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虫藤类药在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7-04


第 1501 期

作者 /  1张芝源1杨雨晴1胡丹1陈杰2高子平1成都中医药大学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赵馨

1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简介

瘙痒是皮肤疾病中常见的自觉症状,许多皮肤病在潮红、脱屑、风团、丘疹、苔藓样变等皮损的基础上可伴见不同程度的瘙痒,此外无任何皮损仅表现为皮肤瘙痒亦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瘙痒轻者经搔抓可缓解,重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中医对瘙痒的发病多归于风、湿、热、虫之邪客于肌表,导致肌肤间气血失和,营卫不调,或血虚化燥,肌肤失养,但在临床中通过以上辨证施治后,常可发现对于急性皮肤病出现的瘙痒,治疗相对较易,但对于多种慢性疾病,尤其是顽固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等发展至慢性期,仅仅采用传统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往往难以获效。吾师高子平教授从事皮肤病临床三十多年,对慢性瘙痒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吾师运用虫藤类药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2 “顽风胶着、搏腠阻络”立论,“疏风通络、搜剔止痒”立法

中医对皮肤瘙痒的认识有诸多见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在瘙痒性皮肤病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外科大成·诸痒》强调“风盛则痒”。《诸病源候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提出风邪是瘙痒的治病因素。《临证指南医案》云:“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六淫中其他几种病邪多随风邪相兼为患,而瘙痒也有多种病因。故临床常以祛风止痒为基本治法,(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使用发散类药物如之荆芥、防风、白芷、麻黄、桂枝、浮萍、刺蒺藜等疏散风邪,兼以清热祛湿、滋阴润燥等,往往能取得不错的疗效,使风消痒止。但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通过常用的祛风止痒法未能取得良效,痒疾仍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发无定数,迁延不愈,长达数年,可知所受风邪顽固,难以祛除。高师认为究其原因多属风邪稽留日久,搏结气血,瘀阻脉络,发而动之,搏击腠理,发为瘙痒。

3 采用虫藤类药物

4 典型病例

5 小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