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法厉无边 2020-07-04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一字益甫,号悲庵、梅庵、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举人,官江西南城等县知县。学问文章,根底深厚。书画篆刻,皆第一流。曾主纂《江西通志》,编刊《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遗著有《悲盦居士文存》、《悲庵居士诗》、《国朝汉学师承续记》、《补寰宇访碑录》、《二金蝶堂印谱》。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之前我们在介绍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时,曾提到印学一个重要的理论——印从书出。此理论由邓石如起,而至吴熙载已经为印坛所重视、推崇。比吴熙载年轻30岁的赵之谦,更是此理论的拥护者,且比之更进一步,形成了印学另一重要理论——印外求印。

印从书出最核心的观点是以自身极具个人风格的篆书入印,形成极具个人风格的印风,所以个人在篆书上的造诣是篆刻印风形成的重要基础。赵之谦之篆书,全用邓石如法,且融入个人的特色,更显侧媚多姿。但是在篆刻之上,却不专治某一派,印谱中有摹拟浙派的,也有取法邓、巴的。

在其所治“钜鹿魏氏”白文印边款中言:

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将浙派的丁敬、黄易、蒋仁、陈鸿寿和徽派的邓石如、巴慰祖、胡唐并举在一起,可见其对两派都无所轩轾。赵之谦对自身的篆刻自负不浅,才有其印学理念与同时代的吴熙载、黄士陵等多有争论,也是这样的各自争鸣,也才使得清末的印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也看到除了对印从书出的理念的认同外,其印风亦是融诸家所长。

邓石如用秦、汉篆法入印,赵之谦则更扩大范围,取资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金石文字。资料的源泉亦是越来越丰富,笔法、字法、章法的变化也越来越新异,终于推陈出新,自成一家面目。在其致秦勉锄书中曾说:

弟在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

壬戌是同治元年,既公元1862年,赵之谦年三十四岁。在其所治“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白文印边款中言:

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

自成一家出自自己之口,似乎有狂妄之嫌,但是后世却少有微词,显然印坛是认为此言并无夸大之处。赵之谦的时代,金石学盛极一时,参考资料众多,且比之前代更容易获得。吸收精华,充实创作,赵之谦由此条件,更有此才华。其后百余年至今日,我国及周边国家印学界学习其体制的接踵而起,由此可见一斑。

吴熙载长赵之谦三十岁,而赵之谦长黄士陵二十一岁,三人先后而起。吴熙载、赵之谦两家不约而同地发展邓派印学之后,印坛学者无不抛弃旧法,竞效新体。按实际来看,吴熙载纯从邓石如,而赵之谦师兼徽、浙两宗,不以邓派自居。但是从其印学核心来看,其主要精神还是原本邓氏。

当然这个核心便是——印从书出。其时邓石如所创清篆,对其时习篆之人影响甚深,可谓邓石如之后,习篆之人,皆从之。而篆书作为篆刻的基础中的基础,其影响之深不言而喻。虽然赵之谦本人不认同其是邓派之人,这也与邓派未有明确的传承,只是从印而学习有关。但是邓石如所开拓发展的印从书出,吴熙载、赵之谦皆是之后有大成就者。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赵之谦的篆书: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我们可以稍微比较一下其篆书与邓石如、吴熙载篆书的异同。相同的是邓石如清篆风格的笔法,特别是隶书笔法入篆,其丰厚雄健的线条。不同的地方则是笔画起收的不同,笔画线条的不同,以及其中所蕴的笔墨意蕴的不同风格,邓石如之后的篆刻已经渐渐完全摆脱摹印的风格,而是以自身的篆书风格为基础。

我们再来看看赵之谦的姓名字号印,其中既有极具其个人篆书风格的印作,亦有秦汉印风格的作品,但是与邓石如之前,特别是明代的名家印作不同的是其中的个人印风的体现,而不是古风的蕴涵。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这是一方连珠印,白文印是姓名印,朱文印是字号印。白文印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许多浙派的元素,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粘连,藏巧于拙,整体的印风颇得浙派的神韵。而朱文字号印“悲翁”,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章法的运用,大面积的留空,二字横向笔画的联系,字间粘连的巧妙,字与边框粘连的自然,边框残破的浑然沧桑。但是两印的最大的共同就是其篆书意蕴的体现,更加的以篆书为主,而不是摹临秦汉印风韵。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姓名印:赵之谦印

此类朱文印,特别是此印的篆书风格,是赵之谦印风中最具“印从书出”风格的代表。入印文字的篆法,得其篆书书法的神韵,很有其个人的特色,亦是其时印风的体现,更多的融入自身的篆书,而不是一味追求秦、汉古印的风韵。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姓名印:赵之谦印

虽然是同样的赵之谦印四字,同样的以自身篆书风格特征入印,但是我们可以比较之前的一方姓名印。拙巧的不同意蕴,残破使用的不同追求,都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前一印的刀法更加的粗犷,后一印则更加的平滑圆润,特别是在弯折的细节的处理上,以及笔画的连接处。但是即使如此,亦是更多的保留了雕琢感,未过多追求纤巧,使得印面更加的浑厚,虽是朱文印,但是未见纤巧之失。赵之谦与黄士陵关于残破的处理是有过争论的,但是从此印的残破处理来看,我们感觉似乎残破的使用得当会使印风更具神韵。

我们再来看几方赵之谦的姓名字号印,亦可以从中体悟下赵之谦印作中所融入范围的则扩大,取资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金石文字。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清代篆刻家赵之谦篆刻讲堂一百五十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