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乐府《兵车行》读记 (小河西) 唐与吐蕃之间,武周时唐为守势,开元年间唐渐为优势。开元二十五年,唐将崔希逸帅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其长子叫杜位,六子叫杜佑。)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河桥等地。天宝八载,唐将哥舒翰夺回石堡城,又派兵在赤岭以西屯田。九载,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十二载,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等城,尽收九曲部落。玄宗热衷开边,当时的战争多由唐主动挑起。 在西南边境,唐与南诏也不消停。【《资治通鉴》天宝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天宝十三载:“六月……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无敢言者。”】 此诗虽未提及南诏,但诗所叙却似南诏败后征兵情形。诗中所言“北防河”、“西营田”及“青海头”等词,泛指开元、天宝年间开边事。因此,此诗或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冬,时杜甫居长安。(直接写南昭也不妥,杨国忠正受宠。) 兵车行(杜甫) 古乐府云: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注释】辚(lí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九歌-大司命》(屈原):“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黎阳作》(魏-曹丕):“辚辚大车,载低载昂。” 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小雅-车攻》(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斾旌。” 耶:父亲。《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 咸阳桥:指中渭桥或便桥。《元和郡县图志》卷1京兆府咸阳县:“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桥,驾渭水上……便桥,在县西南十里,驾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二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相对,因号便桥。”出开元门,则走中渭桥;出便门则走便桥。赴西北一般走便桥;赴西南一般走中渭桥,但二桥相距不远,皆过渭水。《旧唐书-玄宗纪》:“将谋幸蜀,乃下诏亲征……平明渡便桥。” 干云:高入云霄。《短歌行》(晋-傅玄):“长安高城,层楼亭亭。干云四起,上贯天庭。” 【大意】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者个个弓箭挂腰。父母妻儿纷纷跑来相送,灰尘弥漫看不清咸阳桥。亲人们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凄惨的哭声直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注释】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唐六典》卷5:“取六品已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点充。凡三年一简点,成丁而入,六十而免。……凡卫士各立名簿,具三年已来征防若差遣。”《行次西郊作》(唐-李商隐):“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 防河:防秋。吐蕃常于秋季抢掠。为抵御抢掠,唐王朝每年征调兵力驻扎河西一带,称防河或防秋。《旧唐书-陆贽传》:“又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送彭将军云中觐兄》(唐-李端):“略地关山冷,防河雨雪稠。” 营田:屯田。《唐六典》卷7:“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新唐书-宋庆礼传》:“以习识边事,拜河东、河北营田使。”《新唐书-食货志》:“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 里正:官名。即里长。《通典-食货-乡党》卷3:“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诸里正,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强干者充。” 裹头:裹扎头巾;古时汉族男子成丁则裹头(带幞头)。《寄卢仝》(唐-韩愈):“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 边亭:边地;边地亭燧。《杂诗》(晋-张载):“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武皇:汉武帝。 山东:秦汉时称函谷关以东。唐代函谷关以东有二百多个州。《数诗》(南朝宋-鲍照):“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荆杞:野生灌木。《咏怀》(汉-阮籍):“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塞芦子》(杜甫):“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陇亩:垄亩。田地。《田家即事》(唐-储光羲):“依依亲陇亩,寂寂无邻里。” 无东西:不成行列。秦兵:关中兵。即前文之“行人”。 【大意】俺站在旁边询问一位行人,行人说官府征兵频频。有人十五岁到北方防河,四十岁又到西边营田。走时年少还要里长替他裹头,归来后头已白还要再去戍边。边地曾经血流成河,而皇上开边没完没了。你没听说函谷关以东二百州,千村万寨生荆棘。即便有健壮妇人来耕种,庄稼东斜西歪不成行。况且关中士兵耐苦战,被人驱遣如同狗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和渭北刘大夫…》(唐-白居易):“豹虎关西卒,金汤渭北城。” 县官:县的行政长官;朝廷或皇帝。《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卖县官器。”司马贞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史记-孝景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 信知:深知,确知。《从军行》(汉-王粲):“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越中遇寒食》(唐-施肩吾):“信知天地心不易,还有子规依旧啼。” 青海:《通典》卷190吐谷浑:“其青海,周回千余里。海中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冬收之,马有孕,所生得驹,号曰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青海在高宗时没于吐蕃,开元、天宝间逐步收回。 烦冤:不满,愤懑。《松柏篇》(南北朝-鲍照):“郁湮(yān)重冥下,烦冤难具说。”《去妇怨》(唐-戴叔伦):“若比今日情,烦冤不相似。”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叫声。《九歌》(屈原):“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陇西行》(汉乐府):“凤皇鸣啾啾,一母将九雏。” 【大意】老人家您虽然在问俺,俺哪里敢倾诉心中恨!比如今年已入冬,关西兵一直未休整。县官却一直紧催租,你说租税从哪儿出?百姓深信生儿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为邻,生儿只能埋没在荒郊野草。你没看在那青海的最尽头,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新鬼愤怨旧鬼痛哭,天阴雨湿时哀声啾啾。 【诗意串述】此诗让人印象深刻。从形式上看,是一首自创新题的乐府民歌。从内容上说,此诗说的不是怀才不遇也非个人情怀。此诗是在表达对当时朝廷开边政策的看法,是在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全诗分三层。首六句为第一层。描摹一幅出征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被抓来的百姓,佩上弓箭,被押送着开往前线。父母妻儿扯衣顿足,奔走呼号,哭天喊地。车马扬尘,遮天蔽日。这应是杜甫亲眼所见。接着十四句为第二层。诗人先用八句,让“行人”直接倾诉。重点是“点行频”三字。“行人”举例说有个人十五岁去“北防河”,四十岁还在“西营田”。当然这个人还活着,更多的“行人”已经“血流成海水”。即便已如此,“武皇”的开边依然“意为已”。再以六句介绍过度开边政策的后果。后果有二:一是“山东”(泛指全国),田园已荒废,荆棘横生。二是“秦兵”(泛指征人),吃苦耐劳,鸡犬不如。从“长者虽有问”起的14句是第三层。先以十句写“役夫”的控诉和感叹。控诉的是收税。举例关西的士卒一直在前线,家里的县官还急着收租。感叹的是大家再也不愿生男孩,生的男孩好不容易养大就要上前线,最后都埋没荒草中。再以四句写战争的悲惨结果。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结尾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杜甫想说,这就是“开边未已”的恶果。有人总结这首诗的结构是“一头两脚”。“一头”是首六句写的作者所见。“两脚”指“行人”的诉说和“役夫”的控诉。这两脚各十四句各换四韵。且分别以“君不闻”和“君不见”开始由作者直抒胸臆。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从思想上说,是批判穷兵黩武,开边未已。在艺术上有几个特点: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叙事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三、五、七言错杂运用。语言通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参考文献】黄炬《《兵车行》创作系年新证》《社会科学论坛》2021(04)(此文认为该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 戴建华,陆精康《《兵车行》本事系年考》《杜甫研究学刊》2003(04)(此文认为该诗作于天宝七载冬。府兵制天宝八载结束。) 唐长孺《《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94(00) |
|
来自: 小河西 > 《杜诗解读(卷02)》