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兰博2000 2020-07-04

1934年9月26日,一场透雨把江西兴国县鼎龙乡排上村浇得一片泥泞。在村口的一间破旧的院落里,正房里端坐着村里的长辈,院子中聚满了后生老表们,一场不同寻常的仪式开始了。刘椿儒、刘树儒两兄弟抬进了一副棺材放在厅堂里,双双跪倒在母亲(张氏)面前。泪流满面地说:'妈,共产党是穷人的大救星。现在我们要参军跟队伍转移,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若是生病了,觉得不行了,就自己爬到棺材里去吧!'听闻此言,全体村民无不流泪动容。

十多天后,两兄弟跟随红八军团出发长征,就再也没能回来。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兴国乡村

1934年10月在红一方面军开始踏上长征路时,总人数为8.6万余人。而这8.6万人中就包括在长征出发前,在5、6、7三个月内紧急'扩红'5万人。兴国,在80%的青壮年都已参加红军的情况下,仅在5至6月就'扩红'5000余人;9月,又再次响应中央扩红紧急号召,动员1600余人当红军。这一年,兴国共有8400多人加入了中央红军。其中,补充红三军团兵力就有5000多人,加入红八军团有2000多人。

在扩红运动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情景在兴国屡见不鲜。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少共国际师队伍(很多兴国藉战士)

为了保障红军的军需物资,特别是军粮供给,兴国人民勒紧裤带,节衣缩食,将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红军手中。

当年6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号召,紧急动员苏区群众借谷24万担,支援红军。兴国人民共借出谷子20291担,大大超过12000担的任务;7月,中共中央再次号召群众借谷60万担,兴国全县又一次借出51000余担,超出任务1000多担。从6月到9月,兴国供给军粮占全苏区58万多担的1/8,排在全苏区最前列,受到中央政府嘉奖。

1934年春,中央苏区号召全苏区节省经费80万元,捐助红军军费。兴国群众首先响应,节省经费34万余元,是中央苏区节省数额最大的县。9月12日,在瑞金开会的兴国消费合作社代表积极捐助红军军费,领头认捐4.5万元,几乎占去会议捐助总数15万元的1/3。为了帮助红军,兴国县妇女还于1934年7月间发起剪发运动,将头发上装饰品售卖或捐赠给红军以作军费。全县妇女捐赠银器22万两。

红军突围转移前,兴国妇女为了不使一个红军战士赤足长征,日夜突击为红军捐送50万双布草鞋,大批军需用品以及毛衣、被毯等。老圩村的村民还紧急编制了一万顶竹笠,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红军笠'。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兴国乡村

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是许多鲜活的故事——

在借谷运动中,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主动自带饭菜办公,不吃公家伙食。江西省苏维埃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家中背米去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吃,不要公家发伙食费。

兴国不少农家以红薯和野菜补食,同时,手持剪刀'剪黄',去田里选择半成熟的谷穗,用来充饥和供应红军。地方政府人员更是两个月内每人每天只吃二两粮,以红薯和野菜补食。就这样,节省出来的粮食,解决了红军作战部队3万人的粮食。

兴国真正做到了'要人出人,要粮出粮,要物出物,要钱出钱',将慷慨无私的品格展现到了极致。

长征有多个出发地,兴国,是主要出发地。中央红军一、五、八军团的7个师,约5万人都是从兴国最后撤出战场,踏上长征路的。在参加长征的8万余人中,兴国子弟兵就占3万余人。

离开兴国城时,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召集杨成武、赖传珠、王集成等三名团政委,一同面朝悬有'模范兴国'匾额的城南门庄严肃立,脱帽致敬。高举拳头宣誓:模范之城,我们红军一定会打回来!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当主力红军长征后,兴国独立三团和几十支游击队继续与敌人作战,坚持游击战争,拖住敌人兵力,掩护红军转移。

'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是红军将士用生命铺就的,也洒满了兴国儿女的热血。兴国子弟兵在长征路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兴国子弟达12038名,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达47人。兴国子弟兵的身影总会出现在险峻厄要之地、千钧一发之时,几乎长征的每个关键战役兴国子弟兵都发挥了重大作用,立下了战功。

1934年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向国民党军在信丰、于都边界一线构筑的第一道封锁线发起突然攻击。红三军团担任全军的右路先锋,经过半天激战,红三军团率先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午后2点,由5000兴国子弟组成的兴国模范师(红六师)第十六团一举攻占了韩坊。下午,兴国模范师另二个团乘胜追击,攻占了固陂,并前出到砰石,掩护中央纵队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

11月4日,兴国模范师和红五师在汝城南面的天马山、大来圩、官路下一线,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为全军打开了通道。

11月8日,红三军团以兴国模范师两个团配合红五师,直插湖南宜章县城,准备打破国民党军精心构筑的第三道封锁线。9日,军团部命令红五师攻击良田,警戒彬州方向的敌人,掩护兴国模范师攻击宜章城。兴国模范师和两个迫击炮连带一门山炮,向宜章城前进。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湘南山区

11月10日,兴国模范师以十六团为先锋,冒着大雨,在距宜章15公里的白石渡击溃200多人的民团的阻击,乘胜追击直抵宜章城下。当晚,宜章守敌弃城而逃,宜章城被解放。兴国模范师为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立下了首功,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兴国子弟兵为此役做出了巨大牺牲。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开始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最残酷的湘江大战爆发。从11月28日开始到12月1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纵队的右翼掩护任务,在湘江东岸的新圩、界首与敌血战4天,硬是顶住了桂系军队的无数次进攻。1日中午,中央纵队渡过湘江,江东只留下红三军团六师(兴国模范师)十八团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接应红八军团等尚未过江的部队。他们在江东陷入了广西军阀八个整编师的重重包围。第十八团在陈家背被敌人3个师包围,血战一天,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湘江之战,兴国模范师伤亡过半。

而比兴国模范师的状况还要糟的是红八军团,全军团1.1万余人,大部分为兴国籍战士。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兴国模范师的重要兵源提供地 兴国少先队

长征出发时,红八军团担任全军的右后翼,掩护军委第一纵队前进。越过三道封锁线进入湖南后,红八军团变为左后翼,一度还担任了全军的后卫。

在江东阻敌的第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处在周浑元和白崇禧钳形夹攻之中。兴国籍开国将军温玉成时任红八军团二十一师六十二团政委,他回忆说,红八军团赶到湘江边的凤凰嘴渡口,敌机向红军队伍扫射、轰炸。敌机刚飞走,追来的敌军突破八军团后卫,向凤凰嘴渡口冲来,军团首长亲自率领军直属队向敌人发起冲锋,将敌军击退。这时,又一批敌机飞来猛烈轰炸,疯狂扫射渡江的红军战士,正在涉渡的红军战士成批的倒下,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随后,从新圩追来的桂军突破红八军团后卫,又向渡口冲来,用大炮和重机枪向渡口轰击。红八军团费了很大力气才将敌人打退,冲过湘江。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湘江

红八军团从苏区出发时有一万余人,打得只剩下1200多人了,损失极其惨重。据凤凰嘴当地的老百姓说,战斗过后,他们在江边掩埋了三天的烈士尸体,而更多的阵亡将士则沉没在江底。

而大部分由兴国藉青年组成的少共际师在湘江战役中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主力渡过湘江后,由一万多名平均年龄18岁的青年组成的少共国际师并未渡江,他们奉命以一个团直扑湘江东岸,全州东南的鲁塘圩,配合红5军团佯攻以牵制全州敌人,另外两个团则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构筑阵地抗击敌人4个团的追击,保卫湘江界首渡口,掩护主力渡过湘江。集结在全州和桂林两地的敌人,也正沿着湘江西岸向'少共国际师'逼来,企图抢占湘江渡口,拦腰截断红军。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师政委肖华向全师宣布:'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少共国际师政委 17岁的肖华(中)和战友们

红军火力弱、弹药缺、兵力少,且历来长于野战,阵地防御无疑对红军极为不利。战斗打响后,敌人的飞机一批又一批飞来,反复向'少共国际师'阵地轰炸和俯冲扫射。阵地上,敌人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排着密集的队形不断地向'少共国际师'发出冲锋,'少共国际师'战士也只能眼睁睁地等到敌人靠近,再用刺刀、手榴弹和敌人近战,由此导致损失十分惨重。但为了掩护主力过湘江,少共国际师进行了整整5天的阵地防御战,用鲜血换来了每一分每一秒,一直坚持到主力部队过江。

12月1日下午,天色快昏黑的时候。少共国际师已经面临被敌人切断的危险。于是全师赶快收缩兵力,跑步渡河。红一军团领导见形势危急,为防万一,派兵重渡湘江接应少共国际师过江。肖华和彭绍辉率领大家渡江后,发现还有一个团没有过来,于是二人又率部分战士杀了回去。此时,没有过来那个团的1800多人,正在临近凤凰嘴渡口的一块小高地上激战。他们原来已经赶到了渡口,可是敌湘军已经赶到,他们来不及构筑阵地,便在副团长许开基指挥下,展开了阻击战。虽连续打退湘军两次较大规模的进攻,但少共国际师的伤亡也很大。许开基和相当部分营、连级干部尽数牺牲,只余下1500多人,好在彭绍辉和肖华的及时救援,才使这个团脱险,但绝大多数指战员已经牺牲。

湘江战役中,少共国际师虽拼死完成了任务,但伤亡惨重,仅剩下2700余人。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少共国际师排球队

渡过湘江后,红三军团红六师(兴国模范师)被缩编为独立团。'少共国际师'第四十三团编入了红一师,第四十四团和四十五团编入了红二师,师属连队充实到了红一军团直属部队。红八军团的番号也从红军队伍中彻底消失了。大批兴国儿女将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留在了湘江,也留在了共和国的史册里。

在随后的长征路上,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兴国藉勇士总是冲锋在前,立下奇功。

突破乌江天险——杨上堃抢渡当勇士,王义祥神炮炸敌堡,黄朝天激流架浮桥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抵达湘黔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抢渡乌江天险,向敌人最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一军团红四团一营二连担任抢渡先锋。杨上堃(兴国江背镇华坪村人,曾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一就是这只英雄连队的连长。

1935年元月4日,在第一次抢渡失败后,杨上堃和16名战友在船筏工兵和炮兵的掩护下,乘坐一只小木船摇摇摆摆、迎着急风大浪前进,靠近了对岸,抢渡终于成功。接着一营过江迅速占领了北岸的制高地。突然,敌人的预备队向一营压了过来,一营且战且退,被敌人强大的炮火逼到了江边,在这紧急关头,陈光师长命令炮兵坚决把向一营压过来的敌人打回去。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抢渡乌江

王义祥(兴国县城岗乡榔槎村人),红一军团二四团炮兵连炮兵班长。他和排长、连长三个人用仅有的三颗炮弹,分别瞄准对岸敌人的三座碉堡。 '砰!砰!砰!'三声巨响,顷刻间敌人三座碉堡被炸得粉碎,随后其他轻重武器一齐开火,英勇的红军战士在炮火的掩护下,乘着早已准备的竹筏、渡船奋勇冲上对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很快把守敌消灭,为红军主力强渡乌江天险开辟了通道。

战后,中央军委给予署名表彰和嘉奖。杨上堃等十七勇士英名由此传播。

而在1935年9月攻占腊子口的战斗中,杨上堃又再立新功。

1935年9月15日黄昏,红四团到达甘肃境内后,接到命令,三日之内夺取天险腊子口,为全军打通向甘南的通道。

红二连连长杨上堃立即率全连连夜起程,急行军200里到达腊子口。腊子口地形险要,沿江两旁的山头,仿佛神工鬼斧劈开似的,腊子口前沿两山之间横架一座木桥。当地民谣说:'人过腊子口,象过老虎口。'山腰和桥头布满了地堡,构成交叉火力网,封锁着桥头和山隘口。国民党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在木桥和山口之间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固守。

经过缜密侦察,红军终于发现敌人的弱点:一是敌人的炮楼没有顶盖;二是口子上敌人兵力集中正面,两侧因为高山入云设防薄弱,山顶上没有发现敌人。

四团决定,由政委杨成武指挥,用一个连从正面进攻,夺取木桥,猛攻隘口。王开湘团长率杨上堃二连、毛振华三连、侦察连和通信主任潘锋带信号组,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敌人的侧后奇袭敌人,达到全歼守敌、占领隘口的目的。

当天晚上发起进攻,负责攻击木桥的二营六连几次猛攻都没有成功。敌人死守桥头堡,从右岸石壁上倾泻下来的手榴弹,在桥头堡50米内构成一片火力网,攻桥的部队始终难以接近桥头。与此同时,负责从右岸峭壁间迂回敌人侧后的两个连勇士们渡过腊子河,来到悬崖绝壁下。这时苗族小战士'云贵川',自告奋勇,徒手攀上了悬崖并放下长绳,引导杨上堃和二连战士们一个个爬了上去。

总攻开始了,战士们勇猛地跳下岩层,从天而降,奇袭敌人。攻桥头的六连也开始了第六次进攻。两面夹攻,敌人狼狈逃窜。9月17日凌晨,红四团占领了天险腊子口,红军得以顺利进军甘南。

1935年3月下旬,红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毛泽东决意取道云南、北上四川。为了调动滇军离开云南,保障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中央红军前锋作出进逼贵阳的态势。

4月10日,在红军调出滇军取得成功之后,红一军团六团受命进军昆明,进一步调动滇军回防昆明,为红军主力抢渡金沙江创造机会。红六团兴国藉政委邓飞和团长朱水秋率全团人马扬旗呐喊,以一天行程120余里的速度向云南曲靖急进,在攻占马龙城后,继续马不停蹄快速向昆明挺进。

4月29日,红六团到达昆明附近,'云南王'龙云叫苦不迭,在向蒋介石告急求援的同时,将鲁道源部及滇军孙渡纵队从金沙江方向调回昆明,金沙江防线顿时形同虚设,红军主力则乘机渡过了金沙江。而此时,邓飞与朱水秋他们距皎平渡还有400余里,红六团立即启程,两天之内日夜追赶,部队每天行程180华里,终于在9日上午10时前如期抵达皎平渡南岸。毛泽东亲自在金沙江皎平渡迎接红二师,并指示过江后依然要红二师当先锋。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金沙江渡口

中央红军终于胜利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境内,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

1935年5月,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为了顺利通过彝民区,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的肖华(兴国县潋江镇人,曾任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奉命带一个精干的工作团,由一名'司通(翻译)'引路,作为部队先遣队,马不停蹄地向彝族聚居的大凉山走去。

由于历代汉族统治者对彝民兄弟残酷的掠夺和镇压,彝民兄弟不仅生活极度贫困,而且从父辈那里承袭了对汉人的极端仇视。当肖华一行来到彝民区时,从山头上涌出二、三百彝民。他们竟然把军团工兵连战士的架桥器材、装备统统抢光,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也被扒了下来。

肖华命令战士们,谁也不许开枪,一定要遵守民族政策!然后,转身对着彝民兄弟,诚恳地说:'老乡们,不要误会!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我们只是路过这里,去打国民党反动派,打日本帝国主义……'

肖华乘机和小叶丹的四叔拉起了家常,说明了红军此行的目的,为了表示诚意,我们刘司令愿意和你们的头领结为兄弟。彝民重义气,一听说红军的司令愿意和他们结为兄弟,这是看得起他们,脸色顿时柔和了许多。肖华随即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一支手枪和几条步枪,送给了小叶丹的四叔。见了枪,小叶丹四叔绷紧的脸一下子张开了,指着身边的黑骡子说:'穷山僻壤,也没什么好东西可以答谢,这匹骡子脚力好,请代送给刘司令!'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图左为肖华

于是,便有了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头人小叶丹喝血酒,拜天地,结为异姓兄弟的动人佳话。同时,红军协助彝民组建了以小叶丹为首的'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在苦难深重的大凉山腹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5年5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来到大渡河畔。当时红军的处境十分险恶:后有周浑元、薛岳、吴奇伟等数十万大军追赶,前有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部扼守着大渡河所有渡口。将介石曾狂言要让我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为了粉碎敌人借天险消灭红军的企图,红军必须强渡大渡河。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担负渡河先遣团,丁振愈(兴国县社富乡桂江村人,曾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时任一团一营二连一排副排长。

5月24日上午,在安顺场,由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二排排长丁振愈,三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克表,战士曾其祥等18名勇士组成了渡河突击队,熊尚林被任命为队长。十八个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个手榴弹,还有作业工具。

上午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分成两批,熊尚林带领丁振愈等7人率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18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熊尚林、丁振愈所乘船刚冲出激流,一梭子弹突然扫到船上,船底被打穿,丁振愈脱下衣服把堵住了漏洞,和船夫一起拼命地划船,船一下撞在大礁石上,丁振愈和两个战士紧跟着跳下水中,用手推,用肩抵,使船绕过了礁石。

靠近对岸了,丁振愈不顾敌人疯狂的射击,首先和连长熊尚林站起来跳上岸去,丁振愈手提机关枪跃马当先向敌人猛烈地射击,经过一阵激烈的冲杀,把冲下来的敌人杀回去了,渡河队员趁机猛追,占领了两个碉堡。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局面。

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后,由于木船太少,大部队一时难以全部过江。于是,毛泽东和朱德命令河右岸的部队沿江北上,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位于泸定城边,是川康要道,长百余米,宽2﹒8米,红军到达之前,敌军早已把百余米的泸定桥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严密封锁着泸定桥桥面。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兴国模范师(油画)

受命夺桥的红4团和干部团在一个天主堂里,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夺桥誓师大会',当时,陈美福(兴国县社富乡人,曾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正在中央警卫团任连长,经过逐一挑选,由二连连长廖大珠为队长,22名勇士组成了夺桥突击队,陈美福榜上有名。

27日下午四时,团长黄开湘下达了夺桥命令,全团司号员同时吹起了冲锋号,百余挺轻重机枪、迫击炮,一齐猛烈开火,大渡河畔,地动山摇,杀声震天。22名夺桥勇士,每人手持冲锋枪,背插大刀,腰缠手榴弹,像离弦的箭,向对岸猛冲过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陈美福紧紧抓住铁索,凭着双手双脚,一伸一缩,像猿猴一样攀爬着。尽管桥下是湍急的江水,四周是敌人密集的枪弹,手上磨破了血泡,鲜血淋漓,可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奋勇前行。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陈美福纵身跃起,向火墙扑了过去,抽出背上的大刀,一声吼叫,对着敌人一阵猛劈。22个勇士冲进泸定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军长征故事系列(十)   兴国:一个让共和国不能忘却的地方

陈美福将军

飞夺泸定桥的成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大渡河南岸歼灭我红军主力的黄粱美梦。

长征,是铺满了血与火的路程,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八十年前,兴国举全县之力支援红军长征,兴国人民苌弘碧血,毁家纾难。长征中,兴国籍红军战士用革命理想,激发起百折不挠的意志;用信念,凝聚成一往无前的精神,用生命写就人间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