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德坤:文化期玉器识别入门级技巧

 知识聚滴成海 2020-07-04

专家简介:

李德坤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研究员,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专修中国古代艺术鉴赏。2008年开始古玉文献和图鉴学习研究,曾走访国内外各著名博物馆,参与过考古并到多个考古所上手实物,长期跟随国内高手、藏家学习,具有理论功底,又有实战经验。鉴定标签:明清玉器 高古玉器。

在域鉴一个多月,发现还是有不少藏友喜欢收藏文化期玉器,但是往往不得要领,收藏的大多数都是圈内一眼假的东西,几乎完全没有杀伤力。所以,写这样一篇小科普的文章来帮助喜欢收藏文化期玉器的朋友掌握一点小技巧。本文所描述的技巧是十分简单和初级的技巧,不适用于高手,但是可以帮助初学者排除90%以上的雷区。

本文章描述的技巧分以下几类:

光气、切割、皮壳、工痕、制形(制形只有一个办法学习就是多看图鉴)、包浆

光气:是看一件玉器时候的第一眼的感受,原始玉器打磨和制作工程极其缓慢,中间用到了金刚砂来切割和分解玉器。因此制作的过程也就是打磨的过程,会在一些被切割的位置留下比较完整的光带。

切割:

这个比较好说就是切割玉料时候留下的线切割痕迹,一般是线切割和片切割还有类似圆规的截具切割,以线切割比较常见,长出现环行,线切割是比较直的一条凸起,我先展示线切割。

线切割:

两面对拉切割;

片切割:

要点是切割线上下不在一个平面上,一面高一面低以切割线分界。

还有一种情况对片切割,就是一面从上向下,一面从下向上,这样会出现2个个凸起,凸起朝向两个方向。

因为我没有双向对切的图,所以图片来自于一夫子。

截具切割(砣切割):

皮壳:

因为老东西经过时间的盘玩和使用表皮会留下一些比较自然的使用磨损,并且这些磨损是一层压一层不会在同一个时间遍布全身的,这个需要放大镜来辨别。并且我会有一个例子详细说明,例子来源于南山收藏的一个西周玉鱼。

西周玉鱼皮壳图例(南山)

工痕:

工痕其实就是和切割,皮壳可以统一的看,就是什么部位,什么形状用到什么工具而应该产生的痕迹,我这里给几个勒子打孔的管道痕迹,和几个环子的内环痕迹以及璇玑的外部痕迹作为参考。要点在于,记得我说过,制作过程就是打磨过程所以这些切割痕和孔道都是很光亮的。

包浆:

包浆其实很简单,就是人在盘玩过程中对玉表面的变化,物质的附着.这种文化期玉器的包浆是很厚实和温润的,具体给出例子后参考。特别注意,如果一件玉器刚制作完成便入土,那么出土时是没有包浆的,包浆一定要经过人的盘玩才会产生。因此生坑玉器另算。

特别感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一夫子, 爱古玉, 欧阳哥,冯泽,南山 (排名不分先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