使得B段虽是A的变奏却又找不出A的旋律,这就使得作品虽经过大幅度改编拉伸仍体现着原来主题的浓浓韵味。

而从B段的后半段开始,直至B段结束,陈培勋使用了华彩乐句,运用了大小二度、大小七度、增四度的重叠的不协和和弦及变和弦,模仿了民族乐器扬琴的音色,从而产生了近似于雷声轰鸣的音响效果,使乐曲更具感染力。

乐曲B1段对B段的创造发挥更为大力大胆,分为两个乐句,A1句运用了强弱的明显对比,将乐曲一次次地推向小高潮,A2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坚定有力的跳音及五连音、六连音的主和弦分解音型的连续跑动,营造出一种辉煌、震撼的音乐效果,而且,在第58-60小节处却又回到严老烈的《旱天雷》主题第13-14小节,这就使得对原曲的保持更加完整。

乙凡、商、徵、羽是广东音乐中最常见的调式,《旱天雷》就采用了乙凡调式来创作旋律、配置和声,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小七度和弦,而且《旱天雷》在调式上又运用了六声B羽调式,这就使得乐曲瞬间形成了极具魅力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

《旱天雷》就是陈培勋标题音乐的代表力作之一,我们从这个题目就可以感受到凹凸有序的画面感和激烈而欣喜的心情。陈培勋改编创作的《旱天雷》虽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却时刻透露着人们欢悦的心情,整首曲调明快、活泼,极具广东音乐特色,而且大量大音程的跳动,也极具对音乐主题的渲染。

《旱天雷》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品的风格特色,保留着浓郁的广东韵味,而且也使《旱天雷》的音域更宽、更具有音乐润感和跳跃的动感,这也使《旱天雷》更有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和张力,更易使《旱天雷》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开来。

《旱天雷》中他不仅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合头换尾、鱼咬尾的手法,而且还采用了广东音乐中冒头、加花、迭尾这些独特的旋法和惯用语汇,这种加花变奏的手法用装饰音把旋律装饰起来,使作品更为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