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复陶中学工作的那些岁月(范俊英)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复陶中学工作的岁月

文  范俊英

复陶中学初中八九级三十年同学聚会在贵州赤水风景区举行。

这次师生聚会内容丰富安排紧凑考虑周到,在师生心目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美好的记忆。

承担这次同学聚会的邓卫远,邓勇等同学辛苦了!

三十年来,学生们的发展,他们各自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参加的老师感到无比的高兴。

我参加了这次聚会,同学们对老师的盛情作为老师的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十年过去了,时间的久远,师生们集聚在一起就有了聊不完的话题,有说不尽的师生情谊,有谈不完的趣味乐事,有回忆不完的陈年旧事……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的学习,老师忘我的工作更勾起了我在复陶中学工作的思绪,打开了我尘封多年的心底记忆,有了提笔的冲动……

复陶中学初八九级三十年同学聚会在贵州赤水酒店门前师生合影


我在复陶中学前后工作了十一年。我从一九七九到一九九零年期间,从初一到初三上过三个年级来回,当了两年校长。

复陶中学形成于文革期间,在哪有小学就有初中的年代,中学遍地都有。开始中学是两年制,可能是受学制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影响。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初中改为三年制,我到复陶中学开始上三年制的教材。初中数学两年制时没有二次函数和二次曲线,三年制增加了。

八十年代初的复陶中学实际上是一个戴帽初中,无非规模比较大一些,每个年级有两个班,由复陶小学校长统管,当时的复陶中小学校有十二个小学班,有六个初中班,在农村学校中规模是比较大的。解放前这里曾经是地下党活动的场所,中共地下党曾以复陶为中心区委,领导过周边赤水河北岸的地下斗争。复陶也是周边地区文化代表的缩影。中小学分开管理是八五年左右才开始。也就是中学是一套领导班子,小学是一套领导班子。当时操场厕所等都是共用的。

参加聚会的老师,从左到右分别是:物理杨晓春老师、语文曹茂辉老师、卫生范俊英老师、化学丁远奇老师、数学黄发书老师

我七九年调到复陶中学,当时学校的条件是比较差的,复陶校园内有一幢一楼一底上下两层的砖瓦房共四间教室,还有两幢砖瓦房共八间教室,其余校舍和教师住房都是木板瓦房,这些木板瓦房都是解放前修的。学校没有围墙,四面八方都有路从校园内穿过,由于是瓦房,哪怕每年一次的瓦房翻盖,但瓦房难免被调皮的娃儿甩石头打坏,有时在教室上课,遇上下雨房漏,教室里的学生会戴着斗笠上课。教室的地下也是坑坑洼洼,扫地时只要把纸张等大的碍眼的东西捡了就行了,地是扫不干净的。有时课桌不稳用石头或纸壳垫稳。

我当班主任后,利用暑期组织学生买了石灰,学生从家里背来煤灰,挖了泥土,重新把教室的地下打平,当时称为三合土地面。打三合土地面,三种材料的比例要恰当,基本按1:1:1的比例。先用水把三种材料搅拌,水不能太多,太多了会影响地面质量。搅合好了以后均匀铺平地面,然后用木制砍刀使劲砍向地面,一是使材料充分溶合,二是使混合材料在地面紧紧粘在一起,再用木制金板儿把地面捶平。用金板儿捶地面要反复多次,前后十天左右,遇到地面裂口要浇水再用金板儿使劲捶裂口地面迫使裂口融合。

自从打好地面,地好扫了,课桌安放也平稳了,走进教室心情都要舒服些。

复陶中小学八六年左右部分校园,从左到右分别是初中教学楼,小学教室,教师住宿(解放前修的木材板壁房)小学教室


我七九年到复陶中学后上两个班数学并当班主任,到八二年毕业时,这两个班考上中师中专四人,学生赵云辉升考数学一百分(满分),考上当年最好的中等专业学校成都邮电校。八二年大村区所有初中升学学科评估,我教的数学得全区第一名。

复陶有初中班历史以来,八一年考上一个中师,而八二年考上四个。当年考上中师中专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不亚于现在考上一个重点大学,2019年古蔺高考重本人数几百人,而当年中师中专全县最多不会超过200人。在当时的大村区范围内,一个戴帽初中班考上四个中师中专生是一件有影响的事情,学校也借此机会向有关部门争取了资金,修起了后来称为初中楼的钢筋混凝土砖墙顶上盖瓦的上下两楼,共八间教室,也可以说复陶学校有了钢筋混凝土房。后来中小学分家后,中学就在这幢所谓的钢筋混凝土楼,八间教室中的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仪器室广播室等。

初中楼八二年冬开始修建,八四年秋开始使用的。


复陶初中八九级毕业留影

学生搬进了钢筋混凝土教室,但由于当时资金不到位,导致教室没有玻璃窗,二楼教室没有安上天花板。夏天在教室里通风凉快,但到冬天师生就难受了。冬天的窗子用塑料薄膜用钉子钉上,但瓦风从瓦缝中灌下来,坐在教室里边学生衣服穿得少的真的冷得难受和可怜。

初中教学楼,八七年暑期拍的相片,这就是初中八九级学习的地方

如果遇上负责的班主任会用高梁杆等物当天花板放在楼栔上,遮挡瓦风,不负责的班主任就见之任之,不了了之,当然这些与学校这个"大环境"有关。所谓大环境是指当时学校领导集团内部分裂,时间大致两年多三年,学校领导的精力不是用在管理上,而是用在互相指责互相拆台上,导致学校管理混乱,混乱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发生肢体冲突的程度。八四年底,当时教育局局长冯乃由亲自带队,教育局各部门抽人来复陶学校搞调查研究,解剖学校管理问题,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什么上纲上线问题,倒是学校的管理把教师思想搞乱了,教师思想有问题,最终导致教学出不了好成绩,真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从八三年到八八年复陶中学初三毕业班没有学生考上中师中专,每年成绩好的学生离正式上线也差不了多少分,这些差不了多少分的学生第二年跑到其他学校,第二年这些学生考上中师中专走了。当时有人曾幽默地说,复陶中学专门生产毛坯子,再由其他学校过细加工,产品就出来了。

师生聚会期间主持晚会的学生文忠信和杨丽

我也处在这种环境中,但我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我也不参与领导长领导短的议论,学校安排的工作我努力去完成,包括各种师生活动。业余时间我玩120海欧牌相机,我能自己拍照,自己在暗室中冲洗胶卷冲洗黑白相片。八五年开始流行彩色相片,我到北京旅游时买了专门的卡子安在120相机内,然后装上135胶卷,拍照后拿到彩色洗馆去洗,彩色相片自己是洗不出来的。

八七年在寝室的自拍相片

在离学校几里地的地方一一黄毛洞山上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演习

在暗室里两次曝光洗出的相片当时自称为艺术照

用遮挡相机镜头的办法两次对焦拍出的相片

八八年八月有关部门任命我为复陶中学校长主持学校工作,我惶恐有余信心不足,按常理是先当教导主任再当校长才是水到渠成,而现在是一上马就当校长并主持工作,加之复陶中学在人们心目中口碑已经大不如前,我能改变复陶中学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吗?我只有硬着头皮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了。好的是我对学校情况熟悉,职工间关系融恰,相信大家会支持我。

操场上进行《有,没有》的演示表演

改变复陶中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这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要突出这个重点就是毕业班要能考上中师中专,一好遮百丑,只要有学生考上中师中专一切都好说。

自七七年恢复高考以后,农村农民的孩子要走出农村要跳出"农门",只有读书这条唯一的路。除了读书以外,农家子弟哪怕要出去远离家乡的都只有去当兵,但政策规定兵役年限到了以后仍然回农村,因为你是农村户口。

八十年代来说大部分农村都比较穷,有的连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能说农村的孩子到县城去读高中考大学了。所以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这短短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古蔺教育界竞争到白热化程度是初中生考中师中专的竞争。




曾经在复陶中学工作过的老师,在看了学生晏云波写的文章《情洒黔北……》后,在文章留言栏的留言

我开始履行校长工作的第一步是搞调查研究,并把调查研究的总体情况在校务会上征求校务会成员意见,最后形成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并逐条落实写出《校历》,第一学月干什么,第一学月的第一个周干什么,一周内星期几干什么,开展什么活动,重点是什么等等写在纸上,按时按质去检查督促力争完成。

赤水大瀑布前师生合影


八八年开校,新的考试规定又出台,从初八九级开始毕业生考试要考新增学科《生理卫生》,参加中师中专升学考试的学生必须上预选线取得资格才能参加升考,缺了一个学科连预选线都上不去。本来要考上中师中专都难,现在又增加了难度。

复陶中学属于戴帽初中,教师人数只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更谈不上有《生理卫生》专业老师,万般无奈之下,我只能改行去上《生理卫生》。

全新的学科加上对该学科一窍不通的我,难度可想而知,我当时想除正规中学有专业老师外,其他戴帽初中也和复陶初中一样没有专业老师,这样一想心里似乎得到一些安慰,也就是有一点儿阿Q精神在激励我。

八九年开校不久二郎镇复陶办事处的最高行政领导丁思国书记到复陶中学慰问复陶中学老师,从右到左丁思国书记,小学雷启祥校长,范俊英,小学黄兴培主任,中学明方顶主任。

从背后的墙上可看出学校工作记录本等。

阿Q精神要有,实干精神才是主要的。我拿出小时看精品小说的精神把《生理卫生》这本书花时间逐字逐句读了两三个来回,对全书的概况在脑海里形成了初步印象,便于在讲前面的内容时为后面的知识识作好一些铺垫,使知识的连贯性更强,学生记忆起来更有逻辑性。

为了更好的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凡教育主管部门通知的学科培训,我都抽出时间去参加,一年内我参加了两次,一次是在皇华中学,一次是在蔺阳中学。皇华中学是听老师讲课,蔺阳中学是看李西国老师解剖狗,了解内脏结构分布情况等。

在五中培训期间我参观了蔺阳中学的仪器室,看到了人体心脏,消化系统等人体石膏模型,我想这就是正规中学与戴帽初中的区别,我们仅仅只有几张残缺的挂图。

宾馆侧边瀑布前师生合影

三十年前没有电脑,连电脑二字都没有听说过,当时只知道有计算机,老师备课工具就是钢笔,铁笔加钢板。

用钢笔备课写教案。铁笔在钢板上刻写蜡纸,用蜡纸印出学生要用的资料。

在钢板上刻蜡纸是一个技术活,刻重了印不了几张资料就坏了,刻轻了又印不出资料来。

铁笔和钢板好像一对伙伴,谁也离不开谁。未住校的老师,用包包把钢板和蜡笔带着走,一有时间就开始刻。有时在办公室里,只听见铁笔在钢板上游走的沙沙声,好像是游走着音符在发出声音。由于复陶当年都是木板房,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走在操场都能听到木板房里传出的钢铁间碰撞的声音,是那么的清脆悦耳,又是那么的感动人,这是老师还在为学生刻写蜡纸为教好学生而工作着。如果不负责任的老师,完全用不着这么辛苦,他们是怀着对学生的一片赤诚在默默无闻的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学生在前进的道路。

"为了孩子们能多考几分,为了孩子们能有个好未来,我苦点累点算什么呢?”这是老师们的口头禅。

老师的对工作的负责实际上也是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初三年级的老师,当年复习资料完全靠老师自己拟订,自己用铁笔刻出资料,自己复印再发给每一个学生。不是像现在用钱就可以到市场上去选用去买。

用铁笔刻蜡纸不知是哪个年代发明的,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电脑打印代替了铁笔和钢板的作用,铁笔和钢板的历史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哪铁笔与钢板的碰撞声却永远有留在我的记忆里,就好像发生在昨天。

土城红军长征纪念馆门前师生合影

复陶中学由于属于小学戴帽初中,条件比较差,到八八年秋开校教室没有玻璃窗,二楼没有天花板,坐在教室里往上一看几根楼契和瓦片映入眼帘。如果坐在教室里坐久了动脑久了,为了神经系统得到休息而换一种简单不大动脑筋的办法,数数头顶上的瓦片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下胫脖的酸痛感。

参观瀑布忽见彩虹

不知咋的,当校长以后,每当我走进看见瓦片的教室时,心里就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受,也许是角色和责任感使然,看在眼里是急在心里。复陶属于高寒地带,复陶的冬天是很冷的,加之有些学生家里比较穷,衣服穿得都比较少,坐在教室里瓦风倒灌进教室,如同坐在寒冷的露天坝一样,往年我在教室上课时已经领教了。

当年学校的经济相当困难,但不解决瓦风倒灌问题是失职,是不负责,对不起农家子弟。

买木料花钱太多,不可能走这条路。只能找相应的替代品。找什么替代品最好,要经济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当时来讲最好的是簚蓆这种材料。到哪个地方去买簚蓆,到处去打听,古蔺县城没有,贵州习水县城也没有,复陶中学与这两个县城最近。

八十年代末对当时二郎镇来讲,交通信息都相当闭塞,信息源最好的还要算郎酒厂,特别是哪些到外面拉东西进出的师傅们,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一些。

土城青杠坡纪念塔前师生合影

当年郎酒厂的货物运进运出都是通过隆昌火车站,外面的货物酒瓶纸箱等待火车运到隆昌火车站后,郎酒厂再派汽车运回郎酒厂,郎酒厂的酒运到隆昌火车站再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当年郎酒厂开汽车师傅我有亲戚有同学有兄弟在里边,如范有英张启友雷辉能等。就是通过这一渠道了解了隆昌有这种簚蓆。

隆昌在交通还不发达的八十年代算是一个小小的交通枢纽,至少对古蔺来说是这样的,各种货物在哪里囤积,又根据各地所需把货物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知道隆昌有簚蓆后,我随同学雷辉能一同前往隆昌,购买运回。

三十年后又给八九级新三班讲话

初三班班主任杨晓春老师讲话内容忆三十年前校园生活

聚会晚会上晏云波、王利叶两同学表演的诗朗诵

郎酒厂的汽车到隆昌每次都是装货去,运货回来,为了节省开支,学校需用的簚蓆分几次运回来,无非是每次少运,不占酒厂装货物的汽车车箱空间。

三十多年了,但我还清楚的记得前往隆昌买篾蓆的经历,我与雷辉能同学前往隆昌,到隆昌后他去弃货和装货,货装好后又开车到我买蓆子地方装货。

当年从二郎经复陶(郎太公路九四年通车)到古蔺到泸州到隆昌,几百公里,路况不好,公路上行车速度慢且又不好走,早从二郎出发,很晚才到隆昌。第二天下货装货又是好几个地方,装好货后到江门住宿。


聚会期间表演《旗袍秀》的学生合影

郎酒厂当年派车出去拉货运货,时间是规定了的,超时要按有关规定处理。为了赶时间我们在返回二郎的路上在江门住宿。江门当时条件比较差,我和雷辉能同学当天又很疲倦,吃了晚饭就休息了。待睡觉不久蚊子叮咬活活把我们咬醒,身上起了很多疙瘩,痒得难受。我们醒了后找来蚊香用火点燃。那时的蚊香是手工制作的,每一根蚊香像中指头粗细,长度四十厘米左右,能烧八小时左右,点燃后烟雾很大,对驱蚊很有效果。

土城水世界门前师生合影

我们早晨从江门出发到叙永时,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叙永正东到箭竹的路上有一地方路段塌方,至少要第二天上午才能通车,在无奈的情况下,我们只有绕道从摩尼到白沙再回古蔺回二郎,比原定的时间推迟了几小时,好的是安全到达。

相聚三十年情谊记心间

可以说簚蓆的买回解决了我当校长以来心里纠结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冬天学生坐在教室里不会像往年冬天那么冷了,学生在学习上可以更安心一些。虽然纠结的时间不长,但必竟是一种心疾,心疾解决了我能更好的把精力时间用在学校管理和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上。


土城古镇门前师生合影

说一千道一万抓好学校管理,来年能有学生考上中师中专才是硬道理。

我是严格按学校制订的《校历》也可以说学校工作计划来开展学校工作。因工作计划是大家经过讨论研究决定的。

初三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考虑,每次考试以后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存在问题和怎样去解决问题。学科上的问题学科老师去解决,学生思想波动等问题班主任去解决。当时两个班班主任对班级工作也很负责,他们分别是杨晓春和陈应矜,一个教物理,一个教政史。


聚会晚会时师生合影

作为既是校长又是初三科任老师的我,从学生进校到学生离开学校之前,除了吃饭时间外都基本在初中这幢楼上,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办公室,时刻关注着师生作息情况。

复陶两个戴帽初中班,从专业老师,仪器设备,生源等与正规中学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但升学考试却是同一把尺子,没有达到分数线,哪怕差半分都不行。更为严峻的是复陶已经几年没有考上中师中专了,加上上一届分数考得好的学生都朝好一些学校去读了。有些特别好的学校可以不夸张的说他们的老师不认真都不会出现考不上中师中专的情况,因为这些特好的学校集中了全县好的应届生和往届生。这些特好的学校每年考上三二十个中师中专,其中往届生占半数以上。这些学校的初三毕业班有专门的复习班,复习班人数达到八九十人。

复陶初八九级学生在我写的文章《同学情》留言栏的留言,聚会期间才知道是某学生所写

这些复习班的学生实际上是浪费了学校资源,也可以说占了应届生的便宜,有的复读生可以说连续读了好几个初三,直到考上中师中专为止。

为什么说浪费学校资源?因为每年给古蔺的中师人数计划是确定了的,反正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这些初三毕业了的学生又重读初三,考不起又再读初三……难道不是浪费资源吗!这种资源的浪费在古蔺这块贫困的土地上持续了十多年,同时也影响了古蔺的高考十多年,因为好的学生都去读中师中专了。直至到九十年代的九四年县有关部门出政策出钱出粮,要求全县初三期末成绩考得好的全县排名前一百名学生必须到县城读高中考大学,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才得到了一定的扼止,也为九七年古蔺高考突破一百大关打下了基础。

古蔺有正规中学十多间,戴帽初中几十间,每年中师中专录取人数不超过两百人,好的学校一年就考上几十人。对于复陶戴帽初中班这种可以说在夹缝中生存的学校来讲能考上中师中专,哪怕是一个我认为老师们都努力了。我八八年当校长,希望八九年能有突破,不光头了就是一个转机。

天道酬勤,复陶中学八九年中师中专硬上线五人,其中有两个学生就是复陶街上的。

复陶中学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

复陶中学终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好的学生再不会转走直至到九十年代停招中师中专为止。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感谢当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们!

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感谢当年在哪种艰苦环境下刻苦努力的莘莘学子!

有个朋友曾开玩笑对我说:"你的运气真好,到复陶上第一个初三就考得好,在复陶一当校长也考得好"。我也凑趣地对这个朋友说,你知道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吗,你能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我作为老师,对学生是热爱的;作为校长,对学校工作是负责的,这才是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