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祸得失,有定数”,寺庙高僧:尽在此二字,看完顿悟

 金问天 2020-07-04

与巫师姐一起学习佛法,一起修德修善!

文章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导语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福祸得失,皆有定数。佛说:'万事有定数,福祸有因果。'定数取决于你所造的业,也就是你种下的因。这世间所有人,都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一是幸福的结局,另一个是因祸而伤的结局。前者造善业,得善果;后者造恶业,最终自食恶果。

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是你的一定会到你的身边来,该你承受的最终也需要你付出代价去承受。人生的方向,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把握。在定数面前,人只有去努力,才有可能改变。如何去把握和努力?寺庙高僧这样说:'福祸尽在此二字:施、善。'

一、第一个字:施

佛教中的'施'具体指的是'布施',而布施又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财施,即通过做公益捐款、捐赠爱心等,以自己的财力去帮助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二是法施,即通过传授佛理佛法,去为世人答疑解惑、行善积德;三是无畏施,即通过各种方法,抚平他人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摆脱对世界的畏惧。

布施说来容易,做起来却稍难。众所周知,人都是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的,很多时候人往往看重得失,若要自己牺牲个人资产,去施舍给有需要的人,很多人还是不乐意的,毕竟这钱也是自己辛苦打拼而来。但佛教重视布施,广施善举的人总是福报不浅。佛祖以慈悲为怀,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布施天下,也告诫众徒好善乐施,多行善举。

一个人如果能不计较得失,就能做到布施于人。人不是非要得到什么,才会比别人幸福的。很多时候,幸福往往来源于你付出了什么,而不是得到了什么,因为付出比得到更重要也更有意义。你对别人的施与,其实蕴含着更多外物对你的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日的布施,耕种他日的福田;今日的善举,换来永久的安宁。

二、第二个字:善

佛教中的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修善,二是行善。修善里面又包含十善,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愚痴。前'三不'注重对个人自身行为的约束,以此来达到身业清净的效果;中间'四不'讲究的是对个人口业方面的约束,保证自己不会'祸从口出';最后'三不'重视的是在意念方面的控制,无杂念则无恶行。

行善其实就是布施,不过可能有的人布施时并没有多少善念,而行善则需先心善。佛教认为,心随意转,而行为则受自己的思想影响。如果一个人心地不善,那他是不可能真正去做善事的;而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即使没有刻意去做什么善事,他也会有福报。正所谓阴德即心德,心德则心善。

心善且行善,不仅能够帮助别人改善生活,还能帮助自己改变心境。有的人将外在的东西看得太过重要,往往拘束了自己,将自己困在一个利欲熏心的牢笼里出不来,没有快乐也不会幸福;但是行善却能让你看到世界的美好,或者说,行善能让你看到,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因为有了你的付出,而变得更加美好。当你以最大的善意对待这个世界,对待周围的人,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也会回以最大的善意给你。

以上就是福祸得失尽在施与善的内容,若有疑问,可留言评论,感恩您的阅读,祝您人生吉祥、福慧圆满。阿弥陀佛。

我是巫师姐,专注学佛,修身养性,给有心人分享佛德、佛法。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