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兰博2000 2020-07-04

艺术作品昭示着人类对自然的记录,表现了作者所崇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种感官的审美,源于生存的本能,但又不止于本能。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大大改变了中国精神与艺术的发展曲线,自此各种表现生命、思想,描述生存状态的艺术形式开始蓬勃发展。

1300年前的唐朝,中国开始进入了文化艺术兴盛时期,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早了600年。自原始文化在中国萌芽,音乐、舞蹈、吟诵、图腾随着祭祀而成为最初的文化形式,各代君王都励精图治推崇艺术的发展,或崇尚礼乐,或喜好诗词歌赋,其自身也都是文化的传播者。书法、绘画、诗歌是主流的表现形式,却有很多人不曾想到还有一门传统的中国文化形式也深深扎根在其中,那就是中国茶道。自艺术发展伊始,茶便与文人之间结下了密不可分,又相互包容的关系,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书法、绘画、诗歌相赖相生,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茶,随着文人内心主观意识的逐渐形成,不再仅是杯中的饮品,茶有了更多自己的专有含义。茶,拆字可为:人在草木间,有人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处世之道,有人认为是茶精行俭德的精神体现,有人认为是和静清寂的茶道精神。历朝历代文人们都在探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自己的心境与信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诗、歌、书、画中,所描绘的主旨往往都不浮止于山水之间。茶,也常被文人作为各种艺术表达的座上宾,借茶以抒发文人对自然、对万物的独特信仰之道。

就绘画而言,西方讲求写实,东方讲求写意,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表达。西方人的绘画从物出发,忠于被绘物体的刻画,讲求技巧、光线、色调、透视等表现形式,作品皆有血有肉,质感如生。而中国绘画从心出发,讲求气韵生动,重写意,表达心中之情,观者如置身画中,可游可居。

中国人的绘画,以水墨见长,文人画家以黑墨造景,时常是笔尚未动,景已在眼,境已在心,成竹在胸。哪怕是白纸黑墨,也可用单一的色调书画出大千世界、宇宙万物的斑斓色彩。水墨中表达的,除了笔下的山川,更有心中的诗画,寄情于山水,情景交融,渴望在创作中得到共鸣,推己及人。

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中,赵佶将自已描绘成一身素衣的道士在松下抚琴,褪去了皇帝的衣装,他真真切切是个骨子里的文人雅士,一幅《听琴图》,仿佛能让我们听到流动的音符伴着摇曳树枝带来的徐徐微风。《溪山行旅图》中范宽将我们引入巨峰壁立、气势恢宏之境,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我们仿若置身于这山林之间,忽而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沿着流淌的溪水前行。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宋徽宗 《听琴图》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茶画是随着唐宋茶文化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大量描绘茶事活动,茶会雅集的绘画作品,茶画及茶书法,茶诗歌,从另一个侧面勾勒出唐宋的饮茶盛世,细腻的笔触,丰富的题材,让我们得以重现当时的一物一景,一情一境。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唐 《宫乐图》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代《宫乐图》描绘了诸位宫女围坐长桌,她们姿态各异,体态丰腴,或吹弹乐器,或执扇听曲,或端盏啜茶,闲适悠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描绘了整个韩府夜宴的过程:听乐、独舞、小憩、合曲、欢送的五段场景。人物刻画生动,故事情节丰富。在第一场听乐的场景中,执壶、茶盏及各色茶点列满案头,众人听曲饮茶,沉浸在琵琶演奏的优美旋律之中,姿态怡然。茶是当时宴会不可或缺的”座上宾”。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五米余长的画卷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画中800余人、牲畜、房屋、船只、树木无一不精。画面由右极左,从郊外经汴河两岸到中心的虹桥,再到城内外市景。茶楼、坊间茶肆、茶铺人头攒动,捧茶的女仆、歇脚喝茶的赶路人、闲聊的茶客,叫卖的小贩、化缘的和尚、说书的艺人,画中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形态生动,与酒馆、药谱、城门、肉店共同勾勒出那个经济高度繁盛,人民物质生活极端丰盛的北宋帝国。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1107年(大观元年)徽宗著成《茶论》,他用精简扼要又细腻丰富的语言将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罗碾、盏、点、味等各方面描述得恰到好处。书中徽宗向世人揭开了一个文人眼中的茶世界,”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成造其极。”一届帝王宋徽宗对茶的崇尚,引领了一个朝代的茶事繁荣,宋代皇室贵族及文武百官皆醉心于茶事,崇尚点茶、斗茶,街头巷尾文人百姓无不效仿,饮茶之风盛行天下。大量描绘点茶、斗茶的茶画也在宋代的艺术作品中出现。

宋徽宗的《文会图》是描绘茶宴的杰作。在垂柳修竹,幽静雅致的宫廷庭园中,正进行着一场茶会雅集。画中赵佶褪去了皇帝的衣装,着一身素衣,与文人雅士围坐案边, “吟咏飞毫醒醉”,吟诗答对,挥毫泼墨,推杯换盏,羽扇纶巾,闲然自得。茶瓶、茶盏、茶托,各色茶点水果摆满案头,几位茶童侍者细心地摆弄着茶勺茶盏,为文人侯汤点茶、分茶。我们仿佛也能感受到流动的音符,摇曳的树枝,淡淡的茶香,和徐徐的微风。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宋徽宗 《文会图》

在唐宋诸多画师之中,刘松年的茶画最为高产,不论是以茶为主题的《撵茶图》、《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卢仝煎茶图》,还是其他主旨的《博古图》《补衲图》《四景山水图》《围炉博古图》,都可以在画卷的角角落落寻到茶的痕迹。《撵茶图》画面右侧描绘的是两位士人坐在案旁,专注观赏着书圣怀素执笔作书,画面左侧描绘了一人坐于长凳,一手扶磨盘,一手缓慢转动石磨磨制茶粉,另一人伫立桌边,右手执汤瓶,左手执盏,欲待点茶。案头整齐排列着各色点茶工具,仿佛等待着书圣完成创作后共饮一盏香茗。《斗茶图》描绘了松下的四位茶者相约斗茶的场景,他们精心准备了斗茶器具,各种茶盏、茶罐、烹茶器具摆满了茶架,其中一人正在点茶,神情专注,其他三人也迫切等待着与他一分茶品高下。画面丰富生动,耐人寻味。《补衲图》中潜心补衣僧人身后,两人正在捣茶,准备茶具,神态鲜活自然。无处不在的茶场景足见刘松年对茶情有独钟,茶是当时宋代的流行,也是刘松年生活中无法或缺的精神寄托。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刘松年《斗茶图》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刘松年 撵茶图

由唐至宋,以茶为主题的画作越来越多,描绘斗茶、烹茶场景的作品也屡见不鲜,然而文人并不满足于仅仅用画作描绘向往的点茶、饮茶的场景,唐宋时期文人之间出现了一种更为极致的艺术载体来表达心境——茶百戏。

笔墨千秋:如何从唐宋画中一窥古代茶世界

茶百戏:茶汤上作画

茶百戏,也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它不是与茶有关的戏曲,而是指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方法,简而言之,便是在茶汤上作画。在清如寡水的茶汤上作画,在现代是所无法想象的,然而宋代的茶百戏建立点茶基础之上,乳化后的茶汤给了更多茶百戏创作的可能。由于茶汤是茶与水的交融,茶汤上的画面极不稳定,只能保存片刻的时间,更不可能流传至今,也有人称其为瞬时艺术。

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关于茶百戏的笔墨,但我们可以在宋代的诗词古籍中寻到一些踪迹:”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注1】”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注2】'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注3】这些诗词文字描述了在茶汤之上绘出花鸟鱼兽,山水日月,虚幻缥缈又变幻莫测的茶汤百戏。而此技艺失传了千年之久,近年才被人所恢复重现。

【注1】《荈茗录》北宋陶谷

【注2】《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杨万里

【注3】《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