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善良和恐惧,都有可能害了它

 hercules028 2020-07-03

过去的三个星期,每个星期都不断有各种各样“救助动物”的案例发生。而这个星期类似案例达到高峰——仅仅今天,已经是一个星期之内连续第三天看到类似事件了。

千言万语,简单汇总是这么两句话:

1.     如果遇到兽类幼崽,别管,快走;

2.    让野生动物“野下去”,你的善良和恐惧,都有可能害它失去生命。

遇到哺乳动物幼崽,应该怎么办?

最近的两个星期,在上海的各个区域好像都在发生同一件事情——今年四月出生的幼貉出来探索世界了!幼年动物既对于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又缺乏经验,因此往往做出冒冒失失的举动,一下闯到各个小区居民的房前屋后,甚至直接光天化日的出现在了地铁站、超市这些地方。

下面这些截图,都来自一些善良的市民:

其实上面的场景是非常常见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出于好心,看到幼崽在那里没人管,怕冻着怕饿着或者怕下雨淋着。所以提供食物,抱一抱,甚至带回家养几天,看起来都是在帮助这些可怜的小动物。

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恰恰相反

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是:上面这些场景中,往往是善良的市民当着幼崽妈妈的面,抢走了人家的孩子。当我们发现有一只“落单”幼崽的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尽管幼崽冒冒失失跑远了一点,但是它的妈妈就在不远地方灌丛中或者小树林里面


绝大多数情况下,妈妈就守在幼貉、幼兔、幼刺猬、幼松鼠、幼鼬不远的地方|图片:武亦乾

如果没有人类的接近,那么妈妈忍无可忍之后,会冲过来把孩子拉走推走,甚至还会用它们的方法“呵斥”一番。但是看到人类的靠近,妈妈只能先悄悄躲藏起来。

如果这个时候简单认为幼仔没人管需要我们的帮助,那基本上,我们在它妈妈的眼皮底下抢走了她的孩子

比如这只冒冒失失闯到我们车前的猪獾幼崽,就被妈妈一把拽走了。但当时如果下车“救幼崽”,故事将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图片:王放

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是,我们可能在小区的犄角旮旯散步,或者郊游登山的时候发现兽类鸟类幼崽藏在石缝或者草丛间。那么其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它们做窝喜欢选择的地方,不需要大惊小怪,只是我们运气好而已,并非它们急需我们的帮助。

如果发现幼崽的位置确实蹊跷,实在觉得担心(前面好心的女士,就是发现幼貉在地铁站旁边),那么请确定一下幼崽精神良好、体型丰满就可以了,明天可以再来看下。当然去的路上要格外留意,如果发现亲兽的存在,放心离开就可以了,如果亲兽仍然不在,再看下幼崽如果依然精神良好、体型丰满,证明它们有妈妈喂着呢,就可以安心离开了。

这是一个观察野生动物的正确姿势:不干扰、不惊扰|拍摄:王昕彦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所有的查看过程,都不要接触动物,不要接触窝,野生动物对气味非常敏感,如果人接触了幼崽,不排除亲兽回来杀死幼崽或者放弃喂养的可能性,所以,一定不要动手,其实人站在窝边上已经给动物留下很多信息了,亲兽也很可能会因此把幼崽转移,等你再去的时候已经人去楼空,其实这相当于你已经捣乱了

所以总结一下这种情况下的解决方案:别管;实在非要管,请给城市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打电话

抱回来之后,幼崽的一万种死法

好的野生动物救护者,实在是太少太少了。认识的区区几个人,我心里都是敬仰和感激。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就有靠谱的动物救助中心和员工,这非常难得|图片见水印

一旦把动物抱回来,更大的可能是:

1.幼崽有可能因为个人不知道怎么照顾而死。

2.送到救助部门之后由于不知道怎么照顾而死。

3.遇到会照顾的人,这人休息周末,幼崽死去。

4.喝了牛奶拉稀死去。

......

78.因为忘了取暖着凉死去,毕竟没有人能像妈妈那样每天用怀抱给它们温暖。

79.因为取暖忘了关暖气死去,毕竟体温调节是双向的,而电器不是。

......

119.有可能因为营养不均衡死去,毕竟人类能提供的食物数量相当有限。

......

......

总之在人养的情况下有各种死去的方法,然后如果成功养大,还有可能:

......

134.即便长大,还有可能跟人太亲近而无法放归,大自然永远失去了这几只野生动物。

......

735.尝试放归野外,但是由于在圈养条件下没有亲兽教会它们寻找食物之类的生存技巧,而非常有可能在野外饿死冻死。

......

......

9527.有可能因为没有学习过躲避天敌或者接触同类的方式而在野外被攻击或者不被同伴接受甚至攻击而死去。

......

不一一列举它们的一万种死法了。最想说的话是,当它们被抱回家的时候,几乎相当于已经死了。即便活下来,重新回到野外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如果它们当时是一窝丰衣足食只是刚好被人看到了的宝宝,抱回家这个决定对于它们的命运就是晴天霹雳。

而作为对比,只有亲兽会知道自己一天应该喂几次孩子,懂得如何清洁孩子的眼耳口鼻甚至肛门,保证孩子顺利长大。并且亲兽可以捕猎丰富的食物,教会孩子捕猎的技巧、繁殖求偶的能力……

所以别抱——当它们被抱回家的时候,几乎相当于已经死了


城市之中的野生动物已经不再可怕了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那些富有攻击性、行动容易失控的野生动物,已经逐渐远离了城市;而剩下的动物,特别是兽类,都变得越来越随和又羞怯。以上海为例,连狗獾这样有一定保护家域习惯,对于栖息地挑剔一些的动物,数量和分布都显著下降。而这些天高频出现的貉,实在是敏感、机警而又害羞。


城市动物对于城市生活存在大量主动适应|图片:王放

我们在不少小区和公园追踪过貉:在河湖众多的区域它们捞鱼摸虾,在丘陵灌丛的场所,它们掘土掏蚯蚓。而在小区中,它们也会和流浪猫相对和平的一起享用猫粮。为了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之中繁衍生息,它们掌握了一大堆变身能力,而变身能力的背后是它们在栖息地、捕食行为、消化能力等各个方面对于环境极强的适应性。

伴随这样适应性一起的变化,也包括了攻击性下降、领域性降低、性格更加温和

城市之中的黄鼠狼也是一个样子,它们变得越来越满怀好奇心,甚至对于人类是否有威胁这件事情,都产生了惊人的洞察力。

这只生活在复旦大学校园之中的黄鼠狼,先是迅速判断我对于它是否构成威胁|拍摄:王放


感觉没有威胁之后,城市黄鼠狼开始踏踏实实捕猎|拍摄:王放

上世纪快速扩张的城市化过后,一些城市开始了生态恢复的历程,更多的环城绿带,绿岛和森林公园被建造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野生动物重新回到了城市,为城市提供了更健康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这些动物的身上,很可能出现了攻击性下降、领域性降低、性格更加温和这些城市化特征......用最简单的话讲,目前这个阶段,中国城市之中的野生动物不可怕。这个时候,如果因为不了解而去驱赶,甚至毒杀和伤害城市野生动物,既违法、也危险。


半岁大幼貉学习内容有过马路、躲鼠药、城中捕猎|拍摄:王放

在我们长期的城市野生动物观察中,我们的观感是,城市野生动物不仅不可怕,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为人类提供着某种生态屏障

——比如有刺猬存在的草坪,总会少一些害虫泛滥成灾的风险;有猫头鹰的城市,鼠类会得到一定控制;池塘里如果有丰富的本地鱼类,它们会吃掉蚊子的幼虫孑孓,夏季池边就不会被大片的蚊虫包围……

所以过分的善良和恐惧都可能害了城市野生动物和城市生态,就让它们继续野下去吧。


千言万语汇成的两句话

1.     幼崽外出闯荡,如果遇到,别管,快走;

2.     让野生动物继续野下去,不必要的善良和恐惧,都可能害了它。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