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星”50年——新中国航天事业回眸

 龙泉清溪 2020-07-03

白杨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浩渺太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连问苍天172个问题,遂成《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度?”“天何所香,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他对于日月星辰的安排、岁时昼夜的运转、天体各星座和地球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疑问。

今年424日的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称为“天问一号”。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之后,又向着更加遥远的火星出发了。

“东方红一号”升空

50年前的42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为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58517,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首颗人造卫星项目被国家列为1958年头号重点科研任务,代号“581,钱学森受命担任“581”项目组组长。那时我国科研条件十分有限,白手起家举步维艰。

1965,中央批准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计划在1970年至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当年10,全国顶尖科学家齐聚北京友谊宾馆,经过长达42天的激烈讨论,确定了研制卫星的基本方案,方案被凝练成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上得去”,指火箭发射成功,并把卫星送入既定轨道;“抓得住”,指地面观测站能够对卫星进行实时跟踪测量,“听得到”,是指卫星能够在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并被地面接收;“看得见”,指在地面上能用肉眼看到卫星。科研人员群策群力攻克了道道难关,终于实现了既定目标。

“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后续航天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神舟五号”飞天

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明初叫陶成道的人,因朱元璋封他为“万户”官,后人称其为万户。据史书记载,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天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

卫星是无人航天器。制造载人航天器是更高层次的发展,难度也加大了。由于载人航天器可以由航天员直接操作,大大扩展了航天器的功能和用途,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20031015,“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入太空,他成了浩瀚太空迎来的第一位中国访客。杨利伟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我向舷窗外看去,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宇宙第一次在我的面前露出了真实的面容,黑色的深空、明亮的天体、蓝色的地球,在我的印象中,没有任何一幅图画能够比得上这么神奇艳丽的景象。”“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飞天愿望,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此后,神舟系列飞船又多次成功探测太空。

探月的“嫦娥工程”

月亮里有着中国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家园,各种情愫都可寄托于一轮明月而抒怀:张九龄望月怀远,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乡的杜甫,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羁旅漂泊的张若虚,于月光朗照的春夜江边,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终极追问。更不用说丹桂飘香的中秋赏月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里共婵娟”—同一个仰望的动作,表达着中国人揭开月亮神秘面纱的不朽冲动。

1969716下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着陆月球,首次实现人类登陆月球。从此,全球掀起了一轮月球探测高潮。“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搞?”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他都微笑反问道:“别的国家生产汽车,我们是不是就不用生产了?别国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我们的科学家还要不要研究?”航天专家孙家栋说,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2004,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分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1024“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2020年“嫦娥五号”计划启程,将在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嫦娥七

号”的目标是模拟载人登月,我们实现千年奔月的梦想,已计日程功。

改造“第二家园”的火星探测

2013,荷兰一家名为“火星一号”的组织宣布,2023,他们将从志愿者中海选出两男两女四名地球人,四人将搭乘载人宇宙飞船前往火星,成为“红色星球”的第一批地球移民。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这是一次单程太空旅行,也就是说“有去无回”。如果项目进行顺利,那么火星将于2025年迎来第一批登陆的人类。火星和地球同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可谓兄弟姊妹。火星到地球的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虽然距离地球如此遥远,古人却很早就发现了火星。古希腊人把火星看作战神阿瑞斯,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星”,这是由于火星呈红色,荧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征着火,它的亮度常有变化,令人迷惑。火星被认为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2020,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即将升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随之开启。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对火星探测做出了大胆设想:相信通过人类的智慧和长期努力,火星完全能被改造为生机盎然的“小地球”,再现“青山绿水”,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地球—一火星”将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姐妹共同体”。

为何发射这么多颗卫星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从筚路蓝缕到星辰大海,探索浩瀚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止。2019,在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发射卫星数量位列世界第二

研制人造卫星对我们国家具有什么意义?先听听航天专家叶培建怎么说吧。上世纪80年代,在日内瓦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各国知识产权的展台上,美国人展出的是一块月球岩石,苏联人展出的是第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国展出的是一个景泰蓝花瓶。当时来到这里参观的中国青年学者叶培建被深深震撼了。在今天,创新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说,卫星直接应用于国防或服务于国防,也能造福国计民生,如在通讯、气象、救灾、物流交通、医疗以及电子商务、移动在线教育等许多方面大显身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末形,何回由考之?”成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回答屈原关于宇宙起源的“天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