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上脘穴的作用与好处 治疗腹胀、消化不良、打嗝、呕吐等。上脘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图解上脘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上脘穴位位置图】 【上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的中点处,再向上量1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图①)。 【穴位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穴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穴名解说】; 上脘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上管。别名胃脘。属任脉。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别名: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注】;上脘、中脘、下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脘、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按摩上脘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胃脘疼痛、反胃、胃胀、打嗝、消化不良、腹胀、呕吐、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等。 【作用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上脘穴配丰隆穴治纳呆;配天枢穴、中脘穴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上脘穴配内关、足三里治胃痛、呕吐。(《针灸学》) 上脘穴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针灸大成》) 上脘穴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腧穴学》) 上脘穴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玉龙经》) 上脘穴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文献摘要】; 《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手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方法】;直刺1-1.5寸。可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经络穴位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只是根据我的理解从新编了一下!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本文章只为中老年人对穴位位置的简单了解,以利更好的学习玩拿各种健身球、瑜珈球等。愿大家合理掌握,以利健康长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