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三年》(续)

 斐言乱语 2023-02-14 发布于湖北

初中三年》(

    在村里的小学念书时,我根本不知道我的成绩如何,不管我如何的贪玩,绝对掉不出前五名,因为我们一个年级只有三到四名学生,当然前三名也就是倒数三四名。上了完小和初中,班级的人数一下多了很多,母亲担心我成绩跟不上,怕被留级,还苦口婆心的劝导我要好好学习。直到上了初中,母亲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我的总分排名在全班第二名,全年级近四百名学生中排第四名,成绩还算过得去。在中小学阶段,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老师某门课教的好,学生就爱学习,成绩也自然就考的好。对一名老师来说,教学能力和治学态度同样重要,前几年我兼职了两个大学的校外指导老师,讲授了两本专业课程,我也是以这两条要求我的。但是对于一个农村中学来说,德才兼备的老师是少之又少。我上学的那个时候,文革期间下放的知识分子做老师的基本都全部回城,不少的老师也许都没有上过师范,还有的老师是接父辈的班进了学校,当然还有很大基数的民办老师,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现在回想下,我能从农村中学考取大学,最起码有一半的课程靠的是自学,阴差阳错,在职场中,对一个人来说,最根本的能力是学习力,也就是自学能力。

    现在的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基本上要靠家长监督,但我的学习,父母从来没有监督过,也监督不了,一个方面是父母基本上没有上过学,没有监督的能力,另一方面父母整日忙于农活,也没有闲暇监督。每到周末回家,父亲总派给我各种农活,基本上都是积攒了一周的伙计,每到周末我总背着书包回家,周一的时候,我在原封不动的把书包背到学校。也许是因为如此,让我深知学习是为了我自己,我要对自己负责,我知道我要走出农村,必须靠读书。

    80年代末,考大学在那个时代是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目标,一个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基本上算是凤毛麟角,祖辈烧了高香的结果,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考大学。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最务实的还是考取初中专,或者考取中师,先端上铁饭碗再说,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们村里有几个年长的人,为了考取大学,不惜复读五六年,甚至八年抗战的都有,但被幸运之神选中的基本上很少。如果没有考取,都已经二十五六岁,婚期也错过了。那个时候,学校里有不少学生,主动留级去冲击中专,有的学生甚至初中上了六年,但结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尽如人意。初三那年,我听取了父亲的意见,报考了中师,但复试差六分没有被录取。那个时候上中专中师是工费的,当然也可以选择自费,但父母不愿意,也无力承担这部分钱,我没有选择复读,也没有选择自费,后来上了高中。那年县城的重点中学从我们初中招收了十名学生,其中只有一名是应届生,其他的都是往届的复读生。

    说到学习,自学当然很重要,但是老师(导师)也异常的重要。中考过后的中专复试前,有大概一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那个时候正是夏收最忙的时候(这段在以往的文章有记述),那个时候我们大概十五六岁,在农家都是好劳力了,家人没有让我们参加劳动,让我们在学校复习,饮食就在镇上解决,但学校没有安排任何一名老师指导。等到考试完后,我们相互对答案,很多做错的地方,只要老师稍微点拨下就不会做错,但是人生却没有如果。初中毕业,对于考大学,我依然感觉到很缥缈。当时我们有同学选择自费上了中师,如今她在地级市做一名中学老师,高中三年毕业,我幸运地考上了外省的一所二本院校(这是后话),因为不同的选择,各自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然我不能说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比同学去从教更好,但是由于这个选择,我接触到的世界相对更广阔一些罢了。

    现在回想久远的往事,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收之东隅,失之桑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数,当然也没有必要去后悔任何一个选择,因为人生中充斥着各种的不确定性,后悔也没有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应干的每一件事情。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让我知道您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