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落叶,总要归根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落叶,总要归根

作者 周正琴

午后,送走了学生,一个人坐在阳台。窗外,四月的阳光正好,栀子花正在开放,微风中,一缕缕淡淡的香味飘进窗户。风中也翻飞着几张树叶,慢慢地,慢慢地落到了树下。
拿起一本《唐诗宋词元曲》,随手轻轻打开,印入眼帘的是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向东遥望家乡,路是那么漫长,伤心的泪水流淌不尽,把衣袖都沾湿了。骑马赶路时正好碰上进京的使者,因为没有纸笔,只好托使者把平安的口信捎给家乡的亲人,报个平安。”此诗读来,在远离故乡的诗人岑参心中,满满的,都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愫,是对故乡故人的思念和牵挂。自古以来,乡愁始终伴随远方的游子,始终牵引游子关注家乡的一事一物。正如我姑姑,刚刚看到公众平台《古蔺同乡会》发出一篇文章,说是“古蔺龙山发现百年巨藤,有水桶粗……”,姑姑就赶快转发给我了,这源于姑姑对龙山的思念。
姑姑周光淑,是五十年代末龙山上街的青春女子,女大十八一朵花,那时候姑姑正当芳龄。姑姑是我大爷爷的第二个女儿,常常和我互通消息,视频见面。聊天中,姑姑多数是回忆我们的家乡,回忆自己的人生,回忆和姑父蒋修齐执手偕老的往事。
据姑姑说,姑父蒋修齐是龙山吉星的人,是家中独子。姑父高大帅气,能吃苦耐劳。姑父幼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没有母爱的童年生活是艰难的,但姑父愣是在那艰难的生活中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奋斗敢拼敢闯有担当的男人  。姑父是经媒人介绍走进姑姑生活的。五十年代末,姑父从军,去了部队。在六二年的时候,也就是姑父快要转业的时候,一天,姑父在媒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姑姑家里。初次见面,两人彼此感觉不错,交往了一年左右。到了六三年,在姑父一再催促下,两人结婚了。
婚后不久,姑父转业安置,留在了新疆,姑姑也留在了那里。生活虽然清苦一点,但过得还算幸福平稳。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正当我国基本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姑父参加了文化大革命活动。不久,姑父被关进去了,只留下身怀六甲的姑姑一个人在那异乡孤苦伶仃却又坚强地生活。姑姑之所以坚持留在那里,原因是姑父。姑姑姑父是远离故乡去那里打拼的夫妻,姑姑想要让丈夫知道,牛棚外面有他怀孕的妻子在等他回家,姑姑要给姑父生的希望,要在那里等姑父出来。
一年多后,在姑姑多方奔走下,姑父出来了。从牛棚出来的姑父,又继续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为人生流了不少汗。姑姑也一直陪伴在姑父身边,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就在几十年人生风雨中,姑姑姑父养育了两儿两女。中途,姑姑姑父也曾省吃俭用,常常省下钱回老家看望双方父母,走访老家的父老乡亲。曾经,大概是父母们固执成性,也因为父母们习惯了老家的生活方式,姑姑姑父想要把老人接去新疆养老的心愿一直没有完成,姑姑姑父也明白落叶归根的道理,尊重了父母们的选择,只是,让姑姑姑父感觉欠下父母养育之恩。毕竟,“父母在,不远行。”

姑姑与姑父


随着年岁增加,姑姑姑父越来越懂得了父母不肯去新疆养老的缘由,对父母的歉疚之情越来越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愈来愈浓厚了,就像那飘飞的落叶总想飞到根土一样。 
就在姑父七十多岁回老家给父母扫墓的时候,姑父也请人为自己和姑姑做了一个墓地,就在父母坟冢旁边。姑父是重情重义的人,心想,父母生前没有得到自己的照顾和陪伴,死后也要把自己葬在父母旁边,完成自己的心愿,日夜守候父母。
去年,八十多岁的姑父,由于糖尿病病情加重,离开了人世。临终前,姑父再三嘱咐家人,一定把自己骨灰送回老家,葬到之前修好的墓地里。如今姑父的骨灰已经送回老家,入土为安了。
姑父刚去世的时候,姑姑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那段时间里,每一次视频见到的姑姑,还没张口,已经泪流满面。听着那哽哽咽咽的述说,我的心里真为姑姑捏一把汗。毕竟,姑姑也是近八十的人了。所幸,经多次开导,加上表弟妹们的悉心陪伴,姑姑终于又坚强地挺了过来。
 前不久,一次视频中,姑姑提到了到龙山养老的想法。姑姑也说,有些遗憾,想进养老院,但龙山养老院是政府办的,只收孤寡老人,姑姑的条件进不了龙山养老院。我想,姑姑想要回老家养老,这是人之常情,龙山也应该会另外还有养老院出现,毕竟目前国情来看,养老院行业应该会继续深入发展的。
就像白云眷恋蓝天,落叶离不开根土,晚年的姑姑姑父也一直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因为他们热爱那一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热爱那里的父老乡亲。但愿姑父在天堂早日和父母团聚,但愿姑姑几年后能顺利回到龙山养老吧。
——文字 周正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