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在苏州的回声

 苏迷 2020-07-03
《姑苏晚报》
2020-06-06 

  李志娟

  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方家大儒的演讲就更难得而珍贵。苏州有幸,曾有如许多的大师人物到苏州各学校授课与讲演。

  民国时期的苏州教育在全国教育界享誉盛名,各类公办、私立学校林立,名师云集,人才辈出。校园风气开化,思想空前自由,学校校刊作为教师、学生宣传思想的阵地,各骋才华的舞台,备受师生重视。学生们的作品有散文、诗歌,体裁各异;教师们的论作,涉及文史哲,数理化,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在一定程度上,校刊就是学校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

  校刊中也会刊载各种名人演讲录,多是学校聘请当时各界名流来校宣讲,有论时政,有讲学问,或剖析社会问题,或研究教育心理,有关于青年成长的劝告,有关于家国前途的忧思,不一而足。这些演讲作品,都在教育引导青少年,为更好的人生而努力向上,时隔多年后,仍有鲜活的生命力。

  名人演讲中谈到最多的莫过于教育课题,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如何更好掌握各类学科知识,克服青年自身惰性,展现青年人朝气蓬勃之气,如何在毕业后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蔡元培谈选择职业,着重讲了两点:其一、就业为的“尽义务”,不应该专注酬报的丰厚与否;其二、学生在学校里,不可一刻放松”,万事都要“自己细心考察,才能免日后懊悔。江问渔先生也向青年人倡议“多尽义务,少享权利”,这样才可以“提高文化,增进幸福”。他还劝诫青年人,做“人要从谋生做起,谋生要从做人做起”,“做人在前,谋生在后”。

  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方家大儒的演讲就更难得而珍贵。苏州有幸,曾有如许多的大师人物到苏州各学校授课与讲演,张一麐、蔡元培、章太炎、金松岑、欧阳予倩、竺可桢、胡适、陶行知、赵元任、顾颉刚、洪深、胡焕庸、杨人楩等等,学界泰山北斗级人物,都曾来苏讲学。他们之所以选择到苏州讲演,离不开苏州深厚的人文底蕴,苏州彼时教育的繁荣。章太炎晚年在苏州主持国学讲习会,他的弟子诸祖耿就录有几篇演讲,或许今日读来不免艰深,但于当年的青年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研读的书目,我们也能一窥当年的学术研究情形。顾颉刚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对苏州有深情,他几次来苏演讲,讲中国的学术,讲苏州的历史文化,深望苏州青年人能够努力求学、求真务实,为复兴苏州的文化做出贡献。

  本书收录这些演讲作品大半发表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摆在全体国人面前的只有一件事,挽救民族危亡、抵抗日寇侵略。时光久远,当我们再次回望那个年代,校刊作品中弥漫着家国兴亡感,忧国忧民情,名人演讲也都在呼吁民众,唤醒青年学生,不做缩头乌龟,起来抗争,出来做事,为民族、为国家,尽自己的力。胡焕庸说,解决东北问题,只有自己国民觉悟,总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努力一分,才能有一分的成功。杨卫玉建议国民实行这五不:不屈服、不依赖、不苟且、不畏葸、不萎靡,养成大丈夫的气概,救国救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学生是民族、国家的未来,更应该担当民族大义,把重任扛在肩上。

  既是演讲,自然是口语化的表达,不同于正式的书面文字,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也许会拉杂着闲扯,也许会跑题,严谨性上略有缺失,个别言谈也易流于通俗,但这不影响本书的阅读。阅读此书,就像听一位亲切的老者对面而谈,或和缓,或急切,从文白夹杂的表达中,回望近百年前的历史,回到当时语境,理解过去,珍惜现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