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大文豪鲁迅与世长辞,鲁迅在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溘然长逝更是民族之重大损失,中国人重身后事,鲁迅的丧事当然马虎不得。 鲁迅长于口诛笔伐,生前得罪过不少人,但多数都限于学术之争而非私怨,即使跟鲁迅曾拍桌子大吵,此后又隔空对骂的林语堂,也表示自己从未和鲁迅闹翻。 鲁迅去世是大事,得到消息,宋庆龄先生立即赶到鲁迅寓所与许广平商议,拟定了9人治丧委员会的名单,其中当然没有泛泛之辈,蔡元培、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马相伯等中外一时俊杰都包括在内,规格自然是不用说的。 停灵吊唁完毕,10月22日下午1时,鲁迅先生之灵柩从万国殡仪馆出发前往万国公墓,16人为其抬棺,也都是一时之名流,他们是: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这些人里有左翼作家联盟领导、有鲁迅的弟子和战友、有日本进步作家、有《申报》主编、有《大公报》记者等等,在鲁生出殡路上,更有自发前来为先生送行的各界人士,队伍绵延十几公里,叶圣陶曾如此记录当时场景:
不过细究起来,这里面却缺少了一个人:郭沫若。 郭沫若当时已写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创了唯物史观派,占据学术界主流地位,他本人更是因为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郭沫若的成就不限于考古学,他又是著名文学家、剧作家以及评论家,诸多光环加于一身,名声也甚是显赫。 照理说,鲁迅出殡,郭沫若是应该要到场的,他的缺席,也就引发了诸多猜测。 巧合的是,鲁迅与郭沫若之间有过一些恩怨,于是这更成为坊间八卦传闻的对象,郭鲁矛盾极深的例子,成了郭沫若人品低下的实锤。 事实到底如何呢? 鲁郭二人之间确曾有过矛盾,他们的矛盾来自创造社与鲁迅。 在当年四一二之后,郭沫若受命开辟文化战线,由此创造社成立,郭沫若正是其中大佬,要想扩大影响,得到鲁迅支持是个很好的路子,于是郭沫若与鲁迅开始联络,打算与鲁迅组成联合阵线。 然而创造社还有位大佬成仿吾,他在日本吸收了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一些新成员,这些人大多年轻,可称为“创二代”,年轻自然气盛不知谦让,他们商量之后,认为之前方案不足以“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那还有什么办法呢,这也简单,吵架永远是吸引流量的好办法,与其与鲁迅合作,不如搞“负面营销”,利用鲁迅的知名度来进行批驳,远比费力争取鲁迅来得容易。 于是他们撰文批评当时业界大佬,不是一个是许多个,叶圣陶、张资平等人都在其中,文章以文化批判为名,言辞颇为锋利,鲁迅作为最大的大牌首当其冲,被创二代们批为“绍兴师爷”。 郭沫若作为创造社首席文人,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也发文卷入其中,不过郭沫若还算比较克制,就事论事,并没有人身攻击的语言。 鲁迅的暴脾气怎肯善罢甘休,一场笔仗就此展开,不光是鲁迅等,蒋光慈、钱杏邨、夏衍、楼适夷等人的太阳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的新月社都牵扯其中。论战也很混乱,创造社批评鲁迅等人,鲁迅又和郭沫若一起狠怼新月社,新月社又调转矛头转向太阳社,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大争论。 虽然大家笔下骂得不可开交,但这还是学术之争而非私人恩怨。几年以后,1930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曾经互怼的众人都成为左联的重要成员,鲁迅更是成为左翼文人公认之领袖,学术之争也就告一段落。 在创造社到左联期间,郭沫若与鲁迅有过互怼但并不严重,也曾合作一起怼别人,在那场论战中,这样的事也屡见不鲜,实在称不上稀奇。 关于鲁迅和郭沫若,还有句著名的话“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实际上是个段子。 出处无法考证,翻遍鲁迅书信与作品,也从未有人给出过实证,鲁迅先生唯一以走狗来批判他人,只有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实秋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自辩并称自己不生气。 事实是鲁迅笔锋虽利,却极少会与文人真正交恶,他是那种外冷内热的性子,况且郭沫若与鲁迅并无太多交集,更没有什么私人恩怨,创造社在1929年被封后,郭沫若就跑到日本去写了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更不会去找鲁迅麻烦。 其实鲁迅自己,对于郭沫若的关系有过回答,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可以找到:
那么鲁迅出殡,郭沫若为何不来参加呢?因为他当时并不在中国。 1927年5月,郭沫若因为一篇文章《请看今日之...》成为了通缉犯,转入了地下,此后他在1928年2月24日登上轮船,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所以1936年,郭沫若仍然是避居日本在搞他的学术研究,并还受到日本警员监视,纵然想回国也是无能为力。当年11月15日,好友郁达夫曾借到日本采购印刷机的机会与郭沫若相见,这时两位故知旧友也已经有十年没有见面。 1937年5月,郭沫若的通缉令终于被取消,1937年7月27日,郭沫若在流亡十年后终于回到了上海。 如何评价郭沫若,这点各人心中自有尺度,此处不加讨论。但即使治丧委员会中的矛盾等人,也和鲁迅有过学术争论,却不影响两人关系。 如果为了黑而黑,把郭沫若不出席鲁迅葬礼归结到两人矛盾上,那就有点莫须有的小人之心,不光是对郭沫若的抹黑,更是对鲁迅的不敬,也就如先生所说“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一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